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 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 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 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2、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 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 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 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
五 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 持度( ) 宁信度() 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 ( )无自信也 ( )
有欲买履者 ( ) 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 ) 市罢 ( ) 遂不得履( )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通 义: 反归取之 通 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之: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 何不试之以足( )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
(二)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 (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 ) 宁( )
3.解释字词。履( )操( ) 市( )罢( ) 以( ) 宁( )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
五 古代寓言二则(2)《刻舟求剑》
一、目标导学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 ) 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不亦惑乎( )
(2)文学常识积累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楚人有涉江者(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 遽契其舟( ) 入水求之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舟止 ( ) 求剑若此 ( ) 不亦惑乎( )
三、互动探究
(一)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而置之其坐 ( ) 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其: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者:楚人有涉江者(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先自度其足 ( )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课内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 遽( ) 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涉( ) 是( ) 遽( )求( ) 止( )惑(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遽契其舟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 (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
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1)lǚ duó dù nìng suì
(2)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战国末期 法
3.鞋子 放置 到了 拿,携带 用
到,等到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终于 宁可 不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
1.坐 座 座位 反 返 返回
2.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量好的尺码 到……去 指履
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就、然后”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
(四)
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五)
(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
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
(一)
1.宁信度,无自信也。2.D
(二)
1.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韩非 战国末期 2. lǚ nìng
3. 鞋子 拿,携带 集市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用 宁可
4.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五、拓展阅读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shè zhuì jù qì huò
(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
⑤我 ⑥寻找 ⑦ 停止 ⑧像 ⑨迷惑,糊涂
三、互动探究
(三)
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到……去 ④代鞋子
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②他 ③他的
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
自: ①从 ②自己
(四)
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不是很糊涂吗?
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六)
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七)
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四、课堂练习
(一)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B
(二)
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zhuì jù qì
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寻找 停止 迷惑,糊涂
4.他的 那,那个 他
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五、拓展阅读
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
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2.B
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
4、七年级上《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 默读课文 | |
2 |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 交流疑难、释疑 | |
3 |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 按要求读课文 |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 看注释疏通文意 | |
2 |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 |
3 | 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 思考、讨论 | |
4 | 组织交流 |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 |
5 |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 | 交流 |
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 小组合作编演 |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 背诵,默写 | |
2 | 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 默读课文 | |
3 |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 交流疑难、释疑 | |
4 |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 按要求读课文 |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 看注释疏通文意 | |
2 |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 |
3 |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 思考、讨论 | |
4 | 组织交流 |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 |
5 |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 交流 |
5、《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
4、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查阅资料,朗读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常规):背诵古诗、词、文言文;一分钟新闻播报。
一、自主解题,初读感知
1、师生一同背诵上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寓言是什么?“郑人买履”怎么解释?“履”意为鞋,指导书写。
3、自由朗读课文多次,读通读顺。收集读中遇到的困难。
二、自主解词,合作译句
1、先将课后的注释抄在文中对应的字词旁边,然后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意思。
2、同桌互相检查,是否都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看谁学得最好。
三、交流收获,感悟升华
师生“接话”,共同理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老师口述故事内容,留有空白,学生们用文言文接下句。
间中引导归纳“置、乃、之”的意思,及理解难句“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 请一名学生试读,然后老师范读,比较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
2、 学生齐读,分角色演读,自由吟诵;指名背诵,师生背诵。
五、读书明理,感悟寓意。
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请你写下来。然后全班交流感想体会。
六、拓展阅读,课后延伸
1、 堂上阅读两篇古代寓言故事《买椟还珠》《学弈》,领悟到什么道理。
2、 课后阅读更多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
3、 将今天学到的寓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6、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自由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阅读、勾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思考、发表见解
6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组织学生评价讨论、评价
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交流上节课的作业,讨论
4组织活动、评价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学生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朗读,思考,交流
2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交流
3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交流
3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思考、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写作,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欣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3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思考,辩论交流
4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思考,交流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考,准备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考,讨论
5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7、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 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语 :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 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自由阅读、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
4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5 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
6 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 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 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 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 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
3 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讨论
4 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 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导入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3 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 朗读,思考,交流
2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思考、交流
2 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 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 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朗读,思考
2 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交流
3 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考、交流
2 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写作,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学习:
1. 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
1、 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 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欣赏,介绍
2 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朗读,批注。
3 组织交流 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看书,做批注
2 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发表看法
3 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 思考,辩论交流
4 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思考,交流
2 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
3 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 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
2 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
3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4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
课后学习:
1、 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 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 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
3 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 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 阅读,批注,思考
3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 思考,讨论,交流
4 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 思考,讨论
5 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 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 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 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8、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 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学生们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巴金的《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加工,艺术从生活中来。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名家优美诗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满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运用调查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 ,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
答:
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答:
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答:
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
答:
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
答:
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
答:
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
答:
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
答:
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
答:
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
答:
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语 :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
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本学期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什么计划了吗?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
学习目标:
1、能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2、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词语并了解其含义,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作出旁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自由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阅读、勾画
4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思考、发表见解
6组织活动、评价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结果(优美的词语)
交流,作适当记录
2小小组汇报预习题二
交流,讨论
课后学习:
1.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认识?
2.课文中说:“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请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3.通过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
2组织学生评价讨论、评价
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讨论
4组织活动、评价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参与活动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
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扩展练习
《青春符号》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只有锐意进取,青年才能发出巨大能量,推动历史车轮。
F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旗帜。
G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 =朝气 + 勇气。
……
请你模仿上面内容,在23个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能在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通过对《繁星》的学习,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能在课堂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阅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播放《秋日的喁语》的音乐)学生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
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巴金的《繁星》,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要求: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阅读、在书上关键处圈点勾画,讨论
4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作者的文章写得很美,仿佛将我们也带入那美丽的夜晚与他一同仰望天空中的繁星,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星星写得这么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作分析)朗读,思考,交流
2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整理修改自己的小文章。
第5课时 《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2、能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能用其他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诗的理解。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交流
3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用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
课后学习: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第6课时 《冰心诗四首》
课堂学习:
《纸船》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理解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对父母的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配乐自由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交流
3教师范读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思考、交流
2合作探究:
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拓展练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写作,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
1.自主学习《母亲》,完成探究一。
第7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
1、能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简单复述故事;
2、能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感受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欣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学生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3讨论: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思考,辩论交流
4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思考,交流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教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思考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如果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根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沉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准备逃生。这位设计师平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勇敢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定与心慌、大度与猥琐、高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所有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鲜、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如果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如果”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伟大作品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考,准备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 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
2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该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及结构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考,讨论
5教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交流,总结,全班交流
7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认识,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为15分钟。学生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9、《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