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一等奖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一等奖

1、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一等奖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襄阳区黄龙中学 范万平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有兴趣地齐答):喜欢。

师: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生1:传说古时候天和地连在一起,盘古一觉醒来,觉得太闷,便用力地把天托起来,把地使劲地蹬下去,天地便分开了。盘古站了很久,他死后,身体便变成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生2:我想补充一点儿:盘古是用斧子将天和地劈开的,然后才是托起天,蹬下地。

生3:我再补充:盘古死后,他出的气变成了白云,他的额头、鼻尖变成了高山,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外知识也挺丰富。你们谁知道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是属于什么体裁呢?

生4:神话。

师:确实不错,这是一篇神话。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凭借想象创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开天辟地》之后。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5: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生6:女娲怎样造人的?

生7:女娲用什么造人?

生8:女娲造人有何用?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自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这几道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9:女娲因为孤独寂寞,为了在天地之间增加一点活力,所以决定造人。

生10:女娲因为临池照影,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才决定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这就是人。

师:“临池照影”这个词语概括得真准确!这两个同学答案综合起来,就回答了女娲为什造人的问题,也即是造人的原因。(板书:原因)谁还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1:女娲是用黄泥造人的。

师:这就解答了用什么造人的问题。你现在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是黄色人种了吧?

生(笑,齐答):黄泥巴造的。

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罢了。因为这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古代先民的——

生(齐答):想象。

师:女娲怎样造人的还没有回答,谁来解释?

生12:把黄泥揉成团造人。

生13:先是揉团黄泥造人,后来是用枯藤在池塘里一搅,拉出来,溅出的泥点便成了人。

师:女娲用两种方法造人。(板书:方法:1、揉团黄泥;2、枯藤溅泥)而且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省力、效率更高。看来,女娲还是挺——

生(部分答):聪明。

师:刚才我们回答了大家看到课题后提出来的问题,从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聪明、认真。

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自读课文,然后我们请你朗读最喜欢的部分。(生有感情地自由地读)

师:谁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生14:(读女娲造人的部分)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14:这些内容可以表现女娲的勤劳、智慧。

师:你读书很认真,会自己动脑筋思考。还有谁喜欢这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5:我也很喜欢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但表现了女娲的勤劳、聪明,还写出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情。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女娲的心情?

生15:“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师:这表现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生16:这一部分也表现了“人”诞生后的喜悦。

师:哦,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呢?

生16:“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谁喜欢其它部分?

生17:我还喜欢文章最后一段,这一段讲女娲想出了一个办法,“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师:能通过的自己的阅读加以概括,好!

生18:我喜欢文章的开头,因为它写了女娲因为孤独寂寞而决定创造人。

师:女娲是神,却也会孤独和寂寞,在这一点上,她也像——

生(齐):人。

师:大家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呢?

生19: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

生20:考虑周全。

生21:具有人的情感。

生22:神通广大。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更像是一个勤奋、聪明、具有情感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师板书想象)。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生有兴趣的讨论)

师:请同学叙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生23: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师:多新奇的想法啊!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24: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师(笑):你的想象真大胆,但也很合理。

生25: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生笑)

师:这种方法也挺不错。

生26: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但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生齐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然就辜负了女娲的一片心意。(生齐笑)。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但发言的机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造人新编》,看谁的想象新奇、合理,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好。

生自由作文,直到下课。

总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因此一开课,便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标签:女娲造人

2、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襄阳区黄龙中学 范万平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有兴趣地齐答):喜欢。

师: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生1:传说古时候天和地连在一起,盘古一觉醒来,觉得太闷,便用力地把天托起来,把地使劲地蹬下去,天地便分开了。盘古站了很久,他死后,身体便变成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生2:我想补充一点儿:盘古是用斧子将天和地劈开的,然后才是托起天,蹬下地。

生3:我再补充:盘古死后,他出的气变成了白云,他的额头、鼻尖变成了高山,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外知识也挺丰富。你们谁知道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是属于什么体裁呢?

生4:神话。

师:确实不错,这是一篇神话。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凭借想象创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开天辟地》之后。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5: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生6:女娲怎样造人的?

生7:女娲用什么造人?

生8:女娲造人有何用?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自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这几道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9:女娲因为孤独寂寞,为了在天地之间增加一点活力,所以决定造人。

生10:女娲因为临池照影,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才决定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这就是人。

师:“临池照影”这个词语概括得真准确!这两个同学答案综合起来,就回答了女娲为什造人的问题,也即是造人的原因。(板书:原因)谁还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1:女娲是用黄泥造人的。

师:这就解答了用什么造人的问题。你现在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是黄色人种了吧?

生(笑,齐答):黄泥巴造的。

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罢了。因为这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古代先民的——

生(齐答):想象。

师:女娲怎样造人的还没有回答,谁来解释?

生12:把黄泥揉成团造人。

生13:先是揉团黄泥造人,后来是用枯藤在池塘里一搅,拉出来,溅出的泥点便成了人。

师:女娲用两种方法造人。(板书:方法:1、揉团黄泥;2、枯藤溅泥)而且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省力、效率更高。看来,女娲还是挺——

生(部分答):聪明。

师:刚才我们回答了大家看到课题后提出来的问题,从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聪明、认真。

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自读课文,然后我们请你朗读最喜欢的部分。(生有感情地自由地读)

师:谁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生14:(读女娲造人的部分)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14:这些内容可以表现女娲的勤劳、智慧。

师:你读书很认真,会自己动脑筋思考。还有谁喜欢这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5:我也很喜欢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但表现了女娲的勤劳、聪明,还写出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情。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女娲的心情?

生15:“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师:这表现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生16:这一部分也表现了“人”诞生后的喜悦。

师:哦,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呢?

生16:“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谁喜欢其它部分?

生17:我还喜欢文章最后一段,这一段讲女娲想出了一个办法,“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师:能通过的自己的阅读加以概括,好!

生18:我喜欢文章的开头,因为它写了女娲因为孤独寂寞而决定创造人。

师:女娲是神,却也会孤独和寂寞,在这一点上,她也像——

生(齐):人。

师:大家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呢?

生19: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

生20:考虑周全。

生21:具有人的情感。

生22:神通广大。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更像是一个勤奋、聪明、具有情感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师板书想象)。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生有兴趣的讨论)

师:请同学叙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生23: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师:多新奇的想法啊!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24: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师(笑):你的想象真大胆,但也很合理。

生25: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生笑)

师:这种方法也挺不错。

生26: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但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生齐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然就辜负了女娲的一片心意。(生齐笑)。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但发言的机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造人新编》,看谁的想象新奇、合理,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好。

生自由作文,直到下课。

总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因此一开课,便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标签:女娲造人

3、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有兴趣地齐答):喜欢。

师: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生1:传说古时候天和地连在一起,盘古一觉醒来,觉得太闷,便用力地把天托起来,把地使劲地蹬下去,天地便分开了。盘古站了很久,他死后,身体便变成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生2:我想补充一点儿:盘古是用斧子将天和地劈开的,然后才是托起天,蹬下地。

生3:我再补充:盘古死后,他出的气变成了白云,他的额头、鼻尖变成了高山,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外知识也挺丰富。你们谁知道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是属于什么体裁呢?

生4:神话。

师:确实不错,这是一篇神话。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凭借想象创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开天辟地》之后。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5: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生6:女娲怎样造人的?

生7:女娲用什么造人?

生8:女娲造人有何用?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自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这几道题。(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9:女娲因为孤独寂寞,为了在天地之间增加一点活力,所以决定造人。

生10:女娲因为临池照影,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才决定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这就是人。

师:“临池照影”这个词语概括得真准确!这两个同学答案综合起来,就回答了女娲为什造人的问题,也即是造人的原因。(板书:原因)谁还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1:女娲是用黄泥造人的。

师:这就解答了用什么造人的问题。你现在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是黄色人种了吧?

生(笑,齐答):黄泥巴造的。

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罢了。因为这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古代先民的──

生(齐答):想象。

师:女娲怎样造人的还没有回答,谁来解释?

生12:把黄泥揉成团造人。

生13:先是揉团黄泥造人,后来是用枯藤在池塘里一搅,拉出来,溅出的泥点便成了人。

师:女娲用两种方法造人。(板书:方法:1、揉团黄泥;2、枯藤溅泥)而且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省力、效率更高。看来,女娲还是挺──

生(部分答):聪明。

师:刚才我们回答了大家看到课题后提出来的问题,从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聪明、认真。

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自读课文,然后我们请你朗读最喜欢的部分。(生有感情地自由地读)

师:谁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生14:(读女娲造人的部分)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14:这些内容可以表现女娲的勤劳、智慧。

师:你读书很认真,会自己动脑筋思考。还有谁喜欢这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5:我也很喜欢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但表现了女娲的勤劳、聪明,还写出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情。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女娲的心情?

生15:“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师:这表现了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生16:这一部分也表现了“人”诞生后的喜悦。

师:哦,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呢?

生16:“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谁喜欢其它部分?

生17:我还喜欢文章最后一段,这一段讲女娲想出了一个办法,“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师:能通过的自己的阅读加以概括,好!

生18:我喜欢文章的开头,因为它写了女娲因为孤独寂寞而决定创造人。

师:女娲是神,却也会孤独和寂寞,在这一点上,她也像──

生(齐):人。

师:大家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呢?

生19: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

生20:考虑周全。

生21:具有人的情感。

生22:神通广大。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更像是一个勤奋、聪明、具有情感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师板书想象)。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生有兴趣的讨论)

师:请同学叙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生23: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创造了人。

师:多新奇的想法啊!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生24: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因为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师插言:神力),她手一挥,池塘里的泥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吹一口气,便变成了人。

师(笑):你的想象真大胆,但也很合理。

生25:我改编的也是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出了第一批人后,教给这些人造人的方法,让他们帮着造。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帮着她造。这样就会很快地将人类布满大地。(生笑)

师:这种方法也挺不错。

生26: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因为看到天上的神仙你争我斗,感到厌倦,便来到凡间,想在大地上也布满像神一样的生物,但让他们团结、友爱、善良,这便创造了人。(生齐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然就辜负了女娲的一片心意。(生齐笑)。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但发言的机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造人新编》,看谁的想象新奇、合理,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好。

生自由作文,直到下课。

【总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因此一开课,便以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4、那桥,那人,那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教学实录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5、那桥,那人,那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教学实录

赏析: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方卫成 一、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音乐《爱的奉献》渐起,渐强。)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一首深情的《爱的奉献》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当中。十八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而他,一位杭州青年小钱,此时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焦急地期盼,期盼救命的骨髓能早一点从远隔万里的海峡彼岸台湾送到杭州。(板书:台湾 杭州)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找一找,课文哪几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开始。

(生自由整体感知课文。)

生:3~5自然段直接描写了海峡彼岸的情景。

师:请找出3~5自然段中直接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行为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课文3~5自然段)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再读一读。

(生读课文,圈圈画画)(教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一段音乐的渲染,一段深情的叙述,学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再者,设置的三次自由读文,有目标,有梯度,让学生和文本的接触显得充实而有效。)

二、承──一词一句总关情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里直接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还找了什么地方?

生:我找到了第四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是写台湾青年的行为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行为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请再读一读,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合情理吗?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李博士的行为为什么会让你感到不合情理呢?

生:因为这时台湾已经发生了7.3级的地震了。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可是李博士还是继续为青年做手术。所以我感到不合情理。

生:情况如此危险,他还是坚守手术台──不合情理。

师:还有么?

生:这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前面说他不得不停止工作了,后面却写他继续为台湾青年做手术,我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师:你说。

生:因为他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骨髓才从台湾的身躯里抽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不合情理。

师:他是利用大地震动的间隔在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旧坚守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险情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

(生读课文。)

生:他面对的是做手术时随时会来的余震。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师:这里写了情况很危急,你还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什么?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

师:是呀,即使跑到空旷的地方也有危险。再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师:这是说余震的破坏,也有如此之大。还读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来,它就是说余震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刹那间来的。

师:还有呢?

生:突如其来就是没有想到,突然一下降临了。

师:是呀,是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险。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再读一读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说“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危险?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而且这个时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是的,说明地震如此之大,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而且地震突如其来,也是突如其来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师:(追问)哪个词?

生:(齐)袭击。

师:是的,也是突然降临的。(音乐《二泉印月》响起)(深情地)同学们,这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有1700多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面对搜救画面)这是搜救队在废墟之中正在寻找受伤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数达到了六、七十次。(画面定格地震惨状图片)这场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停顿)同学们,面对如次险情,李博士为什么仍能沉着地坚守手术台呢?

生:因为李博士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从台湾青年身上取来的骨髓。

师:用骨髓救命!

生: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

生:因为手术台就是他的岗位,他应该片刻不离。

师:是呀,他把救死扶伤看作了自己义不容辞的──

生:(齐)责任。

生:李博士不顾一切地为台湾请你做手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着台湾青年的骨髓。

师:是呀,是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慰,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同学们,就让我们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1:读课文第5自然段。

(较为平淡。)

师: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为感动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学们,李博士的行为看似不合情理,却又是那样的──

生:(齐)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没有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之河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袭击”,一个“突如其来”,在学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从“不合情理”到“合情合理”,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层层涟漪。)

6、《甜,甜,甜》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一个字“甜”。

学生读。

师板书第二个“甜”,第三个“甜”。

师:你们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最后一个“甜”声音延长)

师:你们猜猜校长这样读的感觉是什么?

生131:我知道校长吃到甜的东西。

生221:我知道校长吃到甘蔗。

师:猜想校长心里是怎么想?因为校长看到你们甜甜的笑脸。

生352:我猜到校长是因为看到我们甜甜的笑容。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校长和你握手。(和学生握手)

二、片断指导

师:把这三个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读。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432: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

生422:我看到了甜甜的糖果。(板书:笑脸、糖果)

生151:我看到了蜂蜜。

生351:(补充)是蜜蜂辛勤劳动得来的蜂蜜。

师:他不仅说出了蜂蜜,还说出蜂蜜怎么得来的,把掌声送给他。

生331: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灯笼似的福桔。

生242:我看到了甜甜的白砂糖。

生141:我考了100分,妈妈夸我,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 真会联想。

生332:我们被校长表扬时,回到班级加分时,一个个眉开眼笑。

师: 校长和你握手,那以后我应该多表扬你们,让你们多开心。

生332:谢谢校长。

生441:我们仿佛看到了雪糕,心里甜甜的,吃下去 透心凉。

师:真是凉在口里,甜在心里。

生251:我仿佛看到做雪糕的工人,为我们做雪糕,内心甜甜的。

师:是啊,就好像工人们为我们盖大楼,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他们心里甜滋滋。

生112:老师每天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师小结:老师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生242无形的老师课本也给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师:无形的老师让你们心里充满了(师指黑板,师生声情并茂)读“甜,甜,甜”,老师知道你们通过甜字有无数的感慨要说,那就拿起你们的笔,把心中对甜的感受写在纸上。

师:(板书)说到甜,我就想到了——

三、学生练笔

师:用这样句式,写越具体越生动。

师巡视指导。

师(点拨):写得时候要和甜紧扣在一起,别人说过就不要写。

生写。

师(巡视):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请一个同学来读习作。

生331读习作:

甜,甜,甜,说到甜,我就想到了拗米粥,想到工人叔叔。

师:停,把拗米粥说具体,不要写其他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生412:又红又甜的拗米粥。

师:你把拗米粥的颜色味道写出来了。煮拗米粥要准备什么东西。

生242:红枣、花生、桂圆……

(师生一齐补充)

师:妈妈怎么煮拗米粥?

生341:妈妈先削几个马蹄,然后放进去取。

生221:拗米粥是孝顺长辈的,在这个节日里连莲子都是甜的。

师:只要自己用心去做,都是甜的,红糖是甜,莲子是甜,连那份爱也是甜。你们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觉?

生432:那是还有妈妈的味道。

生352:自己煮的很有成就,冰棒自己做的也特别有味道,自己吃了心里特别甜。

师小结:当你吃到亲手做的拗米粥时,心里总是甜甜的,这么一说甜甜的笑容在哪里?

生(全班甜甜地笑)

师:怎么准备材料,怎么做,做的过程怎样?当你们把做好的拗米粥端给爷爷、奶奶吃时,爷爷、奶奶怎么说?心里感觉是什么样?

生141:爷爷说我们家的宝贝长大了。

师: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生252:奶奶说我们家的孩子真懂事。

师: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师:重新拿出一张纸,把你们的情感融在甜甜的文字,写出情感,要写具体。

四、学生修改习作

生习作。

师巡视,指导。

生232展示习作。

师:不要喊口号,表决心,要具体地写清楚一件事,比如说,当你犯错误时,老师怎么教育你,让你心里感到甜甜的。

生132:当我犯错误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听了心里甜甜的。

师:老师让你感觉甜甜的,要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来写,老师是怎样教育你。

五、总结

师:实际上,甜,甜,甜,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说得多,写得还不够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学会选择材料。

六、作业

老师端出一盘白砂糖,把想到的写具体,让学生吃糖。

7、《甜,甜,甜》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甜,甜,甜》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一个字“甜”。

学生读。

师板书第二个“甜”,第三个“甜”。

师:你们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读。

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师范读:最后一个“甜”声音延长)

师:你们猜猜校长这样读的感觉是什么?

生131:我知道校长吃到甜的东西。

生221:我知道校长吃到甘蔗。

师:猜想校长心里是怎么想?因为校长看到你们甜甜的笑脸。

生352:我猜到校长是因为看到我们甜甜的笑容。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校长和你握手。(和学生握手)

二、片断指导

师:把这三个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读。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432:我看到了一张张笑脸。

生422:我看到了甜甜的糖果。(板书:笑脸、糖果)

生151:我看到了蜂蜜。

生351:(补充)是蜜蜂辛勤劳动得来的蜂蜜。

师:他不仅说出了蜂蜜,还说出蜂蜜怎么得来的,把掌声送给他。

生331: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灯笼似的福桔。

生242:我看到了甜甜的白砂糖。

生141:我考了100分,妈妈夸我,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 真会联想。

生332:我们被校长表扬时,回到班级加分时,一个个眉开眼笑。

师: 校长和你握手,那以后我应该多表扬你们,让你们多开心。

生332:谢谢校长。

生441:我们仿佛看到了雪糕,心里甜甜的,吃下去 透心凉。

师:真是凉在口里,甜在心里。

生251:我仿佛看到做雪糕的工人,为我们做雪糕,内心甜甜的。

师:是啊,就好像工人们为我们盖大楼,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他们心里甜滋滋。

生112:老师每天给我们带来知识,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师小结:老师把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生242无形的老师课本也给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心里甜滋滋的。

师:无形的老师让你们心里充满了(师指黑板,师生声情并茂)读“甜,甜,甜”,老师知道你们通过甜字有无数的感慨要说,那就拿起你们的笔,把心中对甜的感受写在纸上。

师:(板书)说到甜,我就想到了——

三、学生练笔

师:用这样句式,写越具体越生动。

师巡视指导。

师(点拨):写得时候要和甜紧扣在一起,别人说过就不要写。

生写。

师(巡视):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请一个同学来读习作。

生331读习作:

甜,甜,甜,说到甜,我就想到了拗米粥,想到工人叔叔。

师:停,把拗米粥说具体,不要写其他的。大家帮他改一改。

生412:又红又甜的拗米粥。

师:你把拗米粥的颜色味道写出来了。煮拗米粥要准备什么东西。

生242:红枣、花生、桂圆……

(师生一齐补充)

师:妈妈怎么煮拗米粥?

生341:妈妈先削几个马蹄,然后放进去取。

生221:拗米粥是孝顺长辈的,在这个节日里连莲子都是甜的。

师:只要自己用心去做,都是甜的,红糖是甜,莲子是甜,连那份爱也是甜。你们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感觉?

生432:那是还有妈妈的味道。

生352:自己煮的很有成就,冰棒自己做的也特别有味道,自己吃了心里特别甜。

师小结:当你吃到亲手做的拗米粥时,心里总是甜甜的,这么一说甜甜的笑容在哪里?

生(全班甜甜地笑)

师:怎么准备材料,怎么做,做的过程怎样?当你们把做好的拗米粥端给爷爷、奶奶吃时,爷爷、奶奶怎么说?心里感觉是什么样?

生141:爷爷说我们家的宝贝长大了。

师:让我们心里甜甜的。

生252:奶奶说我们家的孩子真懂事。

师: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师:重新拿出一张纸,把你们的情感融在甜甜的文字,写出情感,要写具体。

四、学生修改习作

生习作。

师巡视,指导。

生232展示习作。

师:不要喊口号,表决心,要具体地写清楚一件事,比如说,当你犯错误时,老师怎么教育你,让你心里感到甜甜的。

生132:当我犯错误时,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听了心里甜甜的。

师:老师让你感觉甜甜的,要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来写,老师是怎样教育你。

五、总结

师:实际上,甜,甜,甜,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说得多,写得还不够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学会选择材料。

六、作业

老师端出一盘白砂糖,把想到的写具体,让学生吃糖。


 

8、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也就是说,学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一篇文章。那么,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参加了金州区的选拔赛。于10月10日在大连市101中学上了一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作文课。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9、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10、《不自由,毋宁死》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鉴赏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并能迁移训练。

二、教学过程

(导语)亲情,是不可磨灭的。而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会有“生离死别”之痛,纵然“生离”,但只要活着,就会存有希望;而“死别”,则恐怕要等到都溶入九泉的那一天,因而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思念。下面让我们走进孙犁先生的作品《亡人逸事》去感受那深深的悼亡之情。

1、作者简介(学生读)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2、课文梳理

(1)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接触的是它的标题。本文标题中“逸事”为何意?

明确: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既然有此意,也就是说本文择取得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下面请同学根据行文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作者所写的“逸事”。

明确:第一节缘定

第二节初识

第三节持家

第四节临别

(2)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节,大家体味一下文中饱含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对于婚姻而言,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SHUO之言”的封建社会,“天作之合”不过是一种谎言,而作者却深深记着他们结合的来历、洞房喜联的横批,以及亡妻的戏谑之语,由此可见他们的结合是幸福的、宽慰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学生自主讨论其它三节,明确答案

第二节:在作者记忆深处,最难忘记得是对妻子的初次印象和不肯随意回家的生活细节,时隔多年,印象仍然如此之深,可见对亡妻的深情。

第三节:生动写出了妻子结婚后所受的苦,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位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而我常年不在家,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身上,但“对我从没叫过苦”;尤其是对孩子说的话“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养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足见评价之高。

——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四节:自己的回忆,特别是一句“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感情;妻子临终前仍不忘记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作小职员时,寄至家里的两丈花布,丈夫作了这么一点小事足叫她铭记一生,对于一位为家庭牺牲所有的妻子,让丈夫怎能不永远歉疚、感激和怀念呢?

——感激、歉疚和怀念

(4)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本文选取了不同角度的众多材料,但文章行文却散而不乱,那么本文在选材布局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选材看似散乱,但感情却贯穿始终,展现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②从回忆的角度,组接了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四个片断,但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这种行文结构叫“蒙太奇剪辑组合法”。

3、手法鉴赏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既然有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描写手法,下面让我们鉴赏一下文中的描写片断,分析一下在人物的性格的塑造方面有何妙处?

(1)学生读第三节

(2)提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场面等

(3)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描写(投影展示):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动作细节描写任劳任怨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外貌细节描写吃苦耐劳

3、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动作细节描写疼爱孩子、吃苦耐劳

(4)方法点拨

上面是我们通过课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作者选取的生活片断非常细小,然而他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这便是细节描写的传神作用,下面我们一起看到投影: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与重大场面描写相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细节须真实、典型、新颖,其作用有:

1、“以小见大”

即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

2、“生动传神”

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5)学生自主讨论第二、四节中的细节描写,然后随意发言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得一还两、薄施厚报”,妻子操劳一生,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为家庭做了这么一件小事却让他铭记一生,并现出了笑容,足见其善良、朴实;更见我的歉疚和感激。一件婚前丈夫把布寄到她娘家的小事,她不但记了一辈子,并且临终还令亡妻“久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让人看到了辛劳一生、温柔善良、极易满足却又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构思以及选取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和鉴赏中。

三、迁移训练

以“父母亲”为对象,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断,要求使用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