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1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一等奖

《三下《1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下《1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一等奖

1、三下《1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2、三下《14、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陈赓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同马比赛
3一块走等同伴
4把它吃了比你还多

3、三年级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

生:是一个可怜的人。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

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

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

生:小红军非常勇敢……

生:小红军很饿……

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

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

生:牺牲了。(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

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

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

师:(范读)

生:(再齐读这句)

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生:(读第9自然段)

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

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

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

师:(板书:无粮)

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

生:(自由读)

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

(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

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

生:没有。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

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

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

师:(板书:无力)

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

师:小红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

生:不是。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

师:(板书:无伴)

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

生:谎话

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是……

生:骗的。

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

生:装的。

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

生:假的。

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

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读第十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生:……

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

生:(再读这一自然段)

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生:(读有关句子)

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

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改“这个”为“这些”)

生:(再读第13自然段)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生:(六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4、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

陈赓

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

3一块走

等同伴

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5、《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

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资料提供者:

6、五年级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7、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马背上的小红军》。齐读课题。(课题事先书写好,如果学生读课题有唱读的现象,注意纠正。)读课题也要读出感情,再读一遍。

2、《马背上的小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教师提问要注意感情,语调低沉一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悲壮的氛围中)

指名学生回答:(事先安排好1名)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名掉队的小红军一次次地说服陈赓同志让马给自己,最后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

3、播放视频:(红军过草地视频录像,后半段,约1分钟),教师深情的导入:在这样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忍饥挨饿的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语速要慢,让学生通过视频,通过自己的讲述,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与危险)

二、研读对话,突破难点:

1、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掉队的小红军,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呢?找到描写小红军样子的句子,读一读,你能感悟到什么?

(1)学生自由读描写小红军样子的句子: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冻得又青又红。

(2)小红军是什么样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找1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同学读),能不能通过你的读,让老师感觉到你已经读懂了?比如第一句:(教师范读)“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重读十一二岁),老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红军的年龄小)

(2)对呀,就这样来读,让同学们知道你感悟到了什么。(在找学生来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小红军很瘦弱,和陈赓一样,一定也在忍饥挨饿;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冷)

2、小红军忍受着饥饿和寒冷,他已经没有力气再向前走了,死亡在向他招手。这时候,陈赓同志来了,小红军怎样做怎样说的呢?找到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认真的读一读,你能体会到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默读,找到四次对话。

学生汇报:

(1)第一次对话:学生首先汇报第一次对话,指名读。

(2)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对话,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小红军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A、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微微一笑:小红军虽然是疲惫不堪、饥寒交迫,最需要帮助,但他还能这样“满不在乎”“微微一笑”,他是想通过这些让陈赓同志相信他,因为他不想拖累陈赓同志。

B、小红军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想?

(我已经走不出去了,不能拖累眼前的这位同志;他还有一匹马,他能赶上大部队的,如果他带着我一起走,肯定我们谁也走不出草地;

我不能让他因为我,做白白的牺牲;……)

C、指导朗读:我们对小红军已经体会得这样深刻,用你的读把你所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读的时候先找一般同学来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哪里读的,没有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然后,找同学再读;谁能试一试?读的不好,可以再找同学,一般不超过3个,最后达到要求了,同学们向他那样自己读一读。)

(2)陈赓同志并没有理会小红军的话,非让小红军骑马,接下来他们怎么说的?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A、陈赓知道小红军在骗自己,为了让小红军能够和自己一起走出草地,所以开始命令小红军骑马。该怎样读这一句呢?谁能试一试?

B、倔强是什么意思?小红军接受了么?为了让陈赓相信自己的话,小红军竟然做出和马赛跑的姿势,他还能跑么?

C、指导朗读;这样倔强的一个小红军,谁能用你读,体现出他的倔强来。(读的层次同第一次对话)

(3)(直接指导第三次对话)陈赓以命令的方式来关心帮助小红军,小红军依然没有接受。陈赓只好又换了一种方式,读(指名读)“那,我们就一起走吧!”(找一般的同学来读),命令的口吻不行,这回该用什么样语气了?(和蔼),谁能用和蔼的语气来读一下?

一起走,总 该行了吧,小红军怎么说了?学生读:“不,你先走,我还要等同伴呢。”读的时候要读出很坚决的语气。指导学生读。

(4)陈赓同志已经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这或许是唯一能帮助小红军的了。读下面的对话。怎样读,陈赓同志才能被小红军说服呢?(很自信,也很天真)指导读。

(5)语言文字训练: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把“终于”两个字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小红军是费了好大劲才说服陈赓的,很不容易)。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把字句:小红军终于把陈赓说服了。)

(6)就是这样一个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一次次地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请同学们拿起书,把陈赓与小红军的对话部分,完整的读一读。(学生自由入情的读)

汇报分角色读:(1组)

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1、补白想象:陈赓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总是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红军。他在想什么呢?(教师可以以《小八路》、《小兵张嘎》等电影中的孩子们的形象,启发学生联想)

(他在想一连串的穷孩子,那些穷孩子是非常拥护红军的,他们甘愿为红军做一切事情;

那些参加革命的小红军们,他们对革命的事业非常衷心,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小红军的干粮怎么会比我的还多呢?……)

2、播放音乐:教师导读:“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学生接下去读。如果班级齐读水平比较高,可以齐读,或者可以指名学生读,找朗读水平高的,一共读4个自然段,到文章最后。)

3、音乐不停,教师深情地问:“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有感情的汇报:

(1)陈赓明白了那鼓鼓的干粮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盖骨,上面还留下了小红军饥饿的时候咬下的几个牙印。

(2)陈赓明白了小红军一直拒绝自己的帮助,是因为小红军要牺牲了,他不愿意拖累到陈赓。

……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陈赓同志全明白了……(教师用手势,指导学生齐读的速度和低沉的语气)。

四、回读全文:

小红军没有留下名字,但却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坚强高大的身影,让我们满怀敬意的走进小红军,指名读课文。(前一段课文不加音乐,从倒数第四个自然段加入音乐,到结束。)

学生读完课文后,稍稍停顿一下,下课。

8、《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

陈赓

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

3一块走

等同伴

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

陈赓

小红军

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

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

3一块走

等同伴

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9、《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老师了解一下,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生:我预习了生字新词。

生:我给自然段标上了序号。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给自然段标了序号,待会儿要学习哪一自然段,就能很快地找到它。

生:我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

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生:(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二三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师: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

生:是一个可怜的人。黄黄的小脸,天气这么冷,还穿着破草鞋,双脚冻得又红又肿。

生:是一个坚强的人,双脚冻得又红又肿,还坚持走着……

生:小红军长得十分俊俏,有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翘……

生:小红军很穷,穿着破草鞋……

生:小红军非常勇敢……

生:小红军很饿……

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貌的句子)

师:这么一位小红军,最后的结果怎样了?

生:牺牲了。(读第11自然段的句子:“当陈赓找到那个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师: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

生:(读第13自然段)“陈赓全明白了,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速读课文前面的内容,划出有关句子。

生:(自由读)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鬼的干粮袋里只是一块牛膝骨。

生:(齐读句子)“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几个牙印。”

师:这只是一块牛膝骨吗?

生: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很难吃。

生: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经常啃它。

师:是啊,这块牛膝骨,小红军不只咬过一口。前天,他饿了,就咬它一口;昨天,他饿了,再咬它一口;今天,他更饿了,就又咬它几口。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再读这句)

师:想听老师读一下吗?

师:(范读)

生:(再齐读这句)

师:在这之前,小红军又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生:(读第9自然段)

师:几天没吃东西的你,能读得这么流利吗?

生:(再读,读出了疲惫的感觉。)

生:(男女生分别读第9自然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

生:(二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

生: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

师:(板书:无粮)

生: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3~5自然段,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

生:(自由读)

师:现在,老师就是当时的陈赓,谁愿意读小红军的句子?咱们来读读课文。

(师生分角色演读3~5自然段)

师:(采访“小红军”)你的体力真的比我好吗?

生:没有。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我这么说是为了能让你能骑着马走出草地……

师: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

生:(三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生再次分角色读3~5自然段)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假装着……

师:(板书:无力)

师: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第5~7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5~7自然段)

师:小红军真的是在等他的小同伴吗?

生:不是。

师:这时,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生:小红军在骗他,其实他没有同伴。

师:(板书:无伴)

师: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其实,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

生:谎话

师: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袋比你的还多呢。”是……

生:骗的。

师:小红军说的“体力比你强多了”是……

生:装的。

师:小红军说的“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

生:假的。

师:小红军的形象是那么的高大!

生:(四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读第十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要努力读好“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生:……

师: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陈赓同志都给“骗”了。

生:(再读这一自然段)

师: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生:(读有关句子)

师:对啊,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码头,他打过交道的那些孩子,个个都像这位小红军那样高尚……

生:(五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改“这个”为“这些”)

生:(再读第13自然段)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陈赓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同学们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再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陈赓全明白了,明白这一切是短暂的,但这份明白,在听课老师的心里却是漫长的。

生:(三读句子)“就在这时,小鬼停止了呼吸。”

师: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生:(六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用“如果……可能就……”说话;再用“但是,如果……可能就……”说话;又用“……宁可……”说话。这一部分没认真听,忘了。)

师: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

生:生的希望。

师:(板书:生的希望)

师: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

生:留给了别人。

师:(板书:给别人)

师: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给自己)

生:死亡。

生:生命危险。

生:牺牲生命。

……

师:(板书:死的危险)

师: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出现了……

生:(七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二十年以后,当陈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眼前仿佛又出现了……

生:(八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今天,当我们读着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

生:(九读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真情的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你很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生:(写话)

生:(上台深情汇报)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三个字来夸夸小红军。

生:真英雄。

生:很无私。

生:有志气。

生:很顽强。

生:了不起。

生:……

师:(补完板书成诗)小小红军了不起,

无粮无伴又无力。

生的希望给别人,

死的危险给自己。

生:(再次齐读全文)

(实话实说,这节课本人毕恭毕敬地听,听得格外细心,但难免有所出入,请宋主任雅正。)

10、《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与说明教案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与说明

(人教版第八册13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了解人物的内心。

3、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

2、联系上下文,从“陈赓明白了什么”理解小红军的高贵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入手,指导学法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两个字(“倔强”)怎么读?“倔强”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

2、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要怎样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哪几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想,字音读准了没有。

(要指导读准第三声“忍”“吻”)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3、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抓住“对话”,体会思想

(一)解读文本

1、课文对小红军的描写,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

2、本课有个特点,就是在小红军与陈庚的对话中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感情。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画出对话部分。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对话部分,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从每次对话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

3、小红军和陈庚的三次对话,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较具体指导理解第一次对话,第

二、三次对话主要是自学)

答题要点

听到 看到 想到

第一次: 体力强 赛跑 拒绝让马

第二次: 等同伴 坚决 拒绝同行

第三次: 粮食多 拍拍 拒绝让粮

4、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5想象要有依据,小红军筋疲力尽,小红军饿得发昏,你是从课文找到依据的吗?说说看。

6、已经累的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可是,小红军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拒绝了帮助,这又是为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二)练习朗读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请看要求: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

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2、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要指导评读,是不是读出了相应的语气。

评读时,相机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投影:

1、“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2、“你要同我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3、“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快骑上马走吧” “那就比一比吧”“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都表示强烈感情,可是句末用的却不是感叹号,而是句号。朗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好,还是不上扬好?大家读一读,体会体会。

四、读懂“感动”,明白“倔强”

1、小红军瞒过了陈庚,陈庚骑上马走了,课文的后半部分,谁来读一读?

2、陈庚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陈庚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等提示语说一说。

3、小结。课文的后半部分,表面上是在写陈庚,其实还是在写小红军。陈庚受的感动有多深,小红军的精神感人就有多深。

五、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1

3、倔强的小红军(读通读顺,体会思想)

听到 看到 想到

对 体力强 赛跑 拒绝让马

等同伴 坚决 拒绝同行 不拖累别人

话 粮食多 拍拍 拒绝送粮

第二课时 (略)

设计说明

一、体现“依目标定教,为达标而教”

二、关注言语形式,融合“对话”“训练”

1、言语形式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

2、言语形式教学,要引导体验之思

3、言语形式教学,要引导学习表达

资料提供者:陈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