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野餐》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三下《野餐》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下《野餐》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1、三下《野餐》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1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2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抢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野餐 葛藤 蕨叶 煮汤 凹入

削尖 篝火 山姜 丰盛

2、暑假,我们全家去山里野餐,大自然为我们奉献了丰富的食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野餐带来的乐趣吧!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学习第1、2自然段。

1、轻声读第1、2自然段。

2、说说聪聪的爸爸为什么要带领孩子去野餐?

3、野餐的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怎样?(板书:决定野餐)

4、理解“兴奋”,指导朗读。

三、重点品读,交流感悟

1、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快乐野餐的段落(第8、9自然段)。

(2)课件再现野餐情境,指名学生叙说。

(板书: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3)假如你是聪聪家的成员,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4)同学们认真想想,大家为什么如此快乐?

(5)“丰盛”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来?

(6)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细细体会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2、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1)这么丰盛的菜,聪聪一家是从哪里弄来的?

(2)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

聪聪一家向大自然买了哪些菜?(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在买菜过程中,你印象最深是什么?

(4)重点品读:爸爸学水叉鱼的情景。

①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叉鱼的动词“栽、伸、蹬、潜”,体会这些动词的运用,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②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敏捷身手?

③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水獭吗?(学生齐读爷爷的话)

思考: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水獭了?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因毛皮珍贵,水獭遭到人们无节制地捕猎,加上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其数量已稀少,需加强保护)

(5)回想表达:生活中,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情景或自己的感受。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心朗

读第3~7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回味全文

学生自由深情的朗读,感悟无穷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完成选做题:野餐中大自为丰献出丰盛的菜那么,我们应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包括食物快乐……我们要回报大自然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绝不乱砍滥伐,不捕杀野生动物,不乱如扔垃圾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

六、攻固练习

完成基础训练第9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9 野餐

决定野餐

爷爷挖根

奶奶采蕨叶

野餐 大家“买菜” 妈妈摘瓜

爸爸叉鱼

快乐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2、三下《野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1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2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抢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野餐 葛藤 蕨叶 煮汤 凹入

削尖 篝火 山姜 丰盛

2、暑假,我们全家去山里野餐,大自然为我们奉献了丰富的食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野餐带来的乐趣吧!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学习第1、2自然段。

1、轻声读第1、2自然段。

2、说说聪聪的爸爸为什么要带领孩子去野餐?

3、野餐的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怎样?(板书:决定野餐)

4、理解“兴奋”,指导朗读。

三、重点品读,交流感悟

1、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快乐野餐的段落(第8、9自然段)。

(2)课件再现野餐情境,指名学生叙说。

(板书: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3)假如你是聪聪家的成员,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4)同学们认真想想,大家为什么如此快乐?

(5)“丰盛”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来?

(6)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细细体会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2、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1)这么丰盛的菜,聪聪一家是从哪里弄来的?

(2)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

聪聪一家向大自然买了哪些菜?(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在买菜过程中,你印象最深是什么?

(4)重点品读:爸爸学水叉鱼的情景。

①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叉鱼的动词“栽、伸、蹬、潜”,体会这些动词的运用,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②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敏捷身手?

③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水獭吗?(学生齐读爷爷的话)

思考: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水獭了?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因毛皮珍贵,水獭遭到人们无节制地捕猎,加上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其数量已稀少,需加强保护)

(5)回想表达:生活中,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情景或自己的感受。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心朗

读第3~7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回味全文

学生自由深情的朗读,感悟无穷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完成选做题:野餐中大自为丰献出丰盛的菜那么,我们应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包括食物快乐……我们要回报大自然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绝不乱砍滥伐,不捕杀野生动物,不乱如扔垃圾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

六、攻固练习

完成基础训练第9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9 野餐

决定野餐

爷爷挖根

奶奶采蕨叶

野餐 大家“买菜” 妈妈摘瓜

爸爸叉鱼

快乐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3、二年级教案:人教实验教材第四册《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巩固、复习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出示课件:游戏:小猫走迷宫;

(夸奖小朋友)哎哟!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厉害!你们真棒!

(二)、生活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夸奖你的,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呀?(指名说)

你还能加上你妈妈的表情、动作,来说说吗?

(三)、朗读指导:

这里,还有几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习: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在小组里面和你的小伙伴先练一练。

3、 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几生读)

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

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课件出示(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么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指名生读)

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指名生回答)出示妈妈的话,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生朗读)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请小朋友再去读课文,用笔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自由朗读)

l 交流展示:

看了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学生讨论)

10、这个妈妈和老爷爷还会说什么呀?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和同桌一起表演)

11、展示表演的结果:请两组小朋友来表演对话,随机点拨升华主题。

(五)、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

4、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三个小伙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把”“拉”。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三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及作用,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困难大家要密切合作,主动想办法,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4、积累语言,能仿照文本形式进行想象说话。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教学过程:

一、揭题复习,质疑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小伙伴》,还认识了三个朋友呢,他们是谁呀?

⑴、学生回答(板贴: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⑵、交流人物特点(相机板贴图片)

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读词语)

2、课件出示并齐读: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

3、质疑:他们空着手能栽树吗?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二、入情入境,感悟朗读

㈠、整体感知2-5

1、自己去读一读2-5自然段,想一想: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一边读一边把这几个困难用横线画下来。

2、交流: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3、课件出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4、指导读好三个问句。

㈡、重点指导2

1、(创设语言情境,把学生当作故事中人物来问)小象小象,你有什么办法吗?小袋鼠,小袋鼠,你有什么好办法?

(课件出示小野猪用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话的无声动画)

2、他指着自己的嘴巴在说什么呀?

⑴、指名说。

⑵、听课件配音。

⑶、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

⑷、课件出示:“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随即进行生字词教学:

●“巴”、“嘴巴”:单个字读第一声,词语中读轻声。

●“硬硬的嘴巴”:

a——“的”是轻声,要读得又轻又快。

b——指导读出硬的感觉。

⑸、读好句子。(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及时评价)

3、语言训练:小野猪可真会安慰人啊!如果你是这只小野猪,还会怎样来安慰自己的小伙伴?(不着急不着急,没关系没关系,别紧张别紧张,别慌别慌,没事的没事的)

4、小野猪是这么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⑴、指名读

⑵、看课件、表演等方式理解“拱树坑”。

⑶、谈话明白:能为大家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虽然累,但是感觉很快乐。

⑷、小野猪的嘴巴就是厉害,能用来当锄头挖树坑,小象和小袋鼠的嘴巴可没有这样的本领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呀?(指名说)

⑸、读好第三句话(指名读)

5、读好第二自然段(齐读)

6、指导背诵:读得真好!老师这里有一段动画片,可是没有声音,愿意用这一段内容为它配音吗?(课件:无声动画,与第二自然段相配套)

㈢、方法学习3-5

第三自然段

1、过渡:小野猪用硬硬的嘴巴当锄头,把树坑挖好啦!可是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呢?是谁想办法解决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能像刚刚学习第二自然段一样自己去学懂第三自然段吗?

2、要求:先自己读,并认真思考,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是谁解决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⑴、指名读。

⑵、课件出示:“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4、读了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5、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问一说一做,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⑴、分角色读。

⑵、指导评价并适时分句指导读好。

⑶、再指名分角色读。

7、集体分角色读好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引读:三个小伙伴把小树——(课件演示,出示第四段内容)

第五自然段

1、自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你能读好小象的话吗?(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后两句)

4、指导读懂关键词。

⑴、学生质疑。

⑵、读懂“浇得湿湿的”和“吸足了水”。

⑶、读好第三句话。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第五自然段。

㈣、回归整体

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一同上山栽树。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小野猪用硬硬的嘴巴拱好了树坑,小袋鼠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小象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㈤、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可高兴啦!瞧,他们在干什么呀?

⑴、课件出示:图片+文字(第六自然段)

⑵、自由说。

⑶、看上去,他们心情怎么样?

⑷、指名一个读,其他同学想:从哪些词语也能看出他们很高兴?

⑸、交流。

2、读好第六自然段

三、明理感受,指导背诵

1、三个小伙伴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把小树栽好啦!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喜欢?

2、小结:是啊,他们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用自己特有的本领把困难一个个解决了,把事情做得好好的,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要这么做呢?

3、指导背诵

⑴、试着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来讲一讲,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⑵、指名定角色,其他人和老师一起讲第1、4、6自然段。

四、运用语言,拓展说话

1、课件:一起上山摘果子

2、课件:梯子

没有梯子爬上去怎么办?小象说:“。”不一会儿,

3、课件:箩筐

没有箩筐装苹果怎么办?小袋鼠说:“。”不一会儿,

五、生字教学

拉把

1、认读

2、说说两个字的共同点。

3、学习“把”的笔顺

4、怎样才能把提手旁写漂亮?

5、怎样才能把“拉”写漂亮?

6、写字

板书: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硬硬的嘴巴拱树坑

小袋鼠皮口袋运肥料

小象长长的鼻子浇水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一)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ai、iu、an、un、ing、eu)、五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i、yi、wu)和三个三拼音节(jia、zuo、hua)。

2、激趣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大屏幕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也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学生)

4、教学生字。

a、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b、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一”至

“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即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a、小山村的景色多美呀!谁来当当图中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景物?

b、找好朋友互相读读听听,互相正音。

c、男女生分别齐读。

课间活动:全班表演唱《数鸭子》。

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a、谈话激趣: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b、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c、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一”。

a、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顿。

b、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比一比谁找得多。

6、小语第三册《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cqtlwy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小黑板,青蛙、小鸟和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靠小朋友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1)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动笔勾现画出有几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2)抽一男生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3)抽一女生朗读,和男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师生评议。

(4)再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结合思考题想一想,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生自由提问)

2、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学生自由朗读)

(1)抽生回答学生在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教师点拨。

理解“井沿”:

问:这个词在哪个自然段?抽生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联系图想一想什么是“井沿”?(出示“井”图,抽生说“井沿”在哪儿?再抽生指“井沿”在哪儿,并把小鸟和青蛙按各自所在的位置摆一摆)

理解“无边无际”:

这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中,请找出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句子,生读)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从小鸟的哪句话中看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出示句子“我飞了一百多里”,并指导朗读)

过渡: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在得很哪,可是青蛙却认为小鸟说的哪些话是大话?

理解“大话”一词。

过渡:“大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

了解青蛙和小鸟争论什么。

①同桌分角色朗读。

②男女分角色朗读。

③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

3、读后悟理,揭示寓意。

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

(1)找小鸟说对的原因(同桌讨论)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2)找青蛙说错的原因(联系图想)抽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② 从“笑”字可以看出青蛙自以为是。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

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上课前汪老师说过了,《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揭示寓意)

三、想象练说,深化理解。

1、齐读课文。

2、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天会是怎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

四、教师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板书设计:

1

2、坐井观天

小鸟(图)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青蛙(图)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作者邮箱: wangying19680917@sina.com.cn资料提供者:

7、古诗四首第二、三课时《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 三课时:能借助注释说说《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美。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完成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四首。

一、揭题,出示第三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

二、看注解1了解作者和题目。

三、自渎课文,要求读通诗句。

四、理解诗意。

1、读注解

2、3。

2、看注释1了解作者和题目。

3、自读课文,要求读能诗句。

4、理解诗意。

(1)读注释

2、3。

(2)提出不懂的词,讨论它的意思。

(3)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1、2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4)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乌云像打翻的一台墨法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阵疾雨就落下来了,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6)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7)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地面上刮起起的大风忽然把乌去都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一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楼上往下一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她平时的姿态。)

(8)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5、出示第四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

(1)看注释1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要求读能诗句。

(3)释题。原诗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净慈寺是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著名佛寺。“晓出”是“早晨走出”的意思。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6、理解诗意。

(1)看注释2。

(2)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它的意思。

(3)指句连起来说说第

1、2句的意思。主义,矫正。

(4)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到底是杭州六月中的西湖,风景与一年四季的其他月份不相同。)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

(6)指名连起来说说第

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7)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像是与天相接,荷花在早晨阳光的照映下,红得特别鲜艳。)

(8)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7、作业:作业本上第

1、2题,第4题的

(2)

(3)题。

第3课时

1、自由朗读第2首古诗,完成课后练习2。

2、自由朗读

1、

3、4首古诗,完成课后练习1。

指名逐句说,师生共同评议。

3、学生各自朗读并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5、默写古诗四首。

6、作业:作业本上第6题。

2

1、古诗四首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 山

吹 白雨跳珠

卷地风来 船

望湖楼下 水如天

资料提供者:

8、《三袋麦子》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4、古诗两首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景),让学生议一议。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首,书空笔顺。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认:刘菊残君橙橘

我会写:首刘枝记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2、出示《山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帮助。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3、师讲解:“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交流想像的景象。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像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

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3、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出示枫叶满山的课件。

4、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与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为如此,杜牧才写诗赞美它。

5、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有个亭子,换了好几个名字,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又改名爱晚亭。

6、一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一边背诵这首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枫、于。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识记。如“于”,干钩于。

2、书空笔顺。提示: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3、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4、学生仿写。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

2、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斜枫于

我会写:于枫备注

作业布置会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后记让学生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9、《麻雀》参考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小资料】

屠格涅夫(1818~1883)

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猎人笔记》。屠格涅夫的小说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新动向,构思新颖,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鲜明,文字极为精练、优美,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麻雀》选自《猎人笔记》,原文的后面还有这样几句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诚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10、《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资料提供者:

11、《马说》栏式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理解基本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了解时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包括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资料、熟读课文等。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采用自主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现实生活,构建新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课时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抽查背诵:

个别同学背诵课文

(二)检查作业情况: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指出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1)况且想要获得与普通的马平等待遇都得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哎!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吃饲养喂养

用鞭子打鞭子 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对千里马以及奴隶人、执策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3.千里马和执策者分别象征了什么? 原因:没有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态度:同情千里马,痛恨执策者。

千里马象征了人才,执策者象征了统治者。 自主、探究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问题:韩愈只是对千里马的遭遇表示同情吗?他通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下问题:

表达了对人才不受统治者赏识并且重用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在新时代,人才应该怎样展示才干? 利用各种平台或者自媒体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可以参加比赛,发表论文等等。要有自信,是人才就一定有被重用的机会。 建立新的人才观

课堂小结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的人才观。

学生作业 以《我说千里马》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新

说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人

讽刺抨击执策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