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游八达岭长城》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上《游八达岭长城》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岭、道、巨、其”4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去过八达岭长城?能说说它什么样吗?
指名说(能说出一两句话就可以,指导把句子说完整。)
2、让我们一起亲眼来看一看吧!(放八达岭长城录像片断约一分钟)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游八达岭长城》(板书:游八达岭长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连读。
2、指名读(4人,每人一个自然段),纠正字音和停顿。
指导读好长句:
妈妈带我去游览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3、读给同桌听,互相纠正。
4、指名读(1人)。
三、学习字词,书写生字。
1、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 其中 很宽 知道 巨龙 游览 雄伟 并排 台阶 敌人 起伏弯曲 伸向远方
长城真雄伟!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1)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有不懂的词语吗?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雄伟:(通过读句子理解)课文指长城高大,有气势。
起伏弯曲:(通过看图片和打手势理解)长城随着山势的高低有起有落蜿蜒伸向远方。
2、学习生字(课件显示熟字隐去,留下生字)
达 岭 曲 向 其 很 知 道 巨
(1)看笔顺跟随表,自己试记字形,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2)考查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方法归累:“达”、“道”、“岭”、“很”、“知”利用熟字帮助记忆比较简便;“其”、“曲”、“巨”、“向”用数笔画帮助记忆比较简便)
(3)组词、读生字卡后面的词。
(4)指导书写:岭、道、巨、其。
岭:山字旁较小,位置较高,和“令”的上半部分对其。
道:“首”的笔顺和占格。
巨:四横距离相等;下面一横稍长。
其:里面两横;两竖不一般高,右竖稍高。
(5)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得不好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书上第三题词语。
2、二上《游八达岭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岭、道、巨、其”4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去过八达岭长城?能说说它什么样吗?
指名说(能说出一两句话就可以,指导把句子说完整。)
2、让我们一起亲眼来看一看吧!(放八达岭长城录像片断约一分钟)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游八达岭长城》(板书:游八达岭长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连读。
2、指名读(4人,每人一个自然段),纠正字音和停顿。
指导读好长句:
妈妈带我去游览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3、读给同桌听,互相纠正。
4、指名读(1人)。
三、学习字词,书写生字。
1、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 其中 很宽 知道 巨龙 游览 雄伟 并排 台阶 敌人 起伏弯曲 伸向远方
长城真雄伟!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1)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有不懂的词语吗?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雄伟:(通过读句子理解)课文指长城高大,有气势。
起伏弯曲:(通过看图片和打手势理解)长城随着山势的高低有起有落蜿蜒伸向远方。
2、学习生字(课件显示熟字隐去,留下生字)
达 岭 曲 向 其 很 知 道 巨
(1)看笔顺跟随表,自己试记字形,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2)考查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方法归累:“达”、“道”、“岭”、“很”、“知”利用熟字帮助记忆比较简便;“其”、“曲”、“巨”、“向”用数笔画帮助记忆比较简便)
(3)组词、读生字卡后面的词。
(4)指导书写:岭、道、巨、其。
岭:山字旁较小,位置较高,和“令”的上半部分对其。
道:“首”的笔顺和占格。
巨:四横距离相等;下面一横稍长。
其:里面两横;两竖不一般高,右竖稍高。
(5)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得不好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抄写书上第三题词语。
3、《游八达岭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长城很雄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游八达岭长城》
二、复习词语(课件出示)
八达岭 起伏弯曲 伸向远方 其中 很宽 知道 巨龙
游览 雄伟 并排 台阶 敌人
(1)指名读;齐读。
(2)用上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与长城有关的话。
三、学习课文
1、轻声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顺势而导,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汇报知道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汇报哪里,老师就指导学习哪里)
(1)“长城真雄伟!”
①长城怎样雄伟?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
“妈妈告诉我:‘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长城真雄伟啊!它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板书:高长)
③(出示八达岭长城图片,学生欣赏)自己再读读这个自然段,把长城的雄伟读出来!(指名展示读)
(2)城墙上面很宽。
从哪里看出长城很宽?(板书:宽)在书上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
师介绍:“并排跑五六匹马”的宽度大约相当于教室的宽度。
(3)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
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板书:防御)找到并读一读。
指导理解并读好:
“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如果发现了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远处的人见到烽火,就知道敌人来了。”
②(课件播放烽火台)这就是烽火台,在通讯手段很不发达的古代,烽火台承担着报告敌情的重要任务。
③(指着板书提问)小作者先介绍了长城的雄伟——它高、长、宽,然后介绍长城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介绍顺序可以颠倒吗?
(4)小作者认为长城伟大。
①指导理解并读好:
“我站在高高的长城上,向远处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看长城图片,体会长城像巨龙)师讲解:“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是吉祥、和谐、长久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的象征。师范读此句,然后学生齐读。
②引读:“我不禁高声赞美长城真伟大!”
3、朗读全文。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2)指名配乐朗读。
4、理清写作脉络。
《游八达岭长城》是一篇游记,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指名回答。
师指导概括出顺序:来到长城脚下登上长城在长城上远望
四、你看到过长城吗?说说你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1、(再放长城录像)先再回忆、思考
2、指名说,适机指导。(指导学生能按顺序说两三句完整的话。)
五、布置作业。
去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故事、传说,回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游八达岭长城
来到 雄伟 高
长 防御 伟大
登上 宽
远望 巨龙
4、《游长城》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书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书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
2、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游长城》。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3、师激情介绍长城,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娃娃,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可以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自由读课文,看看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5、手势表示有几个自然段。(3)
6、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段,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7、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8、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9、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第1节。
2、指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通过相关词语了解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长城。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课后习题二,回去自己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6、游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6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6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语。
2、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于长城的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2、围绕问题读书,讨论。
(1)为什么叫它万里长城?
(2)最初建造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3)它是怎样建造成的?
(4)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伟大的建筑,还被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伟大奇迹)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指导朗读。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此时你想说什么?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扩展延伸。
我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介绍长城。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感情朗读全文。
3、同步练习第六课。
4、预习第七课。
板书设计:
6、游长城
一万多里 防御敌人进攻
很长很长的时间
伟大奇迹 了不起
5、《游八达岭长城》教案(第三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2.指导书写“达、岭”两个字。
3.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并对长城产生喜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长城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谁去过长城?(指名回答)
你能说说长城什么样子吗?
当然了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也不要遗憾,今天我们就有机会和作者一起游览八达岭长城,当一回好汉。(板书课题:游八达岭长城)
1.齐读课题,找到课题中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达、岭”
“达”
(1)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及占格要点后汇报。
(2)学生描红后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岭”教师范写,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山字要写的小一些,第二笔竖折的折要往上提一些。学生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不会读的词要多读几遍。
2.小伙伴间互相读。
3.指名读(分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了解长城的雄伟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游览八达岭长城。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明确:雄伟)
过渡:“雄伟”这个词是描写长城的,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个词,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长城是什么样子。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想一想长城是什么样子,然后吧课文中描写长城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画完之后,要记得和小邻居们交流交流,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2.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有可能会说:①高高的城墙建在山上,起伏弯曲,伸向远方。(课件出示)
师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师:长城高7米多呢,相当于我们五六个同学摞在一起。
(指导学生在读前半句时,要让别人听出来长城的城墙真高呀!)
课件出示:“起伏弯曲”、“远方”
师:你能从这些词中看出什么?(明确:长城的长和高)
师:怎样读才能让别人听出长城又高又长。
(学生朗读、评读)
3.出示:长城全长一万多里,所以叫万里长城。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谁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
师:说一说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明确:长城真的是非常地长。)
教师说明:1里是500米,相当于大约500个我们这么大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一万多里就是一万多组5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从这些具体数字当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估计学生回答:长城真长呀!)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么高这么长的八达岭长城,仅仅是万里长城的一小部分,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长城的雄伟)
指导学生在读“妈妈”说的话时,一定要让别人听出长城真的很长很长。
4.出示:城墙上面很宽,能并排跑五六匹马。
什么是并排?你能叫五六位同学并排站一下队吗?
(6个同学手拉手站队,体会长城很宽。)
教师:这些马不是只站在那里而是在奔跑,这更加说明了长城的(学生说出:宽)
读句子,要表现出长城很宽。
5.把这三句话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又高又长的长城会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点明:当形容事物很高大、很有力量、很有气势时,就用“雄伟”这个词。你还能用雄伟来形容一些事物吗?(雄伟的高楼 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雄伟的高山等)
过渡:除了知道长城的样子外,你还想了解到什么?
6.出示课件:长城是古人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如果发现了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远处的人见到烽火,就知道敌人来了。
读完这句话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a.“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
b.“烽火和烽火台”(看课件讲明:这里是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传递军情的信号站。)
同学们在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它在写什么吗?(明确:建造长城的人真的很了不起很棒聪明等)。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赞美它。
四、总结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登上长城来亲自感受它的雄伟。在这些人当中,有尼克松、里根、叶利钦等国家元首。读全文,请同学们再一次感受长城的雄伟。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6、《游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6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6个生字,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语。
2、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于长城的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2、围绕问题读书,讨论。
(1)为什么叫它万里长城?
(2)最初建造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3)它是怎样建造成的?
(4)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伟大的建筑,还被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伟大奇迹)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指导朗读。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此时你想说什么?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扩展延伸。
我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话介绍长城。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看范写。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宇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你的哪一个字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感情朗读全文。
3、同步练习第六课。
4、预习第七课。
板书设计:
6、游长城
一万多里 防御敌人进攻
很长很长的时间
伟大奇迹 了不起
7、二上《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00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 。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 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搭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搭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张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行xínɡ( )曲qū( )折shé( )
hánɡ( )qǔ( )zhé( )
zhē( )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8、《长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周由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
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
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资料提供者:
9、《长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