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朵朵桃花画面。

生欣赏,师:“这是什么?美吗?”

你们知道桃花一共有多少花瓣吗?导出“观察”一词。

师生共同书写“观察”。

2、你们平时对什么事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吗?

生自由说:

今天,有一位朋友带着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好吗?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读书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识记生字:蔓、缠、竟

①读生字②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字词: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究竟:结束

偷偷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4、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接着我们来观察扁豆的生长。

出示课件:扁豆的生长图

5、同学们,你们知道扁豆是怎样长的吗?

文中的“我”听大人说过呢!课文中是哪里讲到的呢?

指名说并读第1自然段。

6、课件出示句子:这是真的吗?

谁来读,读出疑问的的语气,多让学生读。

师:说明作者一定要自己观察观察

三、学习2——3自然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理解词语:绕、缠、奇怪、决心、抖(生可以演示理解)

2、“我”为了观察扁豆的生长过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奇怪,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指导读句子“第二天竹竿的右边。”

4、作者明明让蔓儿向左缠,面它偷偷地向右长,你们觉得奇怪吗?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读句子“我很奇怪究竟。”

5、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6、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7、师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你们觉得它的生长怎么样?

有趣,你们喜欢吗?

8、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10、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我”观察:仔细。

指导读,生齐读第3自然段。

11、作者通过自己实验、观察,终于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

出示句子:我终于爬的。

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板书:

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做记号

生长 两个小时 紧盯着仔细

有趣 每隔1小时 还注意到观察

四小时

2、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朵朵桃花画面。

生欣赏,师:“这是什么?美吗?”

你们知道桃花一共有多少花瓣吗?导出“观察”一词。

师生共同书写“观察”。

2、你们平时对什么事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吗?

生自由说:

今天,有一位朋友带着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好吗?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读书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识记生字:蔓、缠、竟

①读生字②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字词: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究竟:结束

偷偷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4、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接着我们来观察扁豆的生长。

出示课件:扁豆的生长图

5、同学们,你们知道扁豆是怎样长的吗?

文中的“我”听大人说过呢!课文中是哪里讲到的呢?

指名说并读第1自然段。

6、课件出示句子:这是真的吗?

谁来读,读出疑问的的语气,多让学生读。

师:说明作者一定要自己观察观察

三、学习2——3自然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理解词语:绕、缠、奇怪、决心、抖(生可以演示理解)

2、“我”为了观察扁豆的生长过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奇怪,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指导读句子“第二天竹竿的右边。”

4、作者明明让蔓儿向左缠,面它偷偷地向右长,你们觉得奇怪吗?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读句子“我很奇怪究竟。”

5、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6、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7、师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你们觉得它的生长怎么样?

有趣,你们喜欢吗?

8、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10、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我”观察:仔细。

指导读,生齐读第3自然段。

11、作者通过自己实验、观察,终于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

出示句子:我终于爬的。

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板书:

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做记号

生长 两个小时 紧盯着仔细

有趣 每隔1小时 还注意到观察

四小时

3、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习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观察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经验导入,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到自然中观察的发现(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一定的目的,观察要细心,耐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文章,(师生共同板书: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文章有趣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思考,小作者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先后观察了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学习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生生交流读懂的问题和读不懂的问题。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我听到了什么问题?

2、我是怎么做的?

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

4、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什么?

5、结论: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许多新发展。

五、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六、课后实践,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同学们在课下可养花种草,并进行观察,培养兴趣。

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实验

观察一:发现小芽长出来。

观察二:故意让豆蔓儿向左绕,结果豆蔓仍然向右绕。

观察三:连续观察,详细观察四个小时,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4、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策略(教具准备)

1、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植物(牵牛花、芙蓉树、睡莲)图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适时出示扁豆图片,激发探究欲望。

2、读课题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3、展示初读:检查生字读音,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在默读中感悟扁豆生长的“有趣”。

5、在交流中体验观察的乐趣,从而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依次出示:牵牛花、芙蓉树、睡莲、扁豆图片

师:这是什么植物?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2、由“扁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观察”一词。

板书:观察

大家知道吗?扁豆生长时会发生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想知道到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朋友去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简要板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示:

①划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读准确。

②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读通顺。

2、展示初读,纠正字音(重点纠正“蔓儿”读音)。

3、交流学情: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默读思考,感悟“有趣”(出示默读提示)

“我”听大人说, 。

起先,我 。

于是,我就 。

最后我终于相信 。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你觉得扁豆的生长有趣吗?有趣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有趣的句子。

2、感悟有趣:

(1)句1: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引导感悟趣一:扁豆是植物,它真的会向右绕着爬吗?

(2)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3)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

引导感悟趣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4)句4: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感悟趣4: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

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

指导学生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4、再读第3自然段,想想“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终于明白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 )。

(五)讨论拓展:

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七、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种

生长 两个小时 做记号

有趣 每隔1小时 紧盯着

四小时 还注意到

观察

八、练习设计

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5、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策略(教具准备)

1、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植物(牵牛花、芙蓉树、睡莲)图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适时出示扁豆图片,激发探究欲望。

2、读课题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3、展示初读:检查生字读音,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在默读中感悟扁豆生长的“有趣”。

5、在交流中体验观察的乐趣,从而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依次出示:牵牛花、芙蓉树、睡莲、扁豆图片

师:这是什么植物?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2、由“扁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观察”一词。

板书:观察

大家知道吗?扁豆生长时会发生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想知道到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朋友去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简要板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示:

①划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读准确。

②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读通顺。

2、展示初读,纠正字音(重点纠正“蔓儿”读音)。

3、交流学情: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默读思考,感悟“有趣”(出示默读提示)

“我”听大人说, 。

起先,我 。

于是,我就 。

最后我终于相信 。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你觉得扁豆的生长有趣吗?有趣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有趣的句子。

2、感悟有趣:

(1)句1: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引导感悟趣一:扁豆是植物,它真的会向右绕着爬吗?

(2)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3)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

引导感悟趣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4)句4: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感悟趣4: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

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

指导学生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4、再读第3自然段,想想“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终于明白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 )。

(五)讨论拓展:

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七、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种

生长 两个小时 做记号

有趣 每隔1小时 紧盯着

四小时 还注意到

观察

八、练习设计

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6、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教案简介:教学目的: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

教学目的: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话。

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指名说话

2、揭题:画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他究竟在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咱们到课文里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

a、结合课文插图,读了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

b、想一想,说一说。

“我”听大人说, 。起先,我 。于是,我就 。最后我终于相信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3、再看插图,读读词语。

扁豆蔓儿 终于

缠上去 观察

竹竿 究竟

特意 偷偷地

墙根 决定

(1)指名认读词语。理解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用这些词各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轻声读全文。

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在交流反馈中出示句子:

a、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1)指名读两句句子。“我”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起先我不相信是为什么?最后我终于相信又是为什么?

(2)再自由读这两句句子,留心标点“?”、“!”,从标点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想想,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两句话?指名挑战读,评价。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

自由读2、3自然段

(1)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2)用“ ”划出“我”观察态度认真、仔细的句子。

a、交流反馈,理解品味“特意”、“看个究竟”、“紧盯”、“又”这些词的意思和用词准确。

b、在两次观察中,让“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c、比较句子。

我看着它。

我紧盯着它。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紧盯”?

d、课件展示扁豆蔓儿的有趣现象——从右边绕着爬。

4、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

此时,你想对课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四、回顾总结,思考升华。

1、出示图片。看看“我”的神态,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

想象:小主人公开心地对我们说什么呢?

2、课文中的“我”在一次有趣的观察中收获了什么?你们在《一次有趣的观察》里又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不相信

仔细观察

一次有趣的观察 扁豆蔓儿向右绕爬 特意 紧盯

相信事实

终于相信

教学反思:

7、选读课《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一朵朵桃花画面。

生欣赏,师:“这是什么?美吗?”

你们知道桃花一共有多少花瓣吗?导出“观察”一词。

师生共同书写“观察”。

2、你们平时对什么事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吗?

生自由说:

今天,有一位朋友带着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好吗?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读书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识记生字:蔓、缠、竟

①读生字②交流识记生字

3、理解字词: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究竟:结束

偷偷地:悄悄地,不知不觉地

4、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接着我们来观察扁豆的生长。

出示课件:扁豆的生长图

5、同学们,你们知道扁豆是怎样长的吗?

文中的“我”听大人说过呢!课文中是哪里讲到的呢?

指名说并读第1自然段。

6、课件出示句子:这是真的吗?

谁来读,读出疑问的的语气,多让学生读。

师:说明作者一定要自己观察观察

三、学习2——3自然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理解词语:绕、缠、奇怪、决心、抖(生可以演示理解)

2、“我”为了观察扁豆的生长过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奇怪,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指导读句子“第二天竹竿的右边。”

4、作者明明让蔓儿向左缠,面它偷偷地向右长,你们觉得奇怪吗?让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读句子“我很奇怪究竟。”

5、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6、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7、师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你们觉得它的生长怎么样?

有趣,你们喜欢吗?

8、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10、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我”观察:仔细。

指导读,生齐读第3自然段。

11、作者通过自己实验、观察,终于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

出示句子:我终于爬的。

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板书:

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做记号

生长   两个小时   紧盯着仔细

有趣   每隔1小时   还注意到观察

四小时

8、二年级《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习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观察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经验导入,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到自然中观察的发现(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一定的目的,观察要细心,耐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文章,(师生共同板书: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文章有趣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思考,小作者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先后观察了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学习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生生交流读懂的问题和读不懂的问题。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我听到了什么问题?

2、我是怎么做的?

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

4、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什么?

5、结论: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许多新发展。

五、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六、课后实践,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同学们在课下可养花种草,并进行观察,培养兴趣。

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实验

观察一:发现小芽长出来。

观察二:故意让豆蔓儿向左绕,结果豆蔓仍然向右绕。

观察三:连续观察,详细观察四个小时,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9、《习作4一次有趣的活动》教学设计

习作指要

1.习作例文,旨在引路,引达到“有趣”之路,引描述“场面”之路,引作文“写实”之路,引誊写“规范”之路。

2、例文概析,旨在示法,示自拟“作题”之法,示成文“结构”之法,示描写“场面”之法,示莫忘“自我”之法。

3、习作要求,旨在定性,定师生“人物”之性,定确实“有趣”之性,定源于“活动”之性,定练习“场面”之性。

4、完成作业 ,旨在训练,练留心“生活”之能,练选择“材料”之能,练巧妙“构思”之能,练介绍“场面”之能。

教学要求

1、读熟读懂例文——《放风筝》,了解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例文着重写什么场面,了解例文到底是如何写场面的。

2、按书上对例文分析的提示,进一步对例文进行评议,懂得写活动一定要成功地写出场面,以利具体地展示活动情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自己也有情动辞发、一吐而快之感。

3、弄清训练要求,选师生活动,是有趣的活动,是有重点场面的活动,是场面中的有“特写”镜头的活动。

4、明确写作方法,注意回顾生活,精心选择活动,着重突出场面,善于下笔成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剖析例文,明理示法

1、导入 新课。

2、初读这《放风筝》,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弄清“有趣”这一中心。

3、再读例文,了解场面描写。

1.示类似活动的写法及注意点。

(1)由面到点,点寓面中。

(2)由别人到自己,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3)虽然不出现“有趣”一词,但全文要体现“有趣”这一中心。

2.引入教师下水文,深化理解。

二、研讨要求,掌握法度

1.出示要求。

2.自读思考。

3.讨论要求,得出结论。

(1)时间为本学期内,可想而知是“新”活动。

(2)活动必须是有趣的,即需要有一定的情趣。

(3)是教师带领开展的活动,校内外各类活动都可以,如爬山‘参观、野营、比赛等。

(4)自己最感兴趣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便于有话可说,有话说得好;有感而发,有感发得好。

(5)突出一个场面,展现面与点、群体与个体的动态画面。

(6)要能写出“有趣”的氛围。

三、选定事情,映现场面

1.回顾本学期老师带领开展的活动。

2.抽取“有趣”活动。

3.选自己感兴趣的,感受较深的。

4.将活动过程 一一浮于脑海,还可以查资料。

四、交流构思,侧重例评

1.活动名称,活动主题。

2.选取什么场面,其中自己如何。

3.简单口述,讲清情况。

4.指出问题,互提建议。

5.侧重例评,示法导做。

五、当堂笔述,完成初稿

六、选择典型,进行评议

七、细心自改,组织互改

八、正确誊写,工整誊写

10、三年级观察作文《花生宝宝》作文指导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观察方法,培养乐于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

2.懂得调动多种器官观察事物,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炼方法,激发兴趣

师:生活在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同学们认真想想,你们平时观察都使用了身上的哪些“小助手”?这些“小助手”让你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生:我用眼睛观察,观察东西的大小、长短、颜色。

生:我观察水果的时候,用嘴巴帮忙,品尝它是酸的还是甜的。

师:酸的或者甜的指的是水果的——

生:味道。

生:我观察东西的时候,用自己的鼻子闻它的气味。

生:可以用手摸一摸,看看它光滑还是粗糙。

生:可以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师:还有么?

(学生思考后)

生:还要用上自己的大脑,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眼颜色、大小、长短

嘴味道

鼻气味

手触觉

脑想象

师:眼睛、嘴巴、鼻子、手、大脑都是我们的小助手,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东西。这节课我们就请它们帮忙,来观察花生吧。

师:花生大家都见过,那么,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观察花生呢?

生:先观察花生壳,再观察里面的仁。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

师:你们的办法很好,我们今天就这样来观察。

(教师把花生分发给每个同学,让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以前观察过东西,了解一些观察方法。但是,不够全面、系统,教师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复习、汇总学生平时使用过的一些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花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师巧妙的点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一)观察房子

师:你现在是一粒花生,那花生壳就是你家的——

生:房子。

师: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生:我家的房子是淡黄色的。

生:我们的房子有小朋友的大拇指那么大。

生:我还会唱歌呢!人们一摇,我们就唱出优美的歌声。

生:房子外面坑坑洼洼的。

师:不够光滑,换个词语——

生:很粗糙、毛毛糙糙的。

生:我家像个小葫芦,有两间卧室,一间我住,一间弟弟住。

师:爸爸妈妈呢?

生:我们一出生就开始独立生活了。

师:真了不起!还有发现么?

生:房子两端像嘴巴一样微微翘起。

师:猜一猜房子里面有什么?

生:当然是两个花生宝宝。

师:轻轻打开房子,看看你猜得准不准?

(二)观察宝宝

师:用刚才的办法,仔细观察花生宝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身子胖胖的,圆鼓鼓的,真可爱!

生:我们都穿着淡红色的内衣。

师:你可不要小看这红色内衣,她还有补血功能呢!

生:我们弟兄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是我,小的是弟弟。

生:我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口水都要掉下来了,真想吃了它!

师:想吃就吃吧,美美地品尝,看看是什么感觉?

(学生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过后讨论)

生:咬第一口就觉得很香,后来香味在整个嘴里都有了。

生:是呀!真是满口留香呀!

师:再尝尝宝宝的内衣。

生:又苦又涩。

生:和花生宝宝的味道差远了。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然后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说得轻松;教师及时提示、修改、规范学生语言,学生讲得到位;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缩短了学生与所观察事物的距离;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有趣,是对学生无声的感染。学生乐于观察,乐于表达。]

三、拓展延伸,合理想象

师:你们家原来住在哪里?

生:地里。埋在土里。

师:你为什么不把果子挂在枝头,让大家看到你,夸赞你呀!

生: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做人嘛,要谦虚点!

师:改成“做花生嘛,要谦虚点!”会更合适。你很谦虚,但是听说你的作用却很多,能介绍一下吗‘7

生:(陆续)可以榨油。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还可以治疗部分疾病。

师:看来,我们都应该向你们花生学习。

生:不客气!

[用采访的形式,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道理,积累素材的同时,不留思想教育的痕迹。设计简洁明快,趣味横生。]

四、编写提纲,妙笔生花

师: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他们不认识你们,以为你们是一些虫子。他们看了半天,你们也没有动,他们更加奇怪了。你准备怎么做自我介绍?

生:可以先介绍我家的房子,再介绍我自己,最后介绍我们的作用。

师:很好,思路清楚。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先介绍自己的总体情况,比如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接着介绍样子,最后介绍自己和人类的关系。

师:还可以写你和人类之间、其他水果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题目自己拟定,可以是《我》、《花生宝宝》,还可以是《花生的一天》等,然后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写下来。

[‘‘向外星人介绍自己”远比“把你自己的特点写下来”更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对外星人好奇,急于向外星人介绍自己,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巧妙地把写作思路融入谈话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