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一课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等奖

《精彩一课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精彩一课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等奖

1、精彩一课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等奖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李广射虎)。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几个。

2出示词语,学生读教师出示的词语。

3、自主站出当众朗读古诗,要读出题目、作者、朝代和诗句。

二、学习夜引弓部分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李广将军为什么会以为这是一只老虎?

(4)他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5)交流(拈、搭、运、拉)

(6)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7)看图片:师生一起欣赏李广射虎的形象。

(8)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3、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学习“清晨寻箭”一部分

1、师引:我们学习了前两句诗的内容,那么,后两句诗又讲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然后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评价,然后再指名说。

3、师:刚才大家把第二天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现在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读出感情来?

朗读――评价――朗读

4、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你会说什么?

(板书:力大无穷)

5、指导感情朗读后两句诗。(要读出惊讶、钦佩的语气)

6、引导学生归纳李广的性格:同学们,通过李广射虎这个古诗,我们知道李广是一个胆大艺高、力大无穷的将领,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

(板书:神勇无比)指名读好这个词——集体读好这个词

7、指导深入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李广这种神勇无比的英雄气概。

8、、指导背诵《塞下曲》。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

2、请同学们课后把《塞下曲》描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此外,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李广将军的其他故事。

板书: 胆大艺高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

2、精彩一课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李广射虎)。上节课,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几个。

2出示词语,学生读教师出示的词语。

3、自主站出当众朗读古诗,要读出题目、作者、朝代和诗句。

二、学习夜引弓部分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李广将军为什么会以为这是一只老虎?

(4)他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5)交流(拈、搭、运、拉)

(6)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7)看图片:师生一起欣赏李广射虎的形象。

(8)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3、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学习“清晨寻箭”一部分

1、师引:我们学习了前两句诗的内容,那么,后两句诗又讲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然后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评价,然后再指名说。

3、师:刚才大家把第二天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现在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读出感情来?

朗读――评价――朗读

4、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你会说什么?

(板书:力大无穷)

5、指导感情朗读后两句诗。(要读出惊讶、钦佩的语气)

6、引导学生归纳李广的性格:同学们,通过李广射虎这个古诗,我们知道李广是一个胆大艺高、力大无穷的将领,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

(板书:神勇无比)指名读好这个词——集体读好这个词

7、指导深入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李广这种神勇无比的英雄气概。

8、、指导背诵《塞下曲》。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

2、请同学们课后把《塞下曲》描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此外,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李广将军的其他故事。

板书: 胆大艺高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

3、《李广射虎》交流课教学设计

《李广射虎》交流课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

诗篇〈塞下曲〉,引导学生利用所写之文深入浅出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塞下曲〉这首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助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浒转》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你们一定都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提示】你读了这个题目,你希望这篇课文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陵 、神勇无比 边境证 朦胧 巡逻辑性 疾风马牛不相及 警惕性 搜索 影影绰绰 惊呆

【提示】给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点拨】分自然段朗读逐步指名朗读,在集体读的过和中纠正错误,提高朗读水平。强调“塞、搜”都是平音,“境、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基他读音和意义。

⑶分组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作方法和主要内容。

【点拨】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⑵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点拨】先小组讨论,在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4.学生写字

【提示】对照田字格里的生字,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点拨】区分形近字、音近字。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生字

⑴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⑵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指导边读边想边体会,培养语感和问题意识。

4、知道《塞下曲》描写的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从故事中感受他的神勇无比,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指导,要读出语调和感情,培养语感。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体会的习惯,学会质疑问难。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朗读课文数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新词,标上拼音,朗读数遍。

(3)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好。

(4)试着查寻李广这个人物的生平资料。

2、制作本课的基本网页,第二课时尝试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

3、词句卡片:塞 塞下曲 惊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拈弓搭箭

影影绰绰

4、黑板旁画好两个田字格。

5、准备好弓箭:铅丝作弓,教鞭作箭。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从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李广射虎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 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

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3、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自由读读这首诗 [注意多音字没(mo)],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请提问,教师随机做上标记。

(学生难懂的词句:塞下曲、草惊风、引、平明、没、石棱)

师评价: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你们行吗?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咨询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

2、媒体出示词语:(第一次出示有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

lu lun leng luo chuo nian sou zha

卢 纶 棱 逻 绰 拈 嗖 扎

tang sai jing ju ti sou da ying lie dai

唐 塞 惊 据 惕 搜 搭 硬 猎 呆

(1)自读指名读――领读

(2)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3、指名朗读课文,用开火车的办法每人读一句,以顾及面上的情况。

4、再读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边读边思,看看刚才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哪些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解决的。读完后展开讨论。(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塞下曲:指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教师将第三句改成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遍四处搜寻着。让学生找出差异之处,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教师出示警惕一词,让学生体会原句中李广在搜寻猛虎时的小心谨慎的样子,然后教师再指导把这句话读好。

(4)多媒体出示:猛然间,李广发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旁边附上相应的图片)(影影绰绰和拈弓搭箭设计为点击时出现红色下划线,并在它的右上角出现?)

①指名朗读,引导质疑: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难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拈弓搭箭的意思:左手握着弓,右手把箭架在弓上。影影绰绰:指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③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胆大艺高)

④继续引导质疑:同学们,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你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

提问:李广射出了箭,为什么不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李广的多谋沉稳)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诗,最后完整的朗读古诗。

四、写字指导

1、再一次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引起注意的。

2指导写字:搜 塞

(1)多媒体演示搜的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并与叟嗖馊比较。

(2)多媒体演示塞的笔划,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

3、学生描红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从网上查找李广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故事,下一节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在网络环境下上课)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板书:李广射虎 胆大艺高

2、自主站出当众背诵古诗,要背出题目、作者、朝代和诗句。

3、出示古诗,集体朗读。

二、学习清晨寻箭一部分

1、师引: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句诗的内容,那么,后两句诗又讲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然后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评价,然后再指名说。

3、师:刚才大家把第二天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现在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读出感情来?

朗读――评价――朗读

4、媒体出示箭没石棱的图画,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你会说什么?

(板书:力大无穷)

5、指导感情朗读后两句诗。(要读出惊讶、钦佩的语气)

6、引导学生归纳李广的性格:同学们,通过李广射虎这个古诗,我们知道李广是一个胆大艺高、力大无穷的将领,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

(板书:神勇无比)指名读好这个词集体读好这个词

7、指导深入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李广这种神勇无比的英雄气概。

三、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延伸

1、学生鼠标点击诗配动画按钮,看动画读诗,并与课文内容相对照,要能够发现动画与课文内容的矛盾之处。

引导质疑:课文中写李广的随从去寻箭,而动画中却写李广亲自去寻箭,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引:到底是第二天李广去寻箭还是他的随从去寻箭,古诗中也没有写清楚,所以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课后请你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理由。这就作为一个课后作业。

2、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另外,你对李广这个人,还想了解些什么?

引导质疑:人们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还有哪些故事写李广的神勇无比?

3、学生鼠标点击李广小传,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阅读文本,读后四人小组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交流读后的收获,最后推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鼠标点击古诗《出塞》,诗文结合,在读、看、想中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然后自由发言,也可背背《出塞》一诗。

四、小节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国西汉时期的这位民族将领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请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写在计算机的留言板上。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

2、讨论课上留下的问题:第二天寻箭是李广亲自去好还是让随从去好,还是一同去好,并说说理由。(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将组织一次辩论会)

5、三年级下册优质课《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查字典,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的产生来于学生,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完成,并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6、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8、李广射虎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八课,下面老师想再一次提醒大家这些字的读音:

飞将军 镇守 神勇无比

石棱 朦 胧 影影绰绰

警惕 巡逻 拈弓搭箭

2、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李广将军吗?(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人称“飞将军”。)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熟读古诗:这篇课文中还有一首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指名读、齐读。(你读得很流利(正确)。你读得更有韵味了。你拉近了我们与将军的距离。)

你们理解诗句的意思吗?不理解没关系,我们会在后面的故事中找到答案的。

过渡:听大家这么一读,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走进故事,一睹李广将军的风采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看一看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三)精读体会第三自然段。

1、读中感悟第三段。让我们先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1)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

音。

师: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说3-4人。可能会说:非常害怕,心怦怦直跳,不敢睁开眼睛,会吓出一身冷汗,全身发抖,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

是啊,月黑风高夜,危机四伏。老师也感到毛骨悚然,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2)读中感悟。

①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屏幕显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指名读2人)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夜晚松林的恐怖。

②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有没有像我们这样恐惧不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没有……搜寻)

③什么是“搜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李广警惕性高!胆子大,从容镇定……)

李广将军在搜寻中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却毫不惧怕,真是胆量过人!(板书:胆量过人)

④发现猛虎,他是怎样做的?指名说。

(课件出示文字:“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谁能上台表演一下李将军的动作?(先告诉大家:箭在哪里,弓在哪里,好开始。指名读句子,生表演。)表演得怎么样?(好:真有几分飞将军的气质。不好:李将军一定比你更加英勇神武。)齐读这句话。

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请你读这句话,读出他的( )。

设想(力大无比、箭法超群、身手敏捷、从容镇定……)

师: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迅速发箭、直指目标,真是箭法超群!(板书:箭法超群)

(3)联系诗句。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想象着故事发生时的情景,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

师: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 (四)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小拓展:箭射出去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射中猎物),李将军呢?他为什么不当时就去找?而要第二天去呢?

指名回答:(怕林中再有埋伏,危险,对自己的箭法胸有成竹,所以不着急;还要到别处巡逻;人手不够……)

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究竟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李广的神勇无比的句子,用“ ”划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2)读中感悟。

①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谈体会。)

②师:这真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叹啊!想象一下当时在场军士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例如:

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③师: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让随从们惊叹吗?如果不是,那大家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指名读。女生读。

(3)联系诗句。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哪句诗?(课件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三、故事设境,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就如同一座钢铁长城,何愁敌寇入侵、边关不保、国无宁日!所以诗人王昌龄在诗中感慨:师朗诵(出示课件)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王昌龄在感慨,如有飞将军李广等人在,那些匈奴、胡人怎敢跨越阴山犯我边界?让我们怀着缅怀一代英豪之情诵这首诗。齐读。

2.李广被称之为飞将军,当然不是因为这戏剧性的一件小事,老师也来讲一个李广将军的故事。讲故事,李广一生历经大小战役70多次,他作战勇猛、箭法精准,令匈奴军队闻风丧胆,李广镇守的地方,匈奴兵就不敢进犯。

3.听完这个故事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你们能试着背一下吗?来,闭上眼睛,开始。(练习背诵古诗。)

四、课外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

(2)卢纶一共写了六首《塞下曲》,这只是其中之一,查找其他五首,摘抄下来,读一读。

(3)找几首边塞诗读一读,背1-2首。

课后反思:1、内容太多,要懂得取舍,紧紧围绕目标取材,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人物的特点的引出还不够自然,不能是老师以贴标签式的形式出示。3、要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组织精炼的语言回答问题,提高语文素养。

7、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解读教材,解读李广,解读神勇无比,在学生的心中矗立一座英雄的丰碑。

课前准备:

1、小黑板;

2、ppt。

教学流程设想——

第一课时

一、读通课文

1、带领学生逐句朗读(二类字的学习间于其中),力求准确,初步感知阅读节奏。

2、自由朗读

独立练习。

3、朗读反馈

二、学习一类生字

一类生字包括“唐、卢、组、期、逻、惕、搭、猎、呆、扎”等10个词语。

先读准字音,每人都读,力求大部分同学过关(个别同学实在无法认知),需要在字音方面引起注意的字有“惕(声母为t)、扎(第一声)”;

认清字形:“卢”的字头是一竖一横再加尸字,与“户”区分;“逻”字,巡逻时需要不住走动,一边走一边看,故而用“走之底”;“惕”是心怀戒惧的意思,是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是竖心旁。

最后,将每个生字组成两个词语(尽量找寻简单的字与之组词,组成相对简单的词语):唐代、唐朝,卢布、卢沟桥,组成、组长,星期、长期,巡逻、逻辑,警惕(只组一个,其他皆是生僻词),搭建、搭话,猎人、打猎,惊呆、发呆,扎进、扎实。

采用轮读和齐读的方式进行识记。

三、《塞下曲》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读准字音,特别是“棱”的读音léng(后鼻音)和“没”的读音“mò”;

2、略提诗的押韵和朗读节奏;

3、范读,练习朗读。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塞下曲》;

2、朗读课文三遍;

3、在《语文本》上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回顾词语

出示:

卢纶 塞下曲 飞将军 神勇无比

朦胧 疾 风 警 惕 拈弓搭箭

“嗖”的一声 白羽箭 拔不出来

2、回顾古诗

诵读,个别背诵。

(简要点评第一节课学习效果)

二、文本细读,解读李广

1、细读第三、四自然段

同学们,阅读了课文,我们知道神勇无比(相机板书:神勇无比)的李广并没有射中老虎,而是石头(相机板书:巨石)。多大的石头叫巨石?(板书将 “石”放到巨大。)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李广是近视眼?让我们一起随着李广的巡逻队走进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走进常有猛虎出没的松林。

(1)细读第三自然段

李广为什么把石头当作老虎?(夜晚、风声、常有老虎出没)

相机板书:“朦胧、疾风、常有”三个词。

借助三个词体味环境及环境描写的妙处——

你有过深夜行走的经历吗?当你行走在朦胧、幽暗的树林里,四周一片寂静,突然,一阵疾风吹来,“沙沙”的声音撞入你的耳朵。这时候,你的心跳怎样?为什么?(恐惧充满了我们的内心)

你能读得让人害怕吗?朗读指导。

此时,李广害怕了吗?从哪一个词语感受到李广的内心?“警惕、搜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勇气!怎么读?

指读。

李广的警惕和搜寻让他很快发现了目标,并且射中了目标。计算过吗,从发现目标到射中目标,李广用了多长时间?(极短的时间)可见李广的反应之快!

能读出李广的快速吗?指导朗读。

提升:李广射中了吗?李广是什么时候知道射中的?随从呢?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

(李广应在当时就已知道,我上次失手——不可能,自出娘胎就没有失手过!这是自信的结果;随从也是,长时间跟随李广作战,什么时候见到李将军失手过 ——从来没有,这是对李广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此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一例外、满心喜悦地想着赶快天亮吧,拖回老虎,享用美食吧。)

李广的自信哪里来?长时间刻苦训练,让他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蜕变!

齐读第三自然段。

(2)细读第四自然段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广判断的精准,尽管猎物变了——幸亏变了,这一变,变出了一段千古传唱的传奇——中石没镞!——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看,将士们惊讶得合不拢嘴了——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更让人惊讶的是——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追问:多深?将士们会怎么拔?得用多大的力气?最终也没有拔出来——这就是“扎”的意思!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凝聚情感,似乎更能促进朗读)

2、走近李广,运用比较法解读“神勇无比”——稳、准、狠

通过刚才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以用词语来概括,也可以用几句话来叙述)

李广的神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个成语形容一下:箭法高超。(相机板书)

喜欢神箭手吗?在冷兵器时代,诞生了很多神箭手,想认识吗?

ppt出示:

吕布: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黄忠:黄忠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云长吃了一惊,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比较一下,谁更神?

吕布、黄忠的箭法神在准、巧;李广更显得稳、准、狠,从未有第二人如此之狠!李广简直不是人,分明是箭神!箭神的箭,天下无双,神箭一出,谁与争锋?哪怕是他的敌手也只能慨然长叹:无奈之,敬畏之——知道李广的绰号吗?(飞将军)谁给他取的绰号?正是他的对手,也是整个西汉王朝的对手——匈奴兵!请看——

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三、感受“文包诗”的写作形式

读完了故事,认识了李广,我们发现,课文还有部分内容没有学习——《塞下曲》。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诵读、背诵。

这首诗写了谁?(李广)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指说。

听了同学的描述,你发现了什么?(诗的意思跟我们刚刚所学的故事非常像。)

知道吗?李广射虎的故事就是根据《塞下曲》改编出来的。这篇课文包含了一首古诗和一个故事,这种写作方式叫“文包诗”。

(为初步感知“文包诗”这种写作形式,在直接揭示第一句诗相对应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快速寻找到后面三句诗对应的语句,借助课件呈现。)

每一个诗句都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来解释,故事就是这首诗的具体化、形象化。

(本文中,和“林暗草惊风”相对应的语句是“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和“将军夜引弓”对应的语句是“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和“平明寻白羽”对应的语句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和“没在石棱中”对应的语句是“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四、诵读相关歌颂李广的诗歌

导语:我们喜欢英雄、崇拜英雄,甚至做梦都梦到自己成了英雄,唐代是盛产英雄的时代,也是盛产歌颂英雄的诗人的时代。面对神一样的英雄李广,大诗人们不吝笔墨、不吝豪情,纷纷挥毫,请看——

历代歌颂李广的诗句摘: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唐·高适)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唐·杜甫)

拓展阅读:《武松打虎》

板书设计:

朦胧 疾风 常有

8 李广射虎 巨石

神勇无比 箭法高超 稳、准、狠

8、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李广射虎》是一篇“以文包诗”的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误以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所写之文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三、具体实施

一、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诗中的哪些小问号,你能解决了?

(2)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小问号。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满满的样子,看来你们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师读完了这个小故事后,对“夜引弓”还不理解,你们能帮帮我吗?

A “将军夜引弓”中的小问号

1、 你从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导学生:我是从“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机板书:拉弓猛射)

2、(将军是怎样引弓的?)你具体从那些词语中理解的。

从中体会你到了什么?(李广射虎威武,神勇无比)

3、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老师做了一张简易的弓和箭,谁来表演一下。

5、说说你的体会。(射箭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过渡:这只是一把简易的弓箭,小朋友拉开它都觉得费劲,要拉开李广将军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气。

6、那请小朋友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广力气大,神勇无比)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

这些句子中,除了李广气力大,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

(猛然间 连忙)看出李广非常机敏,神勇,果断。

7、指导朗读。师:体会了这么多,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对于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生评

指名再读,师:这就是将军夜引弓。

8、(将军为什么要引弓呢?)(将军为什么认为有老虎呢?)(板书:以为有虎)引出“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沙沙的声音。”说说你的理解

9、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林暗草惊风),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将军夜引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过渡: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这些词语,你又是从哪理解的呢?

B“平明寻白羽”中的小问号

“没在石棱中”中的小问号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板书:清晨)“石棱”实物

2、师:第二天清晨,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猎物,

相机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仅仅惊叹射中了巨石吗?

大家惊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相机板书: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没在石棱中。

3、从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你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4、指导朗读: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不光将士们的惊讶,我们也惊呆了,你能读出这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三、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我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3、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着古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师相机插话,这就是“林暗草惊风”……

4、练习背诵古诗。

(1) 自由练背。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吗?

(2)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3)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我们课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首。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9、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张志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查字典,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的产生来于学生,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完成,并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10、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相关的句子帮助理解诗句,掌握“文包诗”形式课文的学习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掌握“棱、朦”的字音,通过看图理解“石棱”、通过字义相加法理解“神勇无比、疾风”的意思。

3、对照课文内容理解古诗,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出示古诗。谁知道飞将指的谁

3、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讲的李广的故事。

齐读课题。

4、浏览课文一、二自然段,李广是什么时期什么身份的人。

读一二两句话

怪不得王昌龄在诗中说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驻守,敌人的战马就无法越过阴山。这样称赞李广,他多么了不起。

二、读课文

读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认清字形,结合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认真读,老师可要检查的。

2、学习生字新词

唐代 卢纶 一组 时期 巡逻 警jing惕 拈nian弓搭箭 猎物 惊呆 扎zha进

石棱leng 朦meng胧 搜寻 疾风影影绰chuo绰 神勇无比

黑板上的词自己先读读,红笔标的音特别注意,读准确。

指名读。重点正音

(1)棱,只要是带右边这个部分的字都读成后鼻音。看图理解“石棱”

(2)朦,右边的蒙是后鼻音,所以朦读成后鼻音

(3)“期”不难读,时期表示一段很长的时间,课文中是说西汉时期,西汉距今2213年,西汉时期有近400年。期右边是月字旁。还可以组什么词。带有期的词基本都与时间有关。

(4)“疾风”,风理解吗,疾字比较难理解,像这样的词可以用字义相加法。疾字可以查字典理解,字典中有四个意思

A疾病 B痛苦 C痛恨 D急速、猛烈

选择的时候把意思放到词里面,讲得通才对。比如把A疾病放进去,疾病的风,说不通,肯定不对。

疾风的意思是——练习把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除了用字义相加法,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疾风的意思。

出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读句子。

这阵风吹来前有风刮过吗?现在突然吹来一阵风,说明风怎么样?风不仅来得快,而且还把树木野草吹得沙沙响,说明风怎么样?联系上下文,这句话告诉我们疾风是快、猛的风。

指导读句子。

三、再读课文

1、词读好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里有一首诗,还有三段文,再去默读课文,看看这首诗与后面的文章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课文中有一首诗,用几个自然段描写诗中的场景、意境,像这样的形式就是“文包诗”。我们只要好好读课文,把课文内容和诗句一一对应起来,就能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就是文包诗的学法。这首诗不难,相信大家肯定能学好。

3、出示古诗:

点下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自读古诗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在三、四自然段中找出与每行诗对应的句子。

你理解了哪句诗

4、“林暗草惊风”,你一下子就找出诗中比较难理解的诗句。

11、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诗文并茂,领悟意境。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内容,交流一下。

2. 师:看样子大家读书读得有收获。从刚才的发言中,看出大家对李广这位西汉名将很是佩服,唐代诗人卢纶专门写诗介绍他,李广月下射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3. 出示古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师:谁来读这首诗?读得懂吗?(怎么读懂的?有什么办法读懂?)

5. 师:课文第3、4自然段将射虎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读懂了课文,也就能读懂古诗了,对李广的认识也会更深了。

二、 品读感悟。

1. 出示课文3、4节内容。

2. 师: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想想它们分别与《塞下曲》的什么内容一致。

根据发言,把课文内容与古诗对应显示。

3. 师: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亲历

一次月下射虎。谁为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带着我们来一次镜头回放。

4. 师:喜欢这段文字吗?喜欢的自己也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5.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体会。(生或:环境看似平静,实际上在夜幕的掩盖下并不平静;或:李广巡逻警惕性很高;或:李广箭术高超;或:李广遇事镇定等等)

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当一名耐心的听众,倾听学生各抒己见,同时也要当好智慧的组织者,适时点拨,让学生“感言、会意”,让第一轮阅读读得自主。

6.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特别投入,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进又说得出,是聪明人的读书。不过,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李广夜巡时,为什么会以为前方有老虎?

(学生第二轮自主阅读,交流:

一是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二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出示:疾风知劲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是前方影影绰绰有动静。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

师: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高度戒备,十分警惕,这是一位将领重要的素质。)

师:谁能读好这段话?(生先练习,再朗读,评析)

“批文以入情”,学生由前面的自主、宽泛、浅层的阅读,转入到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理性思考,深入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并进行言语实践,学生就能更深地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学生的第二轮阅读读得扎实、深入了。

7. 师:李广发现老虎后是怎么做的,画出来,比划比划,表演给大家看看。

(同桌表演,互相指点)

师:大家看了表演,要对照课文中李广射虎的动作描写,看看演得是否逼真。

提示:演出“连忙”的意思了吗?(突出反应快,动作敏捷)

“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演得像吗?交流评点,体会李广出手果断,技艺高超,沉着冷静。

周围士兵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当时环境的安静,突出李广的威猛形象。)

学生通过演与评,解读了文本,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锻炼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鉴赏、品析。在意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的第三轮阅读读得灵活生动。

8. 师:一代名将果然名不虚传,从他一气呵成的射虎动作,不难看出他的神勇。他的胆识、箭术确实不同凡响,难怪他多少次令敌人闻风丧胆,又能一次次救自己和战士们于生死边缘。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来朗读,领略“飞将军”的风采。

配乐朗读。

9. 师:这就是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所描绘的内容。谁来读诗句?

10. 师:李广一箭射出去,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老虎射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11. 出示第4节。

12.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和一个标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不可小瞧,在哪?

师:自由读课文,细细咀嚼,你能从这个“呀”中体会到什么?如果你是李广身边的一名士兵,目睹了这一切,你会说什么呢?(意外、惊讶、赞叹、佩服等等)

你能用你体会出来的情感来读好课文吗?

学生在第四轮阅读中,入情入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充满独特的感受,读得有个性。

13. 师:这就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所描绘的内容。

三、 总结。

1. 师:李广确实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关,边关一定固若金汤,十分安全。难怪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现在同学们再读《塞下曲》有什么感受呢?

2. 动画,配乐诵读古诗,表现意境。 板书: 胆大艺高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