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上《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的美丽,体会童年时的好奇心给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梦”“而”“瓦”“住”“这”“治”“伟” “科”8个字,会认14个二类字,掌握其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牛顿小时侯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学会“梦”“而”“瓦”“住”“这”“治”“伟” “科”8个字。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并试着表达自己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示问号)它是谁呀?
2、你能用问号说一句话吗?
3、是啊,你们的问号可真不少,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好奇心特别强,也特别喜欢提问题,其实每个人童年的时候都是这样度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童年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想读吗?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请5名同学分别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随文识字
1、孩子们,我们正享受着童年的美好,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童年生活吗?
2、那童年在作者的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梦”认识“夕”字部,组词(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的畅想,童年就像是一个七彩的梦,就像是一首美妙的诗,童年还像是什么呢?请你也展开想像的翅膀,也像作者这样说一说(出示句式:童年是一串跳动的音符,童年是一本厚厚的书,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 )
看来,你们都可以当小诗人了,童年在你们的眼中是这样的诗情画意,就让我们怀着这份美好来读一读这段话吧(指名读2个)
3、童年不仅是一首诗,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几个爱提问的小男孩呢?他们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的2——4 自然段,找到他们的问题画下来,多读几遍
4、文中爱提问的小男孩都是谁呀?
生:牛顿 学习“顿”拼读—顿右边的页表示头的意思,左边是屯的变形,在古代这个字表示磕头的意思。
瓦特 同桌拼读这两个字,学习“瓦”识记—集体书空笔顺—组词,用特别说一句话。
李时珍
5、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读他们的问题)
牛顿 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
学习“而”拼读—识记—组词—介绍多音字
师:是啊,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你知道答案吗?(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可当时的小牛顿却不知道这个答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谁愿意当回小牛顿读出他心中的疑惑和不解(指名读)
你还找到了谁的问题?
生:壶盖为什么要跳舞?
学习“壶盖”同桌合作拼读
出示“舞”这个字就是跳舞的舞字,讲解他的演变过程
师:壶盖为什么要跳舞呢?(水蒸汽推动过壶盖在动)瓦特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个问题的?
生:他看到水开了,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
师:出示“住”拼读,不住地跳动是怎样动的?
生:不停地、一直动
师:你能用“不住地”说一句话吗?
生:说句子
师:出示两个句子:壶盖上下跳动。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句好?(具体、完整)是啊,我们平时在说话、写句子的时候也要具体、完整,那我们就先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一段吧。师:我们家里也有烧开水的壶,你见过壶盖跳舞吗?
生:见过(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没见过
师:是啊,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是小瓦特却不一样,他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你觉得瓦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细心、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小瓦特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吧,我们共同合作来读这一段,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
6、中国小男孩李时珍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这种草到底能治什么病呢?
学习“治病”同桌拼读
师:到医院治病,医生除了建议我们要打针之外,还会让我们(生接:吃药)学习“药”拼读—药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中药和西药,可不管是哪一种药,它都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折磨的,所以我们的祖先流传了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示“这”请这位同学读一读这个字—识记—与“那”意思相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李时珍的这个问题—齐读
师:到底能治什么病呢?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
师:李时珍每次随父亲上山采药,他总想问个究竟,弄个明白。学习“随”拼读
师:从总是、每次你又读懂了什么呢?(好奇心强,爱提问)再读这一段
7、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来总结一下,这三个小男孩都是什么样的孩子?板书:善思考、爱观察、敢提问
8、师:这三个善思考、爱观察、敢提问的小男孩就提出过这三个问题吗?(不是)对,这三个问题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伴随着牛顿、瓦特、李时珍一天天地长大,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学习“伟”“科”拼读—识记—组词
师:课前我们都查找了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三位科学家
师: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卓越的成绩与他们童年时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断思考是分不开的,让我们带着对三位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再一起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智慧树,上面的智慧果里就藏着今天学习的生字朋友,快来看看吧(开火车读词语)
五、扩展
师:孩子们,我们现在也正处于童年时代,你心中的问号是什么呀?
六、总结
师:大家的问号还真不少,但老师发现,有些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请教父母或老师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些问题提的特别有价值,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学习,多思考,多发现,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老师相信将来的你们一定会有重大发现,将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诞生。
2、二年级上《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的美丽,体会童年时的好奇心给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梦”“而”“瓦”“住”“这”“治”“伟” “科”8个字,会认14个二类字,掌握其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牛顿小时侯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和学会“梦”“而”“瓦”“住”“这”“治”“伟” “科”8个字。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并试着表达自己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示问号)它是谁呀?
2、你能用问号说一句话吗?
3、是啊,你们的问号可真不少,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好奇心特别强,也特别喜欢提问题,其实每个人童年的时候都是这样度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童年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想读吗?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请5名同学分别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4、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随文识字
1、孩子们,我们正享受着童年的美好,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童年生活吗?
2、那童年在作者的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梦”认识“夕”字部,组词(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的畅想,童年就像是一个七彩的梦,就像是一首美妙的诗,童年还像是什么呢?请你也展开想像的翅膀,也像作者这样说一说(出示句式:童年是一串跳动的音符,童年是一本厚厚的书,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 )
看来,你们都可以当小诗人了,童年在你们的眼中是这样的诗情画意,就让我们怀着这份美好来读一读这段话吧(指名读2个)
3、童年不仅是一首诗,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几个爱提问的小男孩呢?他们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的2——4 自然段,找到他们的问题画下来,多读几遍
4、文中爱提问的小男孩都是谁呀?
生:牛顿 学习“顿”拼读—顿右边的页表示头的意思,左边是屯的变形,在古代这个字表示磕头的意思。
瓦特 同桌拼读这两个字,学习“瓦”识记—集体书空笔顺—组词,用特别说一句话。
李时珍
5、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读他们的问题)
牛顿 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
学习“而”拼读—识记—组词—介绍多音字
师:是啊,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你知道答案吗?(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可当时的小牛顿却不知道这个答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谁愿意当回小牛顿读出他心中的疑惑和不解(指名读)
你还找到了谁的问题?
生:壶盖为什么要跳舞?
学习“壶盖”同桌合作拼读
出示“舞”这个字就是跳舞的舞字,讲解他的演变过程
师:壶盖为什么要跳舞呢?(水蒸汽推动过壶盖在动)瓦特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个问题的?
生:他看到水开了,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
师:出示“住”拼读,不住地跳动是怎样动的?
生:不停地、一直动
师:你能用“不住地”说一句话吗?
生:说句子
师:出示两个句子:壶盖上下跳动。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句好?(具体、完整)是啊,我们平时在说话、写句子的时候也要具体、完整,那我们就先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一段吧。师:我们家里也有烧开水的壶,你见过壶盖跳舞吗?
生:见过(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没见过
师:是啊,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是小瓦特却不一样,他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你觉得瓦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细心、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小瓦特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那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吧,我们共同合作来读这一段,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
6、中国小男孩李时珍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这种草到底能治什么病呢?
学习“治病”同桌拼读
师:到医院治病,医生除了建议我们要打针之外,还会让我们(生接:吃药)学习“药”拼读—药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中药和西药,可不管是哪一种药,它都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折磨的,所以我们的祖先流传了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示“这”请这位同学读一读这个字—识记—与“那”意思相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李时珍的这个问题—齐读
师:到底能治什么病呢?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
师:李时珍每次随父亲上山采药,他总想问个究竟,弄个明白。学习“随”拼读
师:从总是、每次你又读懂了什么呢?(好奇心强,爱提问)再读这一段
7、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来总结一下,这三个小男孩都是什么样的孩子?板书:善思考、爱观察、敢提问
8、师:这三个善思考、爱观察、敢提问的小男孩就提出过这三个问题吗?(不是)对,这三个问题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伴随着牛顿、瓦特、李时珍一天天地长大,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学习“伟”“科”拼读—识记—组词
师:课前我们都查找了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三位科学家
师: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卓越的成绩与他们童年时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断思考是分不开的,让我们带着对三位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再一起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智慧树,上面的智慧果里就藏着今天学习的生字朋友,快来看看吧(开火车读词语)
五、扩展
师:孩子们,我们现在也正处于童年时代,你心中的问号是什么呀?
六、总结
师:大家的问号还真不少,但老师发现,有些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请教父母或老师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些问题提的特别有价值,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学习,多思考,多发现,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老师相信将来的你们一定会有重大发现,将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诞生。
3、二年级语文《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生字,能按正确笔顺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学会一个部首“夕”。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想像能力及自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方法,重点利用读拼音、猜字、听读、编谜语、熟字加偏旁、形近字辨析等识字方法,自主认读、识记本课生字及本课生字引出的生字,拓展识字目标,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放思维。
4、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小时侯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大胆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14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家搜集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你能不能想起那些,曾经最想探求的奥秘最想知道的问题呢?都是些什么?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小宇宙里原来有这么多问号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问号》?(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1、这篇文章短小而精美,我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配乐)
2、你也来读一读,好吗?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然后把带有生字的词再读二遍。
3、谁能说一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我们来分自然段读一读,好吗?
4.课文中都写了谁的故事?你最喜欢谁的故事,
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生读
小结:是啊,他们多么善于观察生活啊?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后来,牛顿、瓦特,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看来,科学家们从小就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能不能难倒你们呢?
(二)1.出示词语:
梦乡、这里、瓦片、居住、治水
伟大、科学、而今、停顿、特别
壶盖、飞舞、伴随、采药、治病
1)、开火车领读、认读
2)、指读
师:看来这些词语还真没难倒你们,不过这些字宝宝可要单独来考一考你们了,愿意迎接挑战吗?
2.字卡认读
认生字:
形声字:顿 左声右形
药 上形下声
病字旁 病 外形内声
伟 左形右声
治 左形右声
特 左形右声
师:你们和生字交上了朋友,字宝宝们真高兴啊,他们又把自己在生字中的好朋友也带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愿意认识他们吗?
3.出示词语:
美梦,而且,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齐读课文
4、《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会认的生字,会写“梦、而”两个生字,学会一个新部首“夕”。
2、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记住字形。
教学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上一课中我们认识了爱迪生,了解了他小时侯的一件趣事,其实很多科学家和爱迪生一样,从小就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埋下了探究的种子。让我们看看他们是谁呢?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问号》一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1、从你们的眼中老师看出你们很想知道这个故事,那么快打开课文,听老师范读,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从老师读课文中,你们知道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牛顿、瓦特、李时珍)
3、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人物资料
4、师补充出示课件介绍人物资料
5、你们说的很好,要想知道的更多,那就要自己读读课文,听自读要求:
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第一遍时,用笔圈出生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②读第二遍时,请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6、刚才看大家学习的很认真,交流的很投入,一定很想把你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吧。(随机出现生字)
(1)“梦”上下结构,字义;睡眠时大脑皮层还未完全停止活动的部分受到体内外刺激产生的表象活动,扩词说话。
(2)‘而’读”er”不读”er”.
(3)“特”字义,不平常的,超出一般。扩词,特别,特长,特殊,扩词说话
(4)“伟”字义,卓越,超出一般。左右结构,“伟大”反义词“渺小”,扩词并说话。
7、你们的识字方法总是让老师感到骄傲!对于词语的认识,你们还可以让老师骄傲一次吗?指名读、齐读。
8、在这些词中藏着生字,你们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注意平翘舌音,“随”平舌音,“治”翘舌音。
9、生字宝宝和老师说了,他们很高兴,二年一班的小朋友真棒!他们要回家了,我们给他们送回课文中去好吗?可千万别送错了哟!打开书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对个别语气进行指导。
三、指导写字
学习“梦、而”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找同学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在范写中强调:“梦”是夕字旁,注意笔画的位置和轻重,写好“林”字和“夕”的关系。“而”注意强调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小小书法家(展示学生作品)
四、小结课文,留下悬念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
2、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书写“瓦、住、这、治、伟、科”六个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童年是在问号中慢慢长大。
教学重点:
书写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童年是在问号中慢慢长大。
教学具准备:
字词卡,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情景再现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梦乡、这里、瓦片、居住、治水、伟大、科学、而今)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是短暂的,童年是美好的,那么童年还是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课文。
课文写的真美!谁能再读一读,注意读出诗的意境,那同学们想一想童年为什么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呢?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再齐读第一自然段,感悟一下我们的童年。
2、出示书中图:请你仔细观察,他在干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出示“为什么”一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2---4自然段,看书中有几个“为什么”?你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吗?(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2)瓦特发明了“蒸汽机”。(3)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教师指导朗读。
3、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提问,善于动脑,最后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呢?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像他们一样,勤于思考,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三、指导写字
学习“瓦、住、这、治、伟、科”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找同学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在范写中强调:“瓦”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小小书法家(展示学生作品)
四、课堂作业,巩固延伸
1、读一读,比一比,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壶盖上下跳动。
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
(2)这种草能治什么病呢?
这种草到底能治什么病呢?
2、向大家介绍你的奇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五、作业
背诵: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好奇是知识的萌芽。
5、二年级上册《童年的问号》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出示“?”)他是谁呀?
2、你能用问号说一句话吗?
3、说得真好,你们都是有好奇心的孩子。其实每个人童年的时候都是这样度过的。这届可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问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听清每个字的字音。 2、自由读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文。
4、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随文识字
1、课文中介绍了那些人物?
出示“瓦”,组词,写笔顺,说儿歌识记。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爱提问题)
大声读2、3、4段,找出他们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来。 2、问题一: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呢? 出示“而”,减一减,写笔顺的方法识记。 3、问题二:壶盖为什么要跳舞?
6、《童年的问号》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识记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生字,能按正确笔顺工整地书写8个生字。学会一个部首“夕”。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想像能力及自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方法,重点利用读拼音、猜字、听读、编谜语、熟字加偏旁、形近字辨析等识字方法,自主认读、识记本课生字及本课生字引出的生字,拓展识字目标,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放思维。 4、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小时侯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大胆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精神。认识14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学生回家搜集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看到这个“?”,你能不能想起那些,曾经最想探求的奥秘最想知道的问题呢?都是些什么?谁愿意告诉大家。生自由回答师:你的小宇宙里原来有这么多问号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问号》?(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1、这篇文章短小而精美,我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师范读(配乐) 2、你也来读一读,好吗?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然后把带有生字的词再读二遍。 3、谁能说一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我们来分自然段读一读,好吗? 4.课文中都写了谁的故事?你最喜欢谁的故事,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指生读小结:是啊,他们多么善于观察生活啊?童年就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后来,牛顿、瓦特,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看来,科学家们从小就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能不能难倒你们呢?
(二)1.出示词语:梦乡、这里、瓦片、居住、治水伟大、科学、而今、停顿、特别壶盖、飞舞、伴随、采药、治病1)、开火车领读、认读2)、指读师:看来这些词语还真没难倒你们,不过这些字宝宝可要单独来考一考你们了,愿意迎接挑战吗? 2.字卡认读认生字: 形声字:顿 左声右形 药 上形下声 病字旁 病 外形内声 伟 左形右声 治 左形右声 特 左形右声师:你们和生字交上了朋友,字宝宝们真高兴啊,他们又把自己在生字中的好朋友也带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愿意认识他们吗?3.出示词语: 美梦,而且,4.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齐读课文
7、一年级下册语文《小鸭子的问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喜欢读有趣味的知识短文,有主动探究的愿望。
2 能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 读好对话,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了解鸡吃石子儿的原因,引发学生课外探究动物吃食的习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
2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鸡吃石子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自制小鸡和小鸭头饰。
学生:1 自制小鸡、小鸭头饰。
2 了解动物吃食的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小朋友认识它吗?知道问号是用在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爱提问题的小伙伴小鸭子,齐读课题:小鸭子的问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各段的序号,用喜欢的符号把难读的字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 小组内互读互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读准难读的字的音(“每”、“整”等字)。
3 小组长组织组内开火车读课文。
4 检查自读情况。
(1)课文有几段?
(2)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尽可能多给孩子机会。)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段连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有几个角色?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1 组内交流:全文有几段?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
2 小组派代表指出要注意读音的字词,老师相应出示学生指出的字词卡片。(摇晃、吞下去、整个等。)
3 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多种形式读。
4 生自己读,自己纠正读音;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5 全体学生看着生字词语卡片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6 小组内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
7 生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相机指名组词语。(院、每、答、怪等。)
8 做听音举卡片的游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 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文中哪句话最难读?一边读文一边找一找。指导读好两个长句:①他来到院子里,看见小鸡又在吃石子儿,就关心地问:“你每天能吃饱饭吗?”②我们靠这些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
2 读了课文,你发现了小鸭子的问号是什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知道小鸭子的问号是指小鸡为什么要吃石子儿。
结合回答,指导朗读句子:那你为什么还吃石子儿呢?
(指名读—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 小鸭子通过问小鸡,问题得到了解决。指导朗读小鸡说的话:“我们鸡没有牙,是把米粒整个吞下去。我们靠这些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生练读—指名读—生评价读—男女生赛读。)指导读好“整个”、“磨碎”等词。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 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练读,重点读好对话。拿出准备好的头饰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2 请同学上台分角色读,其余学生当好评委。
3 大家戴上头饰分成两组一起分角色读。
六、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1 (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小鸭子跑向伙伴的情景)师述:小鸭子知道答案可高兴了,他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他去干什么?生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续编故事。
2 反馈讨论的情况。
3 向小伙伴说说,自己通过学习课文后想探究什么问题。
4 教师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开火车认读。
2 练习用生字组词语。
3 生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发现。(6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同桌交流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再指名说。
4 师范写“饭”,一边书写一边强调它的位置和笔顺。
5 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6 生字练习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8、西师版一年级下册《小鸭子的问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认为什么要吃石头,教育孩子不懂就要问。
4.能够展开合理的想像续编课文,说说小鸭子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他去干什么。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吃石头是为了帮助消化。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伙”、“伴”、“饭”、“每”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认为什么要吃石头,教育孩子不懂就要问。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吃石头是为了帮助消化。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接题质疑,导读课文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小鸭子的问号(板书课题)
2.指导读课题。
(1)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读。
(2)叫学生认读“号”。
(3)指名读好课题,学生评价。
3.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1)小鸭子的问题是什么?
(2)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吗?答案是什么?
(3)小鸭子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4.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的问题在课文中都能找到,你们想解决上面的问题吗?那就快点读课文吧!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小朋友按要求大声地读课文。
(1)把生字圈出来,并读正确。
(2)读好课文,多读几遍,直到通顺为止。
(3)把课文读同桌听,互相评一评。
(4)给课文每一自然段村上序号。
2.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的最好,读给人家听一听。
(3)全班听录音读,评议别人读得好的地方。
(4)学生学习录音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更好。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集体看生字词语卡片读。
3.小组交流怎样记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方法。
5.指名上台领读,并指名组词。
6.游戏巩固。(开火车比赛读)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鼓励学生:小朋友们认读生字以及读课文都很棒,接下来我要检查一下你们读懂课文了吗?
2.小鸭子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吗?答案是什么?
5.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指导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6.讨论:小鸭子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7.教师教育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用嘴巴去问。
8.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问题呢?是怎么解决的?
五、朗读课文
六、指导写字
1.请小朋友们观察今天要写的字,看看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由一而下下地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写“每”、“饭”字。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作业情况。
七、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怪”、“院”、“粒”、“答”等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够展开合理的想像续编课文,说说小鸭子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他去干什么。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具准备
头饰,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游戏巩固。
3.读课文。
二、续编课文
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鸭子通过问的办法解决了的疑问“小鸡为什么吃石子儿”,你们还记得吗?
2.指名回答小鸭子吃石头的原因。
3.知道答案小鸭子可高兴了,他嘎嘎地叫着向伙伴们跑去,他去干什么?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演一演。
5.反馈学生讨论的情况。
6.请小组把课文续编的内容演一演。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组合,拿出准备好的头饰,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请小组上台分角色读,其他的小朋友注意倾听并评一评。
3.大家带上头饰分成两组一起分角色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明确要写的生字,认读并进行扩词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在书写时的注意点。
4.教师一边书写一边强调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9、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10、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4]
[5]
[6]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⑴指名读词语。
⑵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4]
[5]
[6]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⑴自读自悟。
⑵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自学批画。
⑵小组交流讨论。
⑶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4]
[5]
[6]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自学反馈,认读词语: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也可以说“追根溯源”)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也可以说成“百思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与哪个词意思相近?──“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2、接力读课文,等会和同学们交流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师读课题。(板书:?!)课文哪些语句形象化地表述了课题的意思?到文中找找看?(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生答,师:咱们一起读一读。
这其中的“?”“!”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表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拉直”在这是指什么?(把疑问变成真理的过程。)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学生回答。
[4]
[5]
[6]
3、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默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4、以下教学步骤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
你对哪个事例最感兴趣?给大家读一读吧。
事例1: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对什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学生边回答边点击出示答案:
人物“?”从“?”到“!”的过程“!”
谢皮罗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⑵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他的结论正确吗?咱们同学今天回家也去实验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这么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能发现真理呢?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一起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是呀,(示课件)引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2: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他也是化学这门科学的开山鼻祖。他有怎样的疑问?一起读一读。
(如生未朗读好,师:这些可是困惑波义耳的谜团啊,该怎么读?再来。)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齐读。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
齐读短语。从这些短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波义耳曾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
师:是的,(示课件)引读,波义耳也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3: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据说是一位叫彼得的奥地利医生。他的疑问是什么?一起读一读。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引读,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与梦的长短。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
点击示: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读一读。从中读出了什么?
(示课件)引读,奥地利医生同样善于从细小的……找到了真理。
5、的确,引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有所成就。(点击,“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变红)
这四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是按收获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6、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能不能到书上找到个词来说说。(如“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谁能用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说吗?(生答)师:你这些话也是真理啊!这些也正是课文想告诉我们的。一起读一读7、8两段。
(示课件:只要你见微知著……)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就能把“?”拉直变成“!”(板书)
透过这个感叹号,你还能感受到什么?(科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震撼……)是啊,一个“!”凝结了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谢皮罗教授激动地对世人说(指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化学家波义耳骄傲地对世人说……;奥地利医生自豪地对世人说……让我们也坚定地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
[5]
[6]
7、课文学到这,同学们对课题也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示课件──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11、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水墨画》(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小黑板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准备才能表演好呢?
3、教师小结:要表演赠送宝鼎,介绍的重点是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五、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六、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七、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