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再来一次》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再来一次》教案一等奖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2、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再来一次》教案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3、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27 再来一次》教案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4、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语文百花园 七》教案
课前思考:
一、绕口令的教学一定要教出趣味,同时进行方音辨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水平,锻炼口齿。
二、用加偏旁的方法复习形近字,目的是强化识字的方法,避免错别字。
三、训练学生组词造句的基本功时,也要注意教给学生“巧答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可组的词很多,但你要选择好造句的那一个。
四、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写留言条?它在格式上有什么要求?
五、“能说会道”的练习要引导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注意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良好习惯,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识写形近字,组词。
3.用生字组词写句子。
4.读短文
5. 采集信息。
6. 学写留言条。
7.能说会道:《夸夸自己》。
二、教学重点:
1.用字组词造句。
2.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并写下来。
三、教学难点:
1.通顺、流利地地读绕口令。
2. 学写留言条。
四、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五、教具:小黑板、卡片
六、教学课时:3课时
七、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一、 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准。
1.自己练习读,读准字音。
2.同学间互相听读,纠正对方错误。
3.齐读,个人读,比一比谁读得准。
二、区别记形近字。
1.出示例子: 及 吸(吸引)
级(年级)
2.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作业:
( ) ( ) ( )
包——( ) 乃——( ) 主——( )
三、用字组词写句子。
1.出示例子:待 等待 贝贝静静地等待着。
动 感到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自由完成下面的练习:
持 坚持
5、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29 掌声》教案
课前思考:
“三维目标”系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整合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呢?我们希望在本课教学中整合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等,有效地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一、知识技能。语文姓“语”,不管运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不能放弃语文知识的学习,相反,运用先进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课堂上,要十分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朗读,又是基本的技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词句,深入体会小英的内心世界。在获得内心真切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获得的感受,使朗读的技能得到有效的操练。这样,知识技能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二、过程与方法。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展开学习过程,由表及里,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其间,又可让学生学习并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对比的方法提出问题,即,从小英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中发现问题。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又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又如,怎样体会人物的内心呢?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提取生活经验等方法去深入体验,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探究,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即,抓住词句,深入体会小英的内心感受,同学的真诚鼓励;通过合作学习,即,担当角色,说说心理话,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建议:
一、 生字词教学:
1.认字:疾、况、渐、镇、述、残。、
2.写字:班、境、愿
3. 理解:持久、困境、犹豫、骤然、经久不息、情绪、忧郁等。
二、朗读教学:
1.朗读的速度要从容,注意处理好重音和长句中的停顿。
2.要结合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三、感悟体验:
1.抓住小英的动作、神态,理解小英在演讲前后的性格变化。通过朗读,探究体验小英的心情。
①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②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③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④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小结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
2.抓住同学们的表情和行动,边读边议,理解同学们对小英的关爱。
①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②第一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掌声为什么热烈、持久?
③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
④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⑤第二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掌声为什么经久不息?
⑥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⑦学生汇报。
3. 想象:假如没有这样的掌声,小英会是什么样子?
四、语言文字训练:
1.把错乱排列的词语调整成一句通顺的话。
2.你什么时候给过别人掌声?什么时候你得到了别人的掌声?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课后阅读:《挺直的小树》《小蝴蝶花》
六、课后练笔(完成一首小诗):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都需要掌声。
掌声是温暖的阳光,
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声是清澈的泉水,
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掌声,
包含着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掌声,
能带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6、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26 我能行》教案
课前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兴趣这一特点。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贝贝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如果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学生应该很快产生共鸣,通过故事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接着让他们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同学的佩服,老师的夸奖,一定会让学生越说越爱说,越说越想说。只要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会潜移默化地懂得要做一个自信、勇敢的人。
记得《思品》课中也有相似的内容,为了避免上成“说教课”,应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识字:凳、滚
2.写字:之、注、视、球、跃、准、允
3.理解:投篮、瞄准、随和、传递、活跃、汗流浃背、围拢、抱歉、允许、约定、却、晾等。
二、朗读教学:
1. 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在句子中适当停顿。
2. 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一些重点词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如,第6自然段中描写贝贝动作的词。
三、感悟体验:
1. 贝贝遇到什么问题?准备怎么办?(可进行角色对换,让学生想象贝贝当时会怎么想?)
2. 贝贝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大男孩们后来是如何对待贝贝的?(那“一个小时”,他们的想法会发生什么变化?)
3. 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你怎么办?
四、语言文字训练:
1.理解并学会运用“呆呆地”和“静静地”。
2. 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五、课后阅读:《小交通员》《第一次跳伞》
六、课后实践: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7、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28 我是最弱小的吗》教案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将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之中,通过反复阅读,通过精细讨论,体验和感受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我们不但要重视文章中萨沙的情感世界、精神风貌,还要着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内化情感、精神。如何实现这两者间的共鸣?这就要通过引导学生与鲜活的文本对话,使学生与文本既有声的交流,又有自己心灵的无声倾诉。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识字:萨、衬、聊、瓣、纤
2.写字:末(与“未”对比)、亚、森、雷。
3.理解:弱小、聚精会神、映衬、娇艳、纤弱等。
二、 朗读教学:
1.萨沙的三次问话,语气并不相同。第一次真的是不明白,他在问为什么同样需要却把雨衣给了自己;第二次则有几分不服气;第三次,萨沙认为自己保护了花朵,已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充满骄傲。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朗读文中两次描写蔷薇花的语句,自己揣摩。允许有不同的读法,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三、感悟体验:
(一) 读读议议——与文本对话
1.读三至八自然段,感知萨沙与妈妈的对话。
2.读读画画,画出我(萨沙)说的话:
“妈妈,托利亚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萨沙的不解,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
“那我是最弱小的吗?”(萨沙的不服气,希望与妈妈一样拥有对别人的关心与爱。)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萨沙的自豪,拥有与妈妈一般的对别人的关心与爱。)
3.研读妈妈与萨沙的对话,能从这些话语里读出什么?
4.组织讨论,议议萨沙和妈妈各自的想法。
(二)谈谈说说——与心灵对话
1.萨沙的精神世界:不解──不满──自豪(说说萨沙心理变化的轨迹)
2.创设情境(说一说):
① 说说当时萨沙的心里的想法。
② 萨沙会对风雨飘摇中的蔷薇说些什么。
3.学生的精神世界(回读全篇课文):
① 你想对萨沙说些什么?
② 你打算对萨沙的妈妈或者其他人说什么?
四、语言文字训练:
1.能为人物的对话部分加上逗号、感叹号、问号。
2. 初步体会提示语在前、后、中时冒号和引号的不同用法。
五、课后阅读:《带地图的名片》《小蜗牛参加文艺晚会》
六、课后实践: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充实自己的“采集本”。
8、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七》教案
一. 教材分析
习作七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子,说明观察晴朗夜空的有趣现象,能激发有意思的想象。第二部分例文,介绍一位同学产生离奇想象后的文章,为自由表达提供了生动的范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范围和要求。
二.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 能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会想象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重点:
1.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通顺、具体。
2.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四 .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无论开课还是写作前说话的训练,始终贯穿一个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
从例文来看,这是一篇关于星空的想象作文。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想象和联想,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常用的两种手段。
(一)关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写作中,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2、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
3、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二)关于联想
与日常生活中自发、随意性、散漫无序的联想有所不同,在写作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联想方式很多,常见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的同向联想;相反的事物之间进行的反向联想等等。善于想象和联想,离不开我们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更离不开用心探究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此次习作教师提前给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收集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重视作文材料的准备,大胆让学生提前收集写作材料,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写作的建议:
①夏夜遥望星空,由举目望见满天的星星,联想到老人经常讲起的每一个凡人在天上都有一个对应的星座,从而勾起曾经在星空下发生的平凡人与事的回忆。适宜写成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②遥望星空,由星空的遥不可测,追溯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畅想人类探索宇宙的美妙蓝图。可以写成一篇虚构的想象作文。
③遥望星空,看到夏夜转瞬即逝的流星,由此想到了自然界尽情绽放的昙花及人类历史长河中如过往云烟般的凡人与伟人,进而体悟到人生的哲理:短暂与永恒。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散文。
④夏夜遥望星空,联想到与星星有关的故事与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人类现在的爱情。通篇可夹叙夹议。
这次习作课上也有难点:如有些同学平时的积累太少,只会用别人的素材或老师给的素材,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写的作文干巴巴,东抄西抄,有的还搭不上调,更别谈美感了,这怎么办呢?如果考试,估计连语句都不通顺了。
9、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26.水》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1、课文是一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山村。上课时,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努力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行发现。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雨中乐”时,首先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它们,然后用语言为学生们创设情境,使他们把读书当成情感的体验。
3.努力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快乐地探究,获取新知,明白事理。
10、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学与做》教案
一.教材分析:
学好教材,读懂意图,是实施教学的前提,用好教材,“做”中体验,引领学生“学”“做”合一求发展,是教学实践的根本目标。
《学和做2》编写理念:
1、突出综合
2、注重实践
3、强调自我
4、鼓励创新
本次《学与做》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专题,开展五部分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1、小小调查。2、谈节水,学成语。3、介绍节水窍门。4、编写公益广告。5、大家来抢答。
二、活动设计思路
强调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重在“自主”与“过程”要在“学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视野。
方法:
1、“读”中导“读”
2、“做”中助“做”
3、“悟”中助“悟”
三.教学困惑:
怎样理解和理清“学”“做”之间的关系.请大家发表意见.
11、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24.望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课文是一篇散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学要求,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教师可将教学的重点定为感悟事物以心,万物皆有情。在教学设计中,将文本分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从这三部分展开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分别写了那些人眼中的月?”按照学生的理解相机学习“我”眼中的月。
在朗读中,让学生静静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提出: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这样深入进行教学。如此美妙的月夜,当然不能让“我”独享,小外甥也来了。这时舅甥俩在干吗?(斗诗)由此引出诗人眼中的月是怎样的。
在此让学生从古诗中读出诗人的情与愁。这时教学的重点。用时达二十分钟左右。接下去,最后过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学。
到了这个环节,师提问:“课文分别写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学生就能弄懂了课文写了“我”、诗人、小外甥他们眼中的月。那么这三类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一样。“我”眼中的月宁静、安详、朦胧。诗人却是充满了思乡离愁、愤懑现实。
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却和孩子一样调皮有趣。]及时指出:月亮本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天体,无所谓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
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从这里引导学生领悟人们对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样源自“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纵观整个文本的教学,教学最困难的是第二部分“诗人眼中的月”。第
一、有学生根本不明白诗句的意思,就谈不上去体会诗人的哀愁。第二有学生尽管明白诗句的意思,但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愁却读不懂看不穿。总之,如果学生与诗人的感情达不到共鸣。二十分钟的教学就会艰难得很,课堂气氛也会很沉闷。
同样是古诗,为什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轻松自在,而对于描写关于月圆月缺的离愁别恨古诗却教得沉重。学生年纪小,实际生活内容贫乏,对于世界认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们作为孩子,内心世界中几乎缺乏细微的情愫。故而,难以理解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此,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语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他们纯真、空白的儿童心灵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类感情的真善美,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