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过 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十二单元 过 年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第十二单元 过 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1、第十二单元 过 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十二单元 过 年

单元理解:

1、第十二单元以“过年”为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过年的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2、本单元在语文天地中的一系列设计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收获。

3、单元安排了金钥匙内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整理和分类,养成有条有理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元日》,了解我国过年的习俗,体会诗人所描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和人们虔诚的心愿和美好的企盼。理解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体会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理解课文《冰灯》,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联系实际理解父母的心情。

2、学认生字30个,学写23个,引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3、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情民俗。

整体安排:

使用9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天地与课文互相融合

教学设计:

元 日

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 自读古诗,2. 借助字典、词典了解古诗歌的大概意思。

3. 标4. 记自己不5. 懂的地方,6. 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 讨论:过年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

2. 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

三、自读古诗,小组交流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古诗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爆竹 屠苏 瞳瞳日 换旧符

2. 重点理解词语:除 屠苏 瞳瞳日 新桃 旧符

3. 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些什么。

五、指导深入理解古诗

1.齐读古诗。

2.小组内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 全班讨论:“爆竹声中一岁除,4、 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中描绘的场景。

六、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过年有关的古诗

一、导入: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二、说一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进行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年的古诗吗?

四、写生字:

爆 屠 苏 换 符

2、第十二单元 过 年教学设计

第十二单元 过 年

单元理解:

1、第十二单元以“过年”为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过年的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2、本单元在语文天地中的一系列设计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收获。

3、单元安排了金钥匙内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整理和分类,养成有条有理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元日》,了解我国过年的习俗,体会诗人所描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和人们虔诚的心愿和美好的企盼。理解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体会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理解课文《冰灯》,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联系实际理解父母的心情。

2、学认生字30个,学写23个,引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3、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情民俗。

整体安排:

使用9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天地与课文互相融合

教学设计:

元 日

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 自读古诗,2. 借助字典、词典了解古诗歌的大概意思。

3. 标4. 记自己不5. 懂的地方,6. 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 讨论:过年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

2. 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

三、自读古诗,小组交流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古诗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爆竹 屠苏 瞳瞳日 换旧符

2. 重点理解词语:除 屠苏 瞳瞳日 新桃 旧符

3. 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些什么。

五、指导深入理解古诗

1.齐读古诗。

2.小组内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 全班讨论:“爆竹声中一岁除,4、 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中描绘的场景。

六、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过年有关的古诗

一、导入: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二、说一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进行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年的古诗吗?

四、写生字:

爆 屠 苏 换 符

3、第五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北大荒的秋天》(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一起说说家乡的秋天】

我的家乡在农村,这里的秋天真迷人!田野里……;果园里……;菜园里……;打谷场上……

我的家乡在城市,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街道两旁的(

)树……;公园里……;校园里的(

)……

我的家乡在海边,我爱家乡的秋天!退潮了,我们在海边……;中午,我们在沙滩上……;傍晚,捕鱼船归来了,……

大海……;海鸥……;沙滩……;渔船……

【我爱秋天朗诵会】

我要配乐朗诵《秋天来了》

我朗诵《枫桥夜泊》

我们几个人一起朗诵《北大荒的秋天》

我朗诵《北方的秋天》,我还找到了几幅图画呢!

我朗诵我写的《家乡的秋天》

我朗诵《赠刘景文》

……

正确使用量词

(活动课)

一、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量调。

2.培养学生思维反应敏捷的学习品质。

3.培养说话能力。

二、活动准备

图片、卡片、投影片。

三、活动过程

(一)图片揭题

(出示图片——苹果)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画的都是什么,请你们再仔细观察图片,根据每一幅图中苹果的多少来说一说。第一幅……生边说师边板书(一个、一车、三盘、五箱、一堆、一筐)。小朋友说得不错,这些词中(指板书一、三、五)我们叫它数词,那么带点的这些是什么词呢?(量词)量词可不能乱用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正确使用量词(卡片)。

(二)正确使用量词

1.数词和量词在一块儿就成了数量词,请小朋友把黑板上的数量词一起读两遍,边读边想,这些数量词都和哪个词语搭配在一起?现在老师请你在数量词“一个”后面添一添别的词语,让它们也成为好朋友。谁能一口气多说几个词语呢?谁还能给“一车”也添上别的词呢……(一堆、三篮、五箱、一筐)

2.搭配数量词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词语和数量词,我们一起来读两遍。(数量词卡片分两组放在黑板上,词语卡片分给同学,一人一张)

三朵

一斤

一杯

两棵

一条

七张

五把

一块

一支

一个

老人

红领巾

铅笔

黑板

手枪

照片

牛奶

小树

老酒

鲜花

拿词语卡片的小朋友,请你把词语卡片放在对应的数量词旁边,使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数量词和它肩并肩搭配好。其余小朋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举手回答,开始。

情况一:一块红领巾、黑板,一条(空了)。有不同意见吗?对,红领巾可以用不同的数量词来搭配,但是刚才老师要求使每一个词语都有一个数量词和它肩并肩搭配好,“一条”不能和“黑板”搭配,所以把红领巾放在“一条”后面,以后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习题的要求作不同的搭配。

情况二:一块红领巾,一条黑板,有不同意见吗?

情况三:搭配正确,那么多好朋友肩并肩来到我们教室里,一起读两遍。

3.你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请你换换数量词来说一说。三朵鲜花,我把“三朵”拿走(师动作演示),请你给鲜花换个数量词来说一说(一盆、一束、一篮),拿走“一斤”试一试(一瓶、一壶、一杯、一缸),拿走“一杯”试一试(十瓶、一箱、一桶、一碗)。

小朋友的脑筋真是越动越聪明了,刚才我们都是换了数量词,现在请你换换词语说一说。(师拿走“鲜花”)请你给数量词“三朵”再找个词语搭配,谁来(白云、小花等)

拿走“老酒”试一试(桔子、苹果、白菜、鱼等),逐个说(牛奶、小树、高山、照片、手枪、黑板、铅笔、老人)。

4.小朋友真是越学越聪明了,今天,鸽子姐姐也想考考大家,它给我们捎来了许多信(出示),请仔细观察,(师指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书

一条人

一张毛巾

一根眼睛

一只糖

(我发现量词用错了)对,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讨论,用上正确的量词。(讨论)

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第一封信,你说得很好,老师也用了这个量词,我们一起读两遍。还有不同意见吗?/第二封……

5.不错,鸽子姐姐非常满意。今天这堂课丁丁也和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量词。星期天,爸爸带丁丁到爷爷家去,丁丁一口气说了许多量词,爷爷直夸丁丁本领学得好,请小朋友学着丁丁把看到的用上量词说一说。接着,爷爷把我们带到客厅,请你用上量词说说爷爷家客厅里的东西。丁丁站在客厅里,从窗子往外看,发现院子里也有许多东西,请你用上量词说一说。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把三幅图连起来用上量词说一说。

(三)总结

你说得真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学到了许多量词。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在使用量词时,常常和谁一块儿使用,(数词)对,老师编了一句儿歌,请跟我读(投影出示):数词、量词手拉手。请小朋友再仔细想一想,我们在使用量词时,常和谁搭配在一起(词语)对,老师也编了一句儿歌(出示投影片),请跟我读:量词、词语并肩走。老师在前面加上数量词和词语,编了一首完整的儿歌,请仔细听:一只鸡,两头牛,数词、量词手拉手,量词、词语并肩走。谁能学着教师也来编一编儿歌呢?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4、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5、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孙哲勇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3日 星期4 第一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

9

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

5

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 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

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4日 星期4 第2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

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资料提供者:

6、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这节课(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翠鸟 )

2、你知道哪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呢?(课前资料交流)

(翠鸟又叫叼鱼郎、鱼狗,是我国东南部常见的候鸟,头大体小,嘴长有棱角末端尖锐,常栖息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

(看来大家对翠鸟的了解还真不少,相信你们学了课文后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

a.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2位,开双轨火车,擦去拼音,齐读。) 出示:苇秆 小爪 小巧玲珑 腹部 衬衫

b.谁愿意来读读卡片上的词呀?(出示:红色 橄榄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

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呀?(这些词都表示颜色)

这些颜色你都会分辨吗?(出示有颜色的图纸,让学生选择,师标出序号)

过渡:同学们,上课要多读,多听,多想。刚才我们已经读了生字词,现在来听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知识。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那些知识?

(小结:课文主要从外形、动作、住处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知识。)

过渡:描写翠鸟外形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外形)

二、细读课文,挖掘含义。

过渡:找得真准,这节课我们就来仔仔细细地读读这两段。

(一)学习第一段(投影出示第一段课文)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呀?

2、(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

( 师贴图片)透亮灵活的眼睛,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炯炯有神,明亮……)

3、这段中有个词概括地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你发现了吗?(小巧玲珑)

翠鸟的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可以停在苇秆上呢。

4、学了这一段,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小巧,可爱)

你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词读好的话,肯定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除了小巧玲珑,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习第二段(投影出示第二段)

1、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头上、背上、腹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4、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三拓展延伸资料提供者:优优

7、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我看到了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我看到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教材给出了三幅图,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教学目的]:1、学会仔细观察,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2、交流观察感受,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3、通过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教学难点]:能将看到想到的大胆表述,并有一定条理。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课件、课文插图、其他相关图片,小奖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

1、听音乐谈感受。

2、结合生活实际说“看“。

二、主题学习

1、同桌搭档:

①给出第一幅图,瞬间看,记录下看到什么,同桌交流说。指名说。

②再次出示图,观察后,同桌交换意见。

③指名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2、小组合作:

①出示第二幅图,仍然是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小组里交换意见。

②再次出示图,给出足够时间看,小组内统一意见。

③推荐一名组员汇报看到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⑤指名说是怎样发现的?怎么看的?

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

仔细、反复、多角度

看到的、想到的

3、比赛看说:

(1)给出第三幅图,

先:初看

说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然后细看

仔细看看到了……

再反复看,多角度看

看到……想到……

从……看到……再看到……看出……想到……

(2)比赛规则: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先举手、讲得大声、

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单设:慧眼奖,巧嘴奖

三、拓展:善于发现的乐趣。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仔细观察的乐趣。师现场创设观察的情境,激起观察和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记:

8、科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爱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3课。

教材分析

本科是一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时间的顺序描写了清晨的大海是沉静的,上午的大海是变化的,夜晚的大海是凄凉的,傍晚的大海是恐惧的,突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交流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感受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感受能力需要培养

教学重点: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大海的图片。

教程:

一.课前准备:查找的图片进行展示。

二.导入新课:

大海可以用那些词来概述?

三.新授课。

1.初读课文,初步认识大海的容颜。

(1)注意准确的把握故事结构。

(2)根据课后思考题填空。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 )顺序,写了大海的( )

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 )。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 )的。

(3)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

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大海的形象。

1. 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

第二步:品读形象理解海的特点

1. 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

2. 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

1. 选择段落读

2. 背诵

3. 领悟表达方法

(1) 朗读课文

(2) 从课文学到表达方法讲述巩固。读最后一个问并解答。

总结:大海有哪些特点?

作业:习题2.

板书:

朝夕相处

清晨沉静

我爱大海{中午变化无穷

夜晚…恐怖

爱大海的浩瀚无际

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活动

一. 回顾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 新授课。

1. 积累内化:

(1) 把课后的感受写下来。

(2) 把文中的四个词抄写在自选词句中。

2. 识字和写字

(1) 注意纠正“粼”“庞”等字的读音。

(2) 练习课后的十个生字

(3) 写好“罩”“屿”“墨”

3. 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写下来。

4. 实践活动: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画一幅画。

5.作业:

读背课文。

板书设计 3.我爱大海

粼 庞 罩 屿 墨

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9、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第十单元《 步行18里》教学设计

10 体验真诚

板块分析:

本板块共安排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步行18里》和《生命的药方》都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的事。这里面有父子情,有朋友情。为了教育儿子不要说谎话,父亲不惜步行18里,为了能够治好朋友的绝症,艾迪不辞辛苦带着德诺去寻找生命的药方。故事生动感人,耐人寻味。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具体的方法。重点阅读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部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领会作者语文的准确和恰当,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历的一件事》。注意教会学生在众多经历的事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影响的事来写。

10—1 步行18里

教材分析:

《步行18里》这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课文先写“我”奉父亲之命把车子送去保养,之后便去看电影,等看完电影已超过约定按父亲的时间;接着写“我”去接父亲,告诉父亲因为车子有些地方需要大修,因此迟到;再写父亲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是在说谎,由于“我”让父亲彻底失望,所以他坚持要步行回家,“我”只好开车跟在后面;最后写“我”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再也没有说过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

教学难点:

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阅读教学分析:

本文故事性很强,情节曲折,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课文割裂开来理解,要整体把握。如在学生充分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弄清楚后,找出父子的三次对话,通过读的方式来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和他要表达的意思,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教学重点。应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文章结尾描写父亲步行18里回家,我开车紧随,虽无人物对话,但却是最感动人的场面。父亲的自责,引发作者深深的忏悔,于无声处听惊雷,课文的高潮也在于此。这段教学,在读的基础上重点启发学生想像当时父子二人各自的内心世界:他们心里想了什么呢?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全文,点出中心。

表达 我经历的一件事

教学目标:

1、学会从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进行习作。

2、学习把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具体。

教学准备:

交流讨论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互相初评并提出建议。

教学过程:

从课文内容引入:我们刚刚学完《步行18里》这篇课文,这件事会永远留在杰森的记忆中,并鞭策他一生都不再说谎。可以想像,这件事给小杰森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这样难忘的事情吧?认真想一想,你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想好后和大家交流。

1、学生思考,交流表达,教师指导选材。

教师提示:事情可以包括快乐的、有趣的、感人的、悲伤的、后悔的、令人振奋的、发人深思的等等。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材料特点,适当点拨一些比较难忘的细节,为学生落笔写作打下基础。

2、提供例文,讲解写法。教师边读例文边做点评,要围绕习作要点。

(1)学生动笔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3)课时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