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1、《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知识链接]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 ”这一联闻名。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基础掌握: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和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当堂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

2、《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知识链接]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 ”这一联闻名。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基础掌握: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和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当堂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

3、七上《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20分钟)

学习流程:

1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分钟)2朗诵诗歌(5分钟)3赏析诗文(10分钟)4.背诵(5分钟)

一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二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 朗诵诗歌:1.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2.老师范读。 3.集体朗读。

四 自主学习,赏析诗文。

1.全诗是以哪个字统领全文,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熟读成诵。

学习《次北固山下》(20分钟)

学习流程:1作者简介(1分钟)2题解及朗诵诗歌(5分钟)3赏析诗文(9分钟)4. 合作探究(3分钟)5背诵(5分钟)

一 作者简介: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

二【题解】: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三 朗诵诗歌:1.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五言诗一般读作“二二一”或“二一二”。 2.组内自读。3.集体朗读。

四 自主学习,赏析诗文。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五 合作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六 小结: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七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钱塘湖春行》(20分钟)

学习流程:1作者简介(1分钟)2题解及朗诵诗歌(5分钟)3赏析诗文(9分钟)4. 合作探究(3分钟)5背诵(7分钟)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二 、【题解】: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三、:朗诵诗歌:1.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七言诗一般读作“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2.组内自读。3.集体朗读。

四、自主学习,赏析诗文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3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五 合作探究:

1 为什么是“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

六 小结: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读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七熟读成诵。

学习《天净沙 秋思》(20分钟)

学习流程:1作者简介(1分钟)2读(5分钟)3画(4分钟)4.品(3分钟)5背诵(7分钟)

一、作者简介: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与关汉卿、郑gaung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二、读:朗诵诗歌:1.学生自读。 2.组内自读。3.集体朗读。

三、画: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把你所想的画成一幅画。

四、品:1、小令中应用最多的是那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五、写:一幅好画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六、熟读成诵。

达标检测:1、默写这四首诗歌。2写出这四首诗的意境。

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看拼音写汉字。(16×2)

芊芊细草 黛色 磅礴 贮满

匍匐 秋波dàndàn 闲情逸致: 春华秋实

肥shuò 栖息 寥阔 枯hé

清洌 梦mèi 主宰 sǒng峙

二、下面不是对偶句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三、积累运用 (20)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时令的描写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次北固山下》直接表明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天净沙·秋思》最能表现天涯游子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观沧海》中简答:

1、解释加线的词: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星汉灿烂

2“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3、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4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5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四 、默写这四首诗。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2. 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幸甚致哉,歌以咏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枯滕老枝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3. 将下面诗句,作者及出处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王湾 《天净沙秋思》
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无涯。 曹操 《次北固山下》
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马致远 《观沧海》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冬季。( )
②《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绮丽婉约著称于世。( )
③《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
④《天净沙秋思》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
【综合运用】
5.根据语境仿写句子。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 ”留连忘返;幸福是孟浩然“ , 的田园生活;幸福是陶渊明“ , ”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 ,
”的美好祝愿。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 分:
④按 分:
(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8. 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9.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10.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2.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3.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1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类文美读】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5.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7.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18.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每课一趣】
16.观察下面的四副画面,给他们分别配上恰当的诗句。
⑴ ⑵
⑶ ⑷
边文——名师讲坛
1.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王湾,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下(今陕西省渭南县)人,诗人。他的讽喻诗有《秦中吟》和《新乐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2)文体常识——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
2. 学法指导: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3. 文章主旨:
《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卷,体现了诗人的豪气壮情。《钱塘湖春行》选取典型景物,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4.谋篇立意
《观沧海》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次北固山下》首联描写江南胜景。颔联活画出一幅春江行舟图。颈联写舟行江上,即将天亮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写旅途中的乡思之情。
《钱塘湖春行》:首联写春行的地点、行踪,总写所看到的天光水色。颔联从高处着笔,写早莺、春燕的动态。颈联从低处入手,写人们骑马游春的喜悦。尾联湖东胜景,行而不足,流连忘返。
《天净沙·秋思》:第一层(前三行)写景,第二层(后二行)抒发乡愁。
5.难点突破
(1)请细读诗句,比较四首诗歌思想感情的有什么不同点。
《观沧海》表达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表达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天净沙·秋思》表达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怎样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蕴含有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4)《钱塘湖春行》一诗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5)怎样理解《天净沙·秋思》中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作者用18个字九个名词,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6.写作技巧
(1)《观沧海》:借景抒情,苍凉慷慨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2)《次北固山下》:即景生情,抒发乡愁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钱塘湖春行》:结构严密,通俗流畅
这首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4)《天净沙秋思》:白描手法,通俗流畅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通过白描手法,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生本课堂导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5.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6.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7.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当堂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4.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5.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18.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 乡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2.3略
1.略 2.D 3.略 4.B 5.D 6. 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7.C8.C 9.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1.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2.i;低、泥、蹄、堤 13.玩不够;同“荫” 14.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5.“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6.天净沙;秋思 17.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8.三;名词;苍凉、幽静 19.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

6、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60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教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160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160#160#16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8226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160

《天净沙#8226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教学反思:

上面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练习—古代诗文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7、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 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并体会这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预习案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 ,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 或 。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 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给黑体字注音

临: 碣( )石:

何: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

若: 幸甚至哉:

次: 客路:

残( )夜: 归雁( ):

5.给《观沧海》和》《次北 固山下》划分音节停顿。

反馈案

一.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 给下面加粗字或词 释义。以观沧海: 星汉灿烂:

2.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从写景的虚实上来看,这首诗前八句写 ,后四句写 。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一副景象?

二.朗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以下各题。

1.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 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反“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难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三.默写《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2. 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解读和鉴赏古代诗歌。

【学习重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解读和鉴赏古代诗歌。

【学法指导】

朗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预习案

1、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从诗歌形式来回答)。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 时期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2、“天净沙”是 __ ,“秋思”是 __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 _ ,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 。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解释字词意思

水面初平: 云脚低:

暖树: 不足:

乱花: 才:

没马蹄: 昏鸦:

断肠:

3.朗读《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 ”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初读《天净沙﹒秋思》,谈谈你的最大感受。

反馈案

一.朗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完成:

1.《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句子是 。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 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二.默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根据它的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描述时诗歌的原有意象不要增删,顺序可以调整,字数在110字左右。

三. 按这四首诗歌的原文填空:

1.《观沧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钱塘湖春行》中总体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

3.《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_______ , 。

4.《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四.下列诗句不是对仗的是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外扩展】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以下两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 山怎样的特点? ____

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反思总结】

8、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4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

【学习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自主预习案】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读读写写。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2、速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①、《观沧海》作者_____________东汉末年的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与其子_______ 、_______并称“建安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选自_____________ 。

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_________ 字_______号 _____, 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 。王昌龄, ______(朝代)诗人。

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 ___________ ,“秋思”是 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 。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①、《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 __________ 的手法,勾画出______________的雄伟景象,抒发了 ______________的豪迈情怀。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早春景色,境界壮阔,情景交融,既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 ____________ 情怀,又写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胸怀。

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点名闻讯的季节是 ________,次句直叙原因,三四句抒情,饱含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_______和_______。

④、《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在写法上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仅用28字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 、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图,表达了游子漂泊他乡的 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古代四首诗歌,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无不用凝练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图画,唤起我们心底的美好情怀。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感知·通大意。

朗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想一想每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品经典。 

(一)、观沧海

1、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以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 _________,再写 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表明长江当时_____________,这与诗中“ _______”两字相呼应。

2、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还是不顺利?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常用“鸿雁传书”或“归雁”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王湾的家书

是从哪里寄向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描写的“钱塘湖”就是 ______________ ,“白沙堤”又称 ____________。

2、本诗中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是步行游览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季节的景色特征?本诗表现了作者怎么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_________ ,曲名是__________ 。

2、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___________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__________________ 。

3、前三句写出了秋郊黄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检测】

一、常识填空《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观沧海》是一首 诗。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 。

2、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4、勾勒出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的诗句是 , 。

5、描写大海风急浪涌,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 。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

3、表现江面开阔,帆船飞速直前的长江景致的句子是: , 。

4、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 , 。

一、常识填空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 ,“秋思”是 。

2、《天净沙 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2、此曲以萧索凄凉之境衬托游子内心悲苦,其中最为典型的两句是: 和

。予以形成对比构成一幅清新、恬静景象的一句是: 。

一、常识填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 ,字 ,号 ,是 代著名诗人。

2、王昌龄是 代诗人。左迁的意思是 。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写景兼点时令并含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2、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时: 。

3、抒发诗人对友人深切同情和关怀的句子时: , 。

【课外检测】

品读《西江月》,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上片多从 _________(感觉)的角度描述,意在衬托 ________;下片则写_________________,“忽见”一词表现词人的 ____________之情。

2、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3、词中以“ 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从全诗来看,说说是什么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国诗歌四首》导学案

《外国诗歌四首》学案

(《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
一、重点、难点与对策
《致大海》作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遭到流放。在此之前,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我一无所求》,题目为编者所加,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底片》从小处着眼,以小显大,以一个小小的“底片”为写作对象,引发人深深的思考。《黑八月》抒写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日子;诗歌意象鲜明突出,情感态度明确坚定。
学习重点:
1.领会本单元选编的几位外国诗人的个性风格,感悟他们的诗情诗意。
2.初步认识中外诗歌的不同风貌。
学习难点:
理解“大海”这一诗歌意象;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把握《底片》一诗富有哲理和思辩的诗意;感悟《黑八月》所呈现的宽厚的人生胸襟。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学生可借助网络平台,作一点课外延伸,进一步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二、基础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闪烁shuò 絮xù 语 迷惘mǎng 喑yīn 哑
B.峭qiào 壁 倔jué强 喋dié喋 薄bó 雾
C.柔嫩nèn 嗡wēng 嗡 湿shī 婆 钏chuàn 镯
D.体谅liàng 寂jì 静 一摞luó 啜chuò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下乡体验生活期间,他住在一间风雨飘摇的土屋里,衣着打扮也很土气,俨然一位典型的乡巴佬。
B.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释放了被他们扣押的三名以色列人质,可以色列却投桃报李仍然对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实施了暗杀行动。

10、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3.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

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 ,韵脚是 。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古代诗歌五首》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观”的作用是统领全篇。⑵山岛树木洪波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乱花。.浅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没见过大漠的广袤;

(2)见了大漠的广袤;

(3)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略 4.B 5.D

6.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12.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够;同“荫”

15.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16.“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17.天净沙;秋思

18.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19.三;名词;苍凉、幽静

20.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