《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1、《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3、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现实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有没有梦想呢?

生:……

师:恩,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却有过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也有热烈的企盼与暇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练、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

1、师范读。

学生听读时要求:

⑴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⑵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朗读。

3、自我评价。

师:欣赏诗歌一定要防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⑴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海。

师:回答要完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山的那边是海”。

(板书:山、海)

⑵师:“山”和“海”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现实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四、研读与赏析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诗歌的第一部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思考一下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

师:“痴想”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这句诗里又是什么意思?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又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有什么特点?

生:“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玩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中,想追求新天地的特点。

师:那妈妈告诉他山的那边是海。

师:“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生:因为小时侯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师: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轻轻地。

师:“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零分!”其中,“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极了,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本来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责怪我的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的?

生:拟人。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现在明白这只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都落实了

(指名读,注意:语气要伤心,失望)

师:“妈妈,那个海呢?”说明了诗人当时感到怎么样?

生:很困惑。

(指名读)

师:那么第一部分主要市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概括?

生:写×人×时候×事情。

写童年的我的想望和困惑。

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部分:“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两句话写的是我长大大后的感悟,那么当时他明白了这“海”是用什么凝成的呢?

生:信念。

师:对!这海指的是“信念”,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了,不再是现实中的“海”了。

师:“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深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生: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和凝问而说起这句话的,这句也并非确是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到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朗读时应该怎么读?……飘、扎重音。

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向前走去”这句话里有几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了“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困难估计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生:失败后就会容易灰心丧气。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了就会灰心丧气,那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跌倒后要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那你能读一读给大家听吗?把你的这种决心读出来。

生:……

师:“……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师:“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

生: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满活力。

师:朗读这几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全班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几句,这是诗人对他同代人所讲的话,也是对他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最终会攀上这样的一个山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齐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有。

师:声音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那谁来告诉大家第二部分主要写些什么?

生:“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师:很好!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坚信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感情。

【板书】

山坚持奋斗海

↓-----→↓

困难百折不挠信念

2、《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3、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现实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有没有梦想呢?

生:……

师:恩,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却有过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也有热烈的企盼与暇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练、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

1、师范读。

学生听读时要求:

⑴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⑵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朗读。

3、自我评价。

师:欣赏诗歌一定要防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⑴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海。

师:回答要完整,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山的那边是海”。

(板书:山、海)

⑵师:“山”和“海”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现实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四、研读与赏析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诗歌的第一部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思考一下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

师:“痴想”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这句诗里又是什么意思?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又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有什么特点?

生:“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玩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侯的“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中,想追求新天地的特点。

师:那妈妈告诉他山的那边是海。

师:“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生:因为小时侯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师: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轻轻地。

师:“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零分!”其中,“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极了,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本来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责怪我的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的?

生:拟人。

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现在明白这只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都落实了

(指名读,注意:语气要伤心,失望)

师:“妈妈,那个海呢?”说明了诗人当时感到怎么样?

生:很困惑。

(指名读)

师:那么第一部分主要市写了什么内容呢?谁来概括?

生:写×人×时候×事情。

写童年的我的想望和困惑。

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部分:“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两句话写的是我长大大后的感悟,那么当时他明白了这“海”是用什么凝成的呢?

生:信念。

师:对!这海指的是“信念”,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了,不再是现实中的“海”了。

师:“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深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生: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和凝问而说起这句话的,这句也并非确是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到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朗读时应该怎么读?……飘、扎重音。

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向前走去”这句话里有几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了“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困难估计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生:失败后就会容易灰心丧气。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了就会灰心丧气,那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跌倒后要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那你能读一读给大家听吗?把你的这种决心读出来。

生:……

师:“……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师:“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

生: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满活力。

师:朗读这几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全班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几句,这是诗人对他同代人所讲的话,也是对他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最终会攀上这样的一个山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齐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有。

师:声音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那谁来告诉大家第二部分主要写些什么?

生:“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师:很好!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坚信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感情。

【板书】

山坚持奋斗海

↓-----→↓

困难百折不挠信念

3、《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录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生(齐):喜欢!师:为什么?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生(齐):预习了!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师:有没有错误?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生(齐):老师读得好!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生(齐):是!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生(齐):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

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生:该重读的没重读。师:为什么会这样?生:读的遍数少了。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

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

六、七分钟。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师:大家讨论好了吗?生(齐):好了!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生争相举手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生:怨恨妈妈。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

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生朗读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

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生(齐):有!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生(又齐声响亮):有!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师:这遍读得怎么样?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

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

在这一年中,我

4、《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一、回顾导入

1.师: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风雨后的彩虹,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有了梦想,便有了一个信念,一份追求。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的第一部分,知道了作者童年时梦想看到山那边的海(板书“山”和“海”)。可当他追求而不得结果后,开始变得失望、沮丧。他有些疑惑了,但内心仍在问着---

生:“妈妈,那个海呢?”

2、作者失败后仍不灰心,继续找寻着。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请大家翻开书44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的第二部分。

二、学习第一节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又是怎样的海呢?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出示“第一节”课件)

2、师:“凝”字读得真准。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生:说明作者长大后已经明白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师:是啊,多么坚定的答案,那就是,读---(生齐读)

3、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只有拥有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表达了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4、师:是啊,理想的追寻来源于坚定地信念。你能读吗?读出你的坚定?

师范读:“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谁再读?

5、师:作者找寻到了海,那这个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海”比喻的是理想信念。(板书:理想信念)

6、师:童年时的疑惑,经过作者成年后的不懈找寻,他变得不再彷徨,不再茫然,因为他内心已经确定,全班一齐读---

三、品读第二节

1、过渡:成年后的作者已有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部分诗的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找寻到海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在一旁写写你的感受。

3、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为了见到信念凝成的海,作者是怎样努力地呢?找到句子谈一谈。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作者经历了很多失望,但没有气馁,依然在执著地追求理想。

师:来,读出你的感受。

②师:你看,从“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座座”这些量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一次又一次”表明“我”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灰心不放弃,付出很多努力。“一座座”是写山多,在文中指“我”爬山遇到困难非常多,很艰巨。

师:体会的真好,你也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这些量词体现作者在追寻理想的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一直在努力着。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凝练的语言体现深刻的内涵。

③师:你爬过山吗?感觉如何?

生:感觉很累,腿迈不动,觉得上山很吃力。

师:是啊,爬一座山尚且如此吃力,那作者爬的是无数座山,那该是多么困难啊!此时,你认为这里的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生:“山”指的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碰到的重重困难。(板书:重重困难)

④师:面对重重困难,作者灰心丧气了没有?(生:没有。)

师:这里“山顶”对作者具有什么“诱惑力”?作者以为爬上山顶意味着什么呢?

生:山顶的“诱惑力”在于我以为登上山顶就能看见山那边的海,爬上山顶意味着在向着理想前进了一步。

⑤师:是的,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有人一旦失败就容易灰心丧气。从这些量词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我们跌倒后要能爬起来继续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⑥配乐朗读: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注意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这些量词。读出其中作者失败却仍不懈努力。

师:相信你今后也能面对困难不懈追求、不懈努力。谁再来读?

师:对,要想实现理想就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女生来读一读?

师:我们就要用这种永不言败的信念去追求理想。男生来读一读。

师:如此深刻的句子,它的内涵早已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试着背下来?

师:让我们一齐来背诵这一节!(齐背第二节)

4、师:追寻理想的途中困难重重,又是什么原因和力量支撑着作者去爬山的呢?谁能找到句子说一说?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的那边是海。

②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又为什么说这颗种子会扎下深根?联系上文想一想,你从这“飘来”和“扎下深根”体会到什么?

生:上文写,妈妈指点了我的理想,告诉我山的那边是海,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因为“我”追求理想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很坚定,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师: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唯有坚定信念,才能扎下深根。

④指导朗读:

师:那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深根”这个词读得很坚定,我也知道了,实现理想的信念也已经在你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谁也想来读一读?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让理想扎下了深根。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5、师:还有什么是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去爬山的原因吗?找一找。

①指生找句。出示句子:“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师:你从这一句中感受到什么?

生:说明诗人确信远方有海,认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也在不断地激荡、鼓舞着作者不懈努力。

②师:这句里有本课唯一的一个生字,是---(生:喧)

师:看清楚,“喧”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请同学们记住它。

师:那你们知道“喧腾”的意思吗?

生:“喧腾”是“喧闹沸腾”的意思。在文中其实是指理想在时刻鼓舞、激励着“我”不懈地努力、奋斗。

③师:理想在远方为作者喧腾,在漫湿枯干的心灵。这里“枯干的心灵”指什么?

生:“枯干的心灵”比喻“我”对理想的渴望。

师:是啊,作者在遭受了一次次失败后,心灵最渴望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将会是多么空虚,你来读?

师:理想的海在为我喧腾,信念的海在漫湿我枯干的心灵。谁再来读一读?

6、师:远方有海的坚定信念,时刻在鼓舞作者去不停地翻过一座座山,因为理想一直在前方召唤、指引着他。我们连起来读诗的第二节!(学生齐读)

四、评读第三节

1、过渡:是的,这种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就是激励人们不断攀登人生顶峰的无穷动力,因为作者一直确信---(生读“第一节”)

2、师:作者就是这样虽遭遇重重挫折,但仍对理想执著追求。最终他见到了海,他又有怎样地感受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三节。

师:作者见到了海了吗?

生:见到了。

师:作者终于见到了海,他明白了为实现理想需要付出些什么?

生:明白了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面对重重困难都应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战胜它,才能实现理想。

2、师:诗歌,就是要反复吟诵,才能体会它的意境。你觉得这一节应该怎么读好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节,读时注意标点符号,把你认为重读的音标下来,再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①师:谁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是的”应重读,它后面有个感叹号,表明作者非常坚信山的那边是海。

师:你读得可真细心。你来读---

师(问一生):“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生:“是的!”

师:你读的很坚定!

师(问另一生):“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生:“是的!”

师:同学们,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齐:“是的!”

②师:对,就这样读!谁接着来讲?

生:我觉得“不停、无数座、一次次”应重读,因为这些词是在告诉我们,面对重重困难都应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战胜困难。

生:还有“终会”“海呀!”后的感叹号应重读,表明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会实现理想。

以上就是《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师:你真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③师: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说?

生:最后一句应读出兴奋、惊喜,因为当理想的实现会使人会感到兴奋、惊喜。

师:你读一读!

师:大家还注意没?这句最后有个省略号,该怎么读?

生:读的慢一点,声音拖长一点。读出这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它仅仅只是照亮了眼睛吗?

生: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生:照亮了人生的道路。

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师:好,读出这一句!

3、小结:作者既在告诉人们,也在激励自我:要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生齐读第三节)

五、总结升华:

1、师:学到现在,我们知道了“山”象征的是重重困难,“海”象征的是理想信念。那“爬山”又是象征的什么呢?

生:“爬山”象征的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艰辛万苦,艰苦奋斗。(板书:艰苦奋斗)

师: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深刻的含义,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

2、师:对大家来说今后还会有许多的困难等着你,请大家相信: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就一定会实现!也请大家相信,读---(“第一节”课件)

3、师:人生的路途何其漫长,但只要我们有着这样的信念,一定会实现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地朗读这整首诗!(配乐齐读)

六、主旨反思

1、说一说:诗人成长中的不懈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你。你有过困难吗?当你面对这些困难时,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感受?

2、分享经历:下面就把我们经历困难的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学生交流经历。)

3、师:(出示“励志名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苦奋斗。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4、师:下课后,请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5、《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及点评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 chī隐秘 yǐn铁青 tiě凝成 níng诱惑 yòu

喧腾 xuān扎下 zān漫湿 màn一瞬 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 zā 应该读 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有的学生读 zhā,有的读学生读 zā)

师:到底应读 zhā 还是 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 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 zhā。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

(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

(学生一起鼓掌!)

师: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

(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

6、《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例文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

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

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

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

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理想)

7、初一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

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

2、交代上课内容:

师:感谢xxx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

部分学生: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

二生起立,忐忑。

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为什么?

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

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

生(笑):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

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

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

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

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

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最好是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条淙淙的小河。

生:笑,再有不少的野花。

师:对啊,再有一群纯朴的山民为邻。那里是环境是宁静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空气是清新的,充满……

生:诗情画意。

师:没错。那大家说我为什么这样想?

生:老师厌倦了城市紧张、喧嚣的生活,希望有世外桃源一样地方让自己的神心得到放松。

师:说得真好,知我心者,xxx也。有时候工作累了,真是想到青山绿水中休息几天。不过和你们在一起这样快乐,老师不用找这样的地方了。

生:笑。

师: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想法不同、希望不同、理想不同。

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大家所说的城市、大海、草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已经成为了──

生:理想。

师:对,理想(板书)。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海。(师板书)

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生:山(师板书)、还有“我”。(师板书)

师:我们刚说了同学们所说的自然景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王家新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的景观呢?

生:不是。

师:且不忙说是不是,大家再好好读一读。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生看书、沉默。

师:看来真是还需要再读读。那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诵,读的时候注意想想作者的感受,努力把感情读出来。

生读书。

师巡视。

生读书声渐小。

师:有同学想读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很大方啊,怎么读课文这麽难?

生:老师,我可以读一部分吗?

师:当然可以,想读多少就读多少。

生:读第一部分。

师:含笑注视、点头赞许。

生读完,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老师陶醉了。

生笑、很多人举手。

众男生读第二部分。

生自由起立读一句、几句。

师生评价、强调一些失望、肯定语气应通过那些字词的特殊处理来体现。

师:听同学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行吗?

生:笑,行。

师朗诵。

生鼓掌。

师:谢谢。下面我们男、女生分别朗诵,注意感情和特殊语句的处理。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棒。

生:笑。

师: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

生:明白。

生: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坚持不懈。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朗读、说自己的理解。

生: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不能害怕,更不能失望。只要坚持下去、不停的奋斗,就会成功。

……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说了,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的去奋斗。既然同学们明白了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道理,以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应该──

生:坚持。(坚持下去)

师:看来坚持这两个字是大家的共识了,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可不许作逃兵啊。

生笑。

师:大家读懂这首诗了,那是不是会读诗了呢?

生:会了。

师:那好,下节课,我们来学《XX》,检验一下,可以吗?

8、《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在山的那边

执教者: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青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每天抬头可见是一座座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在抬头看山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来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根据实际情况评议,有必要要作纠正。)

师: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表达了诗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4、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学生回答)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学生回答)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学生回答)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学生回答)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拿不到最好的成绩。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9、《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出示思考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10、《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

(多媒体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11、《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的读出诗句的语气。

2、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

3、具有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领会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诗歌语言。

2、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借助形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蕴藏在“山”“海”的深层次的内涵。

【教学理念】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

2、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教法】

1、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

2、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字面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准确把握山海等形象是诗歌语言与思想情感的联结点,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点。

3、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运用课件海洋的图片音像等,使之对这两种意象的特征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情景氛围。

【学生学法】

1、抓住诗歌中的”山””海”,理解全文。

2、根据诗歌的形象及其感情内蕴的发展脉络背诵全文。

3、课后的字词,研讨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教学教具】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全诗

1、导入:

师:同学们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的?没见过的说一下你脑海里的海是什么样的?

生:海很大,一望无际,波涛汹涌,与天相接,有许多动物,还有植物!

师:那你们想不想去?山里的孩子想不想看海?

生:想,山里的孩子一定想去看海了!

师:那同学们见过山吗?

生:见过太行山,九里山,还有云台山,等好多山!

师:对,我们焦作是一个多山的城市。有云台山、神龙山、凤凰山,九里山等等,而我们就在九里山的山边。那我们一起看图片“山”来想一想看到山你想到了什么?

生:山是高大的,雄伟的,险峻的、连绵不断的……山里边有树木、花草,有矿产,有珍惜的植物,和在大山里住的人!

师:好,我们对山的了解很多,那么我们想一下:山路是什么样子的?

生:没有修的路,弯曲的,看不见尽头的,很陡的……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路是这样的不好,那么山里人想去山那边容易吗?他们相对来说是什么的?

生(齐):不容易的,他们是封闭落后的。

师:那山里的孩子想出去吗?

生:想!

师:的确山里有丰富的资源,可是也很落后,所以山里的孩子都很向往山外的世界,因为山外有着无数的新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从山里走出的作家王家新写的文章,《山的那边》体验一下山里孩子的心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十分钟读课文,查字典。)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 chī隐秘 yǐn铁青 tiě凝成 níng诱惑 yòu喧腾 xuān扎下 zā漫湿 màn一瞬 shùn 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 zā,应该读 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有的学生读 zhā,有的读学生读 zā。)

师:到底应读 zhā 还是 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 zhā 而不是 z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 zhā。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3、范读: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体会诗歌的含义。)

师: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4、诵读:

师:老师读完了,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我们一起来读以下,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读,通过反复品读更好的领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味,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从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得到美的感受和有意义得人生启示。)

二、挖掘形象内涵

师:现在我们深入的体会诗歌的内容,请大家分小组读讨论三个问题:

1、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山”和“海”的只有表面意思吗?他们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各表达什么意思?它们有何联系?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

师:好,同学们讨论完了,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论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信念。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对,“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信念。如果“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谁再来说一下 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从内容、时间、象征意义上说!

生:从时间上: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从内容上: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从象征意义上: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谁来说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

师:这首诗就是教育我们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三、品读第一诗节

师:咱们再看一下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一诗节大家一起读,读时注意诗的基调!然后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画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纷纷举手。)

生:为什么作者会写“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生:我知道“痴想”写出了作者自己儿时的好奇,神往山外的世界,从小就有追求新天地的理想。

师:对,谁还有疑问?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为什么是“铁青着脸”呢?

师:我们想一下作者自己翻过了那座山后依然看到呢还是山时的失望的情绪。这时他的心情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心情沮丧。

师:为什么是心情沮丧的?

生:作者本希望看见大海,可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所以作者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作者心情很不好,这时候看的山就像在怎么样啊?好象在笑他是痴心妄想,幼稚可笑是不是?

生(齐):是!

师:谁完整的说一遍?

生:作者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还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所以作者心情很不好,这时候看的山也好象在笑他是痴心妄想,幼稚可笑是不是?

师:好,但你怎么看出作者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 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感伤的时候,看见的东西都是感伤的。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

(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不理解的句子,好的句子也行!

生:有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师:谁知道?告诉他!

生:我想是因为小时候想到山那边是海,爬山是为了看海,有怕别人笑他,没有告诉别人。所以是“隐秘的想望”。

师:对是这样的,你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问你们一句“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作者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落空。

师:好我们共同分析了第一诗节,大家都懂了吗?懂了我们在读第一诗节!

生齐读第一诗节。

四、研读第二诗节

师:我们一起看第二诗节,小组合作找出难懂得句子。

(十分钟时间讨论。)

师:大家讨论好没有?那句不懂?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一会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写的很好!

师:那你说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使诗的内容更加深化了。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这句读一读?注意重音!

(学生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师:为什么是海在喧腾?

学生讨论。

生: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荡漾,鼓舞着我奋斗,努力就像海在远方为自己喧腾!

师:非常好,谁还有?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生(齐):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全班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一起背以下!

(全体学生齐背。)

五、主旨反思

师:诗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那同学们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也一定有很多座高山等你去征服,那么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相继发言谈自己的经历。)

师:(总结)对!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不断的探索,才会精彩,才有意义!对大家来说还会有很多的困难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最后我们再一起包含激情的背这首诗,让它伴你们健康成长!

四、拓展练习

我们的课下作业是:以“我终于见到大海”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山────(爬山)────海

(困难)(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