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 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看云识天气 学案一等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尝试用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事物。
一、自主学习
(五)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薄云”的时候是按照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顺序;在介绍“低而厚密的云层”的时候是按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顺序。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顺序?能否互相调换?
2.画出文中介绍到的云的种类的句子,注意各种云的形状、高度、厚度以及预示的天气,准备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厚度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六)阅读第六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六段,勾画重点,完成图表。教师投影晕、华、虹、霞的图片。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七)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采用的上面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八)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2.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完全依靠看云识天气。你认为对吗?
二、合作交流
三、展示点评
(五)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薄云”的时候是按照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顺序;在介绍“低而厚密的云层”的时候是按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顺序。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顺序?能否互相调换?
答:文章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正好符合天气从晴朗到下雨的全过程,合乎读者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逻辑性,因此不能互相调换,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渐递进的。
2.画出文中介绍到的云的种类的句子,注意各种云的形状、高度、厚度以及预示的天气,准备填表。
3. 这段引用了什么谚语?它们起什么作用?
(1)教师投影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2)教师投影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图片。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厚度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六)阅读第六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答:第六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它是一个过渡句,表明说明角度发生了变化,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阅读第六段,勾画重点,完成图表。教师投影晕、华、虹、霞的图片。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这段引用了什么谚语?它们起什么作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作用:使语言简短、通俗易懂、节奏鲜明,更有说服力,还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七)重点强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教师强调: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八)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答: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完全依靠看云识天气。你认为对吗?
答: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九)学以致用
运用分类别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
四、小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所以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多多的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
讨论交流: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明确: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等……
六、课堂检测,促进知识迁移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3)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② ① ⑥ ⑤ ③ ⑦ ④ )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作诠释)
(2)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作比较)
(3)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作诠释 、打比方、分类别)
(4)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打比方)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云或光彩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对照课文,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看谁介绍的连贯有趣。
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5.阅读第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⑴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⑵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⑶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③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
⑷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⑹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⑺这段文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⑻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九、布置作业
1.课后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2.用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的验证一下,并写一两篇观察日记。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2、看云识天气 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别的说明方法。2.尝试用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事物。
一、自主学习
(五)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薄云”的时候是按照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顺序;在介绍“低而厚密的云层”的时候是按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顺序。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顺序?能否互相调换?
2.画出文中介绍到的云的种类的句子,注意各种云的形状、高度、厚度以及预示的天气,准备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厚度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六)阅读第六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六段,勾画重点,完成图表。教师投影晕、华、虹、霞的图片。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七)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采用的上面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八)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2.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完全依靠看云识天气。你认为对吗?
二、合作交流
三、展示点评
(五)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薄云”的时候是按照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顺序;在介绍“低而厚密的云层”的时候是按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顺序。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顺序?能否互相调换?
答:文章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正好符合天气从晴朗到下雨的全过程,合乎读者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逻辑性,因此不能互相调换,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渐递进的。
2.画出文中介绍到的云的种类的句子,注意各种云的形状、高度、厚度以及预示的天气,准备填表。
3. 这段引用了什么谚语?它们起什么作用?
(1)教师投影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2)教师投影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的图片。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厚度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六)阅读第六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答:第六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它是一个过渡句,表明说明角度发生了变化,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阅读第六段,勾画重点,完成图表。教师投影晕、华、虹、霞的图片。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这段引用了什么谚语?它们起什么作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作用:使语言简短、通俗易懂、节奏鲜明,更有说服力,还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七)重点强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教师强调: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八)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答: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完全依靠看云识天气。你认为对吗?
答: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九)学以致用
运用分类别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
四、小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所以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多多的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五、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
讨论交流: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明确: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等……
六、课堂检测,促进知识迁移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3)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② ① ⑥ ⑤ ③ ⑦ ④ )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作诠释)
(2)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作比较)
(3)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作诠释 、打比方、分类别)
(4)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打比方)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云或光彩的身份作自我介绍,对照课文,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看谁介绍的连贯有趣。
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5.阅读第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⑴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⑵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⑶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③处应填的颜色是__________。
⑷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⑹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⑺这段文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⑻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九、布置作业
1.课后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2.用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的验证一下,并写一两篇观察日记。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3、《看云识天气》学案
《看云识天气》学案
教师寄语: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 ) 匀称( )( ) 崩( )塌 一霎( )间
2、 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阅读。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4、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这样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6、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
答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è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
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 略
5、 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 略
7、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2、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6、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4、看云识天气 问题预学案
安丘市东埠中学_语文____学科问题预学案
课题名称:看云识天气2_______________ 时间:_2013__年__11_月_21__日
预学主题方 法 提 示预 学 自 测个性化学习目标
字词注音及释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以致用
1.看课本p121-p124课下注释以及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字形。
2.看课本P121-P124课下注释以及借助工具书识记词义。
3.初读课本P121-P124感悟文章内容
4.再读课本P121-P124找出关于描写云和天气关系的句子。
5.读课本第3自然段,6.结合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完成晴天云彩表
6.读课本4-5自然段,7.结合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完成阴天云彩表。
7.读课本第6自然段,结合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完成云的光彩表。
8.学会看云识天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1.从题目上看,2.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4..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有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5. 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分层?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11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3、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5、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5、《看云识天气》学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积累有关谚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
【预习提纲】
1.字词。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认真朗读课文两遍。
3.完成下面的表格。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云卷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云名
像毛玻璃遮着天空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积雨云
4.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5.整理课文,品读语言、形成2—3个探究问题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6.收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段。
【合作展示】
1.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2.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5.思考以下下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⑤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6.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检测反馈】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②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凌沙。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⑤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⑥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⑦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⑧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⑨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⑩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试指出第③句中的一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段介绍了 、 、 、 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段从文字上看,它具有什么特点?
5.⑤⑥中加点词“一般”“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6.段主要说明了什么事理?
【学习心得】
17.看云识天气
【合作展示】
1.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2.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3.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5.①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②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④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⑤论述有理即可。
【检测反馈】
1.绫纱2.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常在两千米左右的高空,都是很美丽的3.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4.简洁、准确。5.不能,去掉以后语言就不准确、不严谨,也就没有科学性。6.主要说明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特点。
6、《看云识天气》学案
【自主学习】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峰峦( ) 一霎( )间 一刹( )那 点缀( ) 绫( )纱
弥漫( ) 晕( )头转向 月晕( ) 崩( )塌( )
2、解释下列词语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崩塌:
轻盈: 弥漫:
征兆: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思考问题: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本文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回答)
表一: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表三: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5、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②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6、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练测测】
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两个词分别写云的 、 。
3.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
4.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6.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a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b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2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 ___,文中“_____ 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 ___、__ _、___ __和_ 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 _______说明。
四、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学习反思】
8、《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通案个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 ) 一霎( )间 点缀( ) 绫纱( ) 弥漫( )晕( )头转向 月晕( ) 崩塌( )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预习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 ,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课内探究案
一、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 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根据上一题,列出雨雪天和云上光彩现象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2.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课后拓展案
酸雨
1近几年来,2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3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4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5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⑾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1.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2.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4.第⑨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5.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9、《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知识链接】
说明文知识小解
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十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结合“知识链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课内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3、理解运用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的好处。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寻一寻,说一说:
1、文章题目为“看云识天气”,那么文中哪一句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呢?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二、圈点学习 读一读,划一划:
过程与方法:组内朗读课文,按要求圈点勾划之后,再交流。
文章第3——6自然段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云上的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
(云或云的光彩名称: 云的形态: 天气情况: )
三、点击快乐 说一说,猜一猜:
请你任选一种云或云的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不要自报家门哦!请同学们猜猜你是谁。
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四、品味语言 读一读,赏一赏,仿一仿:
①语言优美,你一定喜欢其中的不少句子。选一处,读一读,赏一赏。
交流形式:
我喜欢的句子是: ,因为 。
②仿一仿:课本81页第二题。
五、总结写法 想一想,悟一悟:
介绍了这么多种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感觉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文章结构: 说明方法:
巩固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 )
②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 )
【课外延伸】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受都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有关表明云与天气关系的诗词我们也学过一些,请在课后搜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