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资料提供者:魏延海

2、《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资料提供者:魏延海

3、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和学文,分清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联系全文,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相处,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学习少先队员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在看懂图意、感悟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策略:结合看图和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亲人》。谈谈你有哪些亲人?

2、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看看图上画的亲人有什么特点?

3、提出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看书上的图,想想图上的两个人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他们在干什么。读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图上情景的句子画下来。

4、学生预习。

二、指导看图

按照人物——周围事物——整幅画面的顺序进行观察,后师生交谈。

想想整幅画面表现了什么?(小姑娘尊敬老人,为老人洗衣服,老人非常感激和疼爱小姑娘。)

课文哪些地方是描写图上的情景的?

三、指导初学课文

1、谈话。画面表现了这一会儿工夫的情景,但

事情的前前后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读全文了解。

2、自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画出来。小组讨

论解决。

3、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指名轮读,正音。

(2)交流自学情况。让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四、作业

1、把课文读熟。

2、把生字新词写会。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一节课时学习的内容,衔接过度。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8课《亲人》。(板书课题)

2、回忆图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这一部分,想想通过阅读,对小姑娘和老奶奶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学习后,组织汇报讨论。要明确三点:

(1)“我”家是苗寨的唯一汉族。

(2)老奶奶孤独一人生活在苗寨,虽然身体硬朗,但年时已高,需要有人照顾。

(3)具体地讲了老奶奶生活中遇到困难。

(4)分析词语。

老奶奶常常遇到哪些困难?(学生说后出示投影片。)

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能()做,该做的不能()做。

填空,读一读,想一想,没有括号里的词能不能说清楚,加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注意把“毕竟”“及时”强调出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明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

2、妈妈仅仅是自己热心肠吗?(还教育“我”要帮老奶奶做事情。)

3、引读这一段,通过读感悟妈妈和“我”是如何尊敬老人、照顾老人的。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直接写了图画上的内容,请同学们再看看图,然后自己读课文,看谁通过读,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

2、小组练习读。

五、再读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1、自由读。

2、提名读。

3、想想:全文没有出现“亲人”这个词。为什么课文以“亲人”为腾题。(以“亲人”为题,深刻反映了“妈妈”、“我”对“老奶奶”的关心照顾胜似亲人。)

六、升华主题,拓宽理解

1、谈话,这篇课文写的是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之间的事情。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

2、出示56个民族挂图。

小结:大家看图上的多姿多彩的我国各民族的代表,他们分散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各个民族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就像我们课文中的汉族和苗族一样,都是“亲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用“及时”、“照顾”造句。

板书设计:亲人

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妈妈帮助 不是亲人

一个苗族村寨邻居老奶奶生活 胜似亲人

中常常遇到困难

4、亲人教案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

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

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

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

一、

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

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资料提供者:张建玲

5、《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6、《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7、《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8、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9、《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0、《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