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课堂实录一等奖

《回声课堂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回声课堂实录一等奖

1、回声课堂实录一等奖

师:我来写一个字,请你认真观察我写的是什么字?

生:回。

师:有哪两个字组成?

生:两个口。

师:什么意思?从口里出去又从口里回来。

师:你能用“回”组个词吗?

生:回来,回家,回去,回归……

师:写“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回声》(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回声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

师:我们同学都预习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拼音的)

生:呱,圈,碰,返

师:拼音去掉了?

生: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

师:生字读好了,放回课文中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种景色?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亮是什么形状?他们都是圆形,观察圆字,细心看笔顺。

师:“圆”字什么结构?指导书写。

生:全包围结构。描红,练写。

师:实投纠正学生书写。

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什么?看看语文书。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指导朗读,小青蛙都高兴地叫起来了,怎么读?

师:小青蛙特别好奇,他问道: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生:读这句话。

师:看着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句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配合来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青蛙的话,女生读看不见的那只小青蛙说的话。

师:读了这四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是不是真有两只小青蛙?

师:真的有吗?

生:没有。

师: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是不是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呢?

师:读出奇怪。

师:那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4、5自然段。

师: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岸以后做什么了?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出来,做动作。汇报:捡,扔。

师:妈妈这个动作对波纹有没有影响?波纹发生了什么变化?(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播放课件)

师:妈妈还对小青蛙还说了什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第五)用曲线标一标妈妈说的话。标出有几句话。

生:读妈妈的话。(4句话)

师:看看这一段的第几句话是描写水的波纹的?谁来读读?

师:那描写声音的波纹是哪句话?谁来读读?

师:声音的波纹就像这水的波纹。

师:两句话填空。

生:学生边读边填。(师板书:声波,画桥洞演示)

师:小青蛙知道了什么是回声,高兴的怎么样?

生:高兴地一蹦老高。

生:读一读,读出高兴。

师: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你们明白了吗?

师:做游戏,你们来当我的回声。

师:小青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又回到了桥洞下,他欢快的说:“多好玩儿啊!”

师:指导读出小青蛙的高兴。

师:什么好玩儿啊?

生:回声。

师:你们听到过回声吗?你在哪听到过?

生:地下通道,立交桥下,楼道里,天坛的回音壁。

师:纠正不是回声的回答。

师:我们国家的好多建筑物都用到了回声的知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关于回声的视频)有意思吗?你们可以用放假的时间去天坛公园看一看。

师:请你再读一遍课文。

师:留一个作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板书设计:

声 波

回 声

2、回声课堂实录

师:我来写一个字,请你认真观察我写的是什么字?

生:回。

师:有哪两个字组成?

生:两个口。

师:什么意思?从口里出去又从口里回来。

师:你能用“回”组个词吗?

生:回来,回家,回去,回归……

师:写“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回声》(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回声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

师:我们同学都预习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拼音的)

生:呱,圈,碰,返

师:拼音去掉了?

生: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

师:生字读好了,放回课文中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种景色?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亮是什么形状?他们都是圆形,观察圆字,细心看笔顺。

师:“圆”字什么结构?指导书写。

生:全包围结构。描红,练写。

师:实投纠正学生书写。

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什么?看看语文书。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指导朗读,小青蛙都高兴地叫起来了,怎么读?

师:小青蛙特别好奇,他问道: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生:读这句话。

师:看着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句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配合来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青蛙的话,女生读看不见的那只小青蛙说的话。

师:读了这四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是不是真有两只小青蛙?

师:真的有吗?

生:没有。

师: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是不是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呢?

师:读出奇怪。

师:那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4、5自然段。

师: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岸以后做什么了?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出来,做动作。汇报:捡,扔。

师:妈妈这个动作对波纹有没有影响?波纹发生了什么变化?(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播放课件)

师:妈妈还对小青蛙还说了什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第五)用曲线标一标妈妈说的话。标出有几句话。

生:读妈妈的话。(4句话)

师:看看这一段的第几句话是描写水的波纹的?谁来读读?

师:那描写声音的波纹是哪句话?谁来读读?

师:声音的波纹就像这水的波纹。

师:两句话填空。

生:学生边读边填。(师板书:声波,画桥洞演示)

师:小青蛙知道了什么是回声,高兴的怎么样?

生:高兴地一蹦老高。

生:读一读,读出高兴。

师: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你们明白了吗?

师:做游戏,你们来当我的回声。

师:小青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又回到了桥洞下,他欢快的说:“多好玩儿啊!”

师:指导读出小青蛙的高兴。

师:什么好玩儿啊?

生:回声。

师:你们听到过回声吗?你在哪听到过?

生:地下通道,立交桥下,楼道里,天坛的回音壁。

师:纠正不是回声的回答。

师:我们国家的好多建筑物都用到了回声的知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关于回声的视频)有意思吗?你们可以用放假的时间去天坛公园看一看。

师:请你再读一遍课文。

师:留一个作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板书设计:

声 波

回 声

3、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回声课堂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回声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

看图,仔细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想听一听这奇妙的回声吗?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啊?

师:是啊,在一些空旷的,四周有障碍物的地方都能听到回声。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

二、初读课文

师:想自己来读读吗?

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数数课文有几个小结。

检查生字:

碰返 圈 纹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谁会读?

碰到 返回 一圈圈 波纹

师:“返回”这个词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

师:“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读。

看,波纹对你们笑了。

师:你还知道什么纹?

检查读课文

每人读一小节

老师读一段

师:听听老师把哪个字读得最轻?

学老师读

师:老师再请这位小朋友读,因为他听得最认真。

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讲读课文

师:谁听出来了,课文写了谁和谁?

师:对了,写小青蛙和妈妈发现了回声,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来读?

师: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什么呀?

师:是呀,这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大月亮。

师:谁来读?

师:这儿有个词“倒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

看老师写

师:这三撇怎么写才漂亮?

三撇是光线,光线一照,就有影子了,请小朋友找到田字格里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写一写。

评价学生作业,读生字“倒影”

师:这图上还有什么的倒影啊?

师:是啊,水里太美丽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接着往下读

师引读

师: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叫一叫

师:这时,不知哪儿也有只小青蛙,叫起来

引读——小青蛙问,谁来问问?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吧?

师:这会儿,我就成了看不见的小青蛙,会学你们说话呢?

师生扮演角色读。

师: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啊?和同桌两人一起玩一玩吧。

师:小青蛙总发现有人跟它说的一样,小青蛙觉得怎么样?

师:奇怪极了就是……

师:是呀,就是很奇怪,非常奇怪的意思。

谁来奇怪地问问妈妈。

一起读

师:小青蛙问妈妈的时候还在桥洞底下,那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是啊,又会有同样的声音传来。

师:指名来读小青蛙的话,读回声。

分角色齐读

师:你们说,桥洞里真的有一只青蛙吗?

师:小青蛙也明白了是回声的奥秘。他又回到了桥洞里,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小青蛙知道了回声的奥秘,他会说些什么呢?

一起当他的回声。

小青蛙找到了新伙伴,可高兴了,一起来读读吧。

四、游戏复习

用回声的方法读生字。

生:回声

生:桥洞下,山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

学生自己读课文

个别读

小老师带读

一起读

指名读这几个词

皱纹花纹指纹

生读1、2两节

小青蛙和它妈妈

月亮

有桥洞有倒影

学生看老师写

学生提意见

水里有树的倒影,有蓝天的倒影

有白云的倒影。

指名读。

奇怪极了

个别读小青蛙的话。

是回声。

跟同伴讲回声的奥秘。

多好玩呀!

我真开心呀!

以上内容来自回声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4、《回声》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5、《回声》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

到河岸会荡回来。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

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6、《回声》课堂实录与点评

今天是李进老师的师徒活动。为了给几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将该次师徒活动作为县级教研活动兼强师培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活动,所以全县共约50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很成功,两位青年教师王群枫、张霞的上课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活动之前的试教课,到活动中的正式上课,两位教师都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锻炼,打磨,所以他们的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张霞,我听过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来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中上了《影子》一课,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读得有声有色,玩得快快乐乐,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上课,她还借来了电视台拍摄用的照明灯,霎时影子出现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们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课堂呈现了快快乐乐的生命态势,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最新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生命。今天的《回声》比起前几堂课而言,显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说前几堂课还有雕琢的痕迹,那么今天的课堂显得自然无痕,浑然一体,犹如一个球体。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师傅的指导,这位老师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其实也是别人智慧的发挥,譬如:上周她与我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聊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聊如何解决,昨晚她又与我讲了自己的为难之处,怕没有落实好导师的指导,因为在实践中她觉得太理性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会拦腰砍断孩子们的情感线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时告诉她语言文字训练如果显得刚性,就将它软化处理在朗读指导中,同时问问“小青蛙们”: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这堂课中,张霞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还是来看看她几段的课堂片断吧:《回声》

【导入阶段】

设计巧妙,一举多得。

师板书:回声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我在马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生:我听到马路上有嘟嘟声。

生:我听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声。

生:我听到了动物园里小狗的叫声。

生:我在家里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板书:回。(构成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

生举手问:老师,“回声”是什么呀?

师:嗯,你真会动脑筋!(板书)是什么?

生:老师,“回声”是在哪儿的呀?

师:噢!你也发现了问题,了不起!(板书)在哪?

生:“回声”是不是很吓人的?

师:是呀,“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评:从写作的角度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通常是从题目开始的,然而本课将这一特点进行了创新。从“声”入手拉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课文题目,通过熟悉的“声音”与陌生的“回声”比较,又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回声”的质疑,再老实的鼓励下,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出现。有人说“教学贵在无痕。”这样的教学设计化有形为无痕,在悄无声息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读阶段】

培养孩子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师: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生:读课文要读好听。

生:要读准每一个字。

生:读课文还要把问题找出来。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评:初读课文前,通常是老师布置要求。“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给自己提要求,这是老师对主人学习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培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丰富。

【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声”在桥洞下面。

师:你真会读课文,知道了“回声”在哪儿。

生:是声音返回后产生了“回声”的。

师: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

生:桥洞底下好像有两只小青蛙呢。

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

(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孩子们读书认真仔细,要把课文读进去,把问题读懂。盛新凤老师有句话说:“你把长长的课文读薄了。”以前只知道这是鼓励孩子们的语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实“读薄”也就是抓出了课文内容的主要、重点。也有人说:“你把书读厚了。”意思是说,读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理解、感悟将书本变得厚厚的。看来如何运用好教师的语言确实很有意思,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点点滴滴,日渐渗透,逐步地熏陶着学生,促进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昨天我们的英语教研员对课堂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说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许多都是即时生成的,是诱发思维的,是升华主题的,教师独有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个性的反映。良好的课堂语言使教学组织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逻辑思维,好像是哲学家阐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语言,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主题问题。)

师:出示插图和第一节课文,你们看到了什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生1读。

师:听出来了吗?她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2:美丽的石桥。生2读。

师:石桥确实很美丽,所以你读得也很美。

师:这么美的地方,难怪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小青蛙们,来,一起叫一下。

生齐读。

师:可是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赶快从第二小节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儿也有一只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师:为什么小青蛙会奇怪呢?

生1:我高兴地在叫,怎么会另一只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师:其它的小青蛙会怎么想?

生2:谁在冒名顶替我呀?(众多听课者都发出了笑声。虽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顶替”不怎么恰当,但是另一只青蛙确实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遗。)

师:你感到怎样呢,小青蛙?

生3:有点吓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呢?

(评:这两个片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她的语言既提示表达喜欢的方式,有串连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7、《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8、《回声》课堂实录与点评

今天是李进老师的师徒活动。为了给几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将该次师徒活动作为县级教研活动兼强师培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活动,所以全县共约50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很成功,两位青年教师王群枫、张霞的上课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活动之前的试教课,到活动中的正式上课,两位教师都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锻炼,打磨,所以他们的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张霞,我听过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来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中上了《影子》一课,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读得有声有色,玩得快快乐乐,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上课,她还借来了电视台拍摄用的照明灯,霎时影子出现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们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课堂呈现了快快乐乐的生命态势,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最新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生命。今天的《回声》比起前几堂课而言,显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说前几堂课还有雕琢的痕迹,那么今天的课堂显得自然无痕,浑然一体,犹如一个球体。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师傅的指导,这位老师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其实也是别人智慧的发挥,譬如:上周她与我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聊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聊如何解决,昨晚她又与我讲了自己的为难之处,怕没有落实好导师的指导,因为在实践中她觉得太理性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会拦腰砍断孩子们的情感线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时告诉她语言文字训练如果显得刚性,就将它软化处理在朗读指导中,同时问问“小青蛙们”: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这堂课中,张霞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还是来看看她几段的课堂片断吧:《回声》

【导入阶段】

设计巧妙,一举多得。

师板书:回声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我在马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生:我听到马路上有嘟嘟声。

生:我听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声。

生:我听到了动物园里小狗的叫声。

生:我在家里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板书:回。(构成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

生举手问:老师,“回声”是什么呀?

师:嗯,你真会动脑筋!(板书)是什么?

生:老师,“回声”是在哪儿的呀?

师:噢!你也发现了问题,了不起!(板书)在哪?

生:“回声”是不是很吓人的?

师:是呀,“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评:从写作的角度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通常是从题目开始的,然而本课将这一特点进行了创新。从“声”入手拉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课文题目,通过熟悉的“声音”与陌生的“回声”比较,又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回声”的质疑,再老实的鼓励下,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出现。有人说“教学贵在无痕。”这样的教学设计化有形为无痕,在悄无声息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读阶段】

培养孩子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师: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生:读课文要读好听。

生:要读准每一个字。

生:读课文还要把问题找出来。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评:初读课文前,通常是老师布置要求。“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给自己提要求,这是老师对主人学习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培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丰富。

【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声”在桥洞下面。

师:你真会读课文,知道了“回声”在哪儿。

生:是声音返回后产生了“回声”的。

师: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

生:桥洞底下好像有两只小青蛙呢。

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

(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孩子们读书认真仔细,要把课文读进去,把问题读懂。盛新凤老师有句话说:“你把长长的课文读薄了。”以前只知道这是鼓励孩子们的语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实“读薄”也就是抓出了课文内容的主要、重点。也有人说:“你把书读厚了。”意思是说,读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理解、感悟将书本变得厚厚的。看来如何运用好教师的语言确实很有意思,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点点滴滴,日渐渗透,逐步地熏陶着学生,促进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昨天我们的英语教研员对课堂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说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许多都是即时生成的,是诱发思维的,是升华主题的,教师独有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个性的反映。良好的课堂语言使教学组织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逻辑思维,好像是哲学家阐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语言,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主题问题。)

师:出示插图和第一节课文,你们看到了什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生1读。

师:听出来了吗?她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2:美丽的石桥。生2读。

师:石桥确实很美丽,所以你读得也很美。

师:这么美的地方,难怪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小青蛙们,来,一起叫一下。

生齐读。

师:可是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赶快从第二小节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儿也有一只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师:为什么小青蛙会奇怪呢?

生1:我高兴地在叫,怎么会另一只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师:其它的小青蛙会怎么想?

生2:谁在冒名顶替我呀?(众多听课者都发出了笑声。虽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顶替”不怎么恰当,但是另一只青蛙确实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遗。)

师:你感到怎样呢,小青蛙?

生3:有点吓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呢?

(评:这两个片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她的语言既提示表达喜欢的方式,有串连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9、《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10、《回声》课堂实录与点评

今天是李进老师的师徒活动。为了给几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将该次师徒活动作为县级教研活动兼强师培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活动,所以全县共约50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很成功,两位青年教师王群枫、张霞的上课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活动之前的试教课,到活动中的正式上课,两位教师都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锻炼,打磨,所以他们的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张霞,我听过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来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中上了《影子》一课,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读得有声有色,玩得快快乐乐,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上课,她还借来了电视台拍摄用的照明灯,霎时影子出现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们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课堂呈现了快快乐乐的生命态势,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最新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生命。今天的《回声》比起前几堂课而言,显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说前几堂课还有雕琢的痕迹,那么今天的课堂显得自然无痕,浑然一体,犹如一个球体。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师傅的指导,这位老师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其实也是别人智慧的发挥,譬如:上周她与我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聊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聊如何解决,昨晚她又与我讲了自己的为难之处,怕没有落实好导师的指导,因为在实践中她觉得太理性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会拦腰砍断孩子们的情感线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时告诉她语言文字训练如果显得刚性,就将它软化处理在朗读指导中,同时问问“小青蛙们”: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这堂课中,张霞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还是来看看她几段的课堂片断吧:《回声》

【导入阶段】

设计巧妙,一举多得。

师板书:回声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我在马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生:我听到马路上有嘟嘟声。

生:我听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声。

生:我听到了动物园里小狗的叫声。

生:我在家里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板书:回。(构成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

生举手问:老师,“回声”是什么呀?

师:嗯,你真会动脑筋!(板书)是什么?

生:老师,“回声”是在哪儿的呀?

师:噢!你也发现了问题,了不起!(板书)在哪?

生:“回声”是不是很吓人的?

师:是呀,“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评:从写作的角度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通常是从题目开始的,然而本课将这一特点进行了创新。从“声”入手拉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课文题目,通过熟悉的“声音”与陌生的“回声”比较,又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回声”的质疑,再老实的鼓励下,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出现。有人说“教学贵在无痕。”这样的教学设计化有形为无痕,在悄无声息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读阶段】

培养孩子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师: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生:读课文要读好听。

生:要读准每一个字。

生:读课文还要把问题找出来。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评:初读课文前,通常是老师布置要求。“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给自己提要求,这是老师对主人学习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培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丰富。

【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声”在桥洞下面。

师:你真会读课文,知道了“回声”在哪儿。

生:是声音返回后产生了“回声”的。

师: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

生:桥洞底下好像有两只小青蛙呢。

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

(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孩子们读书认真仔细,要把课文读进去,把问题读懂。盛新凤老师有句话说:“你把长长的课文读薄了。”以前只知道这是鼓励孩子们的语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实“读薄”也就是抓出了课文内容的主要、重点。也有人说:“你把书读厚了。”意思是说,读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理解、感悟将书本变得厚厚的。看来如何运用好教师的语言确实很有意思,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点点滴滴,日渐渗透,逐步地熏陶着学生,促进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昨天我们的英语教研员对课堂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说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许多都是即时生成的,是诱发思维的,是升华主题的,教师独有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个性的反映。良好的课堂语言使教学组织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逻辑思维,好像是哲学家阐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语言,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主题问题。)

师:出示插图和第一节课文,你们看到了什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生1读。

师:听出来了吗?她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2:美丽的石桥。生2读。

师:石桥确实很美丽,所以你读得也很美。

师:这么美的地方,难怪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小青蛙们,来,一起叫一下。

生齐读。

师:可是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赶快从第二小节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儿也有一只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师:为什么小青蛙会奇怪呢?

生1:我高兴地在叫,怎么会另一只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师:其它的小青蛙会怎么想?

生2:谁在冒名顶替我呀?(众多听课者都发出了笑声。虽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顶替”不怎么恰当,但是另一只青蛙确实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遗。)

师:你感到怎样呢,小青蛙?

生3:有点吓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呢?

(评:这两个片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她的语言既提示表达喜欢的方式,有串连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11、回声教学实录 回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

设计理念:《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的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点拨下,小青蛙明白了回声的原理。依据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说,在快乐的学习中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小青蛙欢快、奇怪以及青蛙妈妈说话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学习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读了生字,学习了词语。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他读对了,他家就跟着读两遍。

生:读词语(河岸、桥洞、倒影、圆圈、波纹、游到、周围、碰到、荡回来、返回来、呱呱叫)

师:你们读的真的是“呱呱叫”

二、创设情境、读好对话

师:上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生字词,还知道课文讲了谁发现回声的事?

生:(小青蛙)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想一想小青蛙是在哪发现回声的?

生:(桥洞)

师:你又是从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

生:(第二自然那段)

师:我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把小青蛙说的话用直线画出来,学说话的小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句子)

师:你们发现他们说的话是

生:(一样的)

师:老师也把这两句话找出来了,(出示句子: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

师:谁来读一读。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生合作读)

师:小青蛙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谁呀?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指名读小青蛙、评议,再读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妈妈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同桌分角色读)

三、图文结合,化难为易

师: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哪?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把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打上点。

学生说,老师在小黑板上点出来。

师:全班一起读,你可以一边读一边加上自己的动作。

师:青蛙妈妈这么一扔,河水起了什么变化?指名读

看图说,板书,学生上台画荡回来的路线。

师生边做动作边读第4自然段。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男生读第二句话,女生读第三句话。

生:(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它们是一样的。板书,学生画返回来的图

小青蛙看了你们的图还是不明白,谁来告诉它?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全班一起说

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的道理,心里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一蹦老高是什么意思?(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呱呱的叫个不停,师生合作读

师:小青蛙为什么又游回桥洞去?他是在桥洞听到回声的,在生活当中,你在哪听到过回声呢?

四、学写生字

师:课文我们就学到这,有两个生字朋友也想和我们见面(游圆)

观察结构

提醒笔画,怎么写漂亮

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提醒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五、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小青蛙一起学习了课文,知道大自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声音——回声。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去感受回声的乐趣,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

30、回声

水波 河岸

声波 石壁

12、回声教学实录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声教学实录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声》教学实录,回声,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