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1、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2、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3、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陈幼芬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4、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陈幼芬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5、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6、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7、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8、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语,录像引入第二课时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学生看录像:草原风光图。)

(反思:用录像的画面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围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反思:用诗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审美点同时展示,教法新颖、独特。)

二、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请轻声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

学生找,齐读:“话斜阳”。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大胆想象画面,进行描绘。

(反思:朗读诗句,展现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三、体会“迎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从刚才你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答: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让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去看看蒙古族人民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第五句话,勾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3、下面,我们用上节课学习句子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处欢迎远客 。

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自读句子。

2、找出动态描写的词语加点。

3、理解词意。

4、感情朗读。

4、个人汇报展示:(学生回答自己体会的动态描写词语,并作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词意由具体到抽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你从“群马疾驰”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把“群马疾驰”这个词语的意思完整地告诉大家吗?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感悟“襟飘带舞”、“飞过”。

师:我们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感受到草原景美、人美、情更美!我们又从“像彩虹一样向我们飞过来。”再次感受到草原色美、形美、情更美!

5、齐读课件上的两句话。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完全感受到蒙汉人民多么情深意切。刚才你们找的其它句子,也能表达这种感情,我们一起来读。

(反思:用重点词切入重点内容,重视学法指导,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画面、朗读和重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让学生深切感受草原的色美、形美、情更美,将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审美的典型材料有机有效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抓住“相见、款待、联欢”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老舍爷爷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去感受在主客相见、款待、联欢中表现出的“蒙汉情深”。

生看录像。

2、请同学们在3~5自然段中找你最喜欢的动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朗读。

(反思:多层面地理解感受“蒙汉情深”,让审美延伸材料的学习和课文非重点段落的教学融入一体,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五、回到诗句,再现画面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诗句)。

2、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又会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动态描写来描述,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把眼前的画面讲给同桌听,再讲给大家听。

(反思:各段教学后对课文总结,再次引发学生联想,让文字描绘的情景印入学生头脑,展现成眼前的图画,不仅读懂而且看到,强烈地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六、想象说话,揭示文章主题“民族团结”

1、从你们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浓浓真情。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生: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

生说。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大团结”。

师:请全体起立,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朗读诗句,感受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齐读诗句。

(反思: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审美视点的延伸相吻合,从“蒙汉情深”的课文内容揭示“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

【教学反思】

《草原》一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家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

本课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设计“新”;二是教学“美”。在教学这篇美文时,打破常规的教法,紧紧抓住文章结尾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切入教学,围绕重点“蒙汉情深”来展开教学。在课文的动态描写中深切体验“蒙汉情深”的人情美,并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将生动的文字描述变成了更加形象、富有感情的画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教学各环节衔接自然,构思巧妙,体现了教学过程内在的逻辑美,课堂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朗读与联想,学生勾画与学生描述相结合,富有节奏美。新颖的设计,美感的教学,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9、拖延以后的精彩──《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我读了信中关于写莫斯科的一段话,觉得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在读悟《凡卡》(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内容时,一位男同学的发言令我心头一震。“啊?──”其他同学惊呼出声的反应使我愕然,已在嘴边的溢美之词硬生生吞下了。我示意发言的同学坐下,他眼睛下垂,已不知所措。此时此刻,我冷静下来,不露声色地对同学们说:“对‘莫斯科’与‘凡卡’,大家有什么想法?”教室里马上举起了许多手。

生1:课文中关于莫斯科的描写,让我感觉凡卡对橱窗里的钓竿、铺子上的各种枪都很感兴趣,他很想玩一玩,可是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生2:这里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看到的一切。凡卡害怕鞋店里的楦头,但他喜欢橱窗里的钓竿和铺子上的枪。

生3:凡卡是在向爷爷介绍自己在莫斯科所看到的稀奇事。但这些事他又说不清楚,因为他从早到晚都在鞋店干活,没有人理它,没有人带它玩。

……

这时的我,已经在为自己的“拖延”之计暗自叫绝了。

不料,又有一位女同学举手:“我觉得,应该说: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我又是心头一震:“为什么?”“凡卡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但是他与莫斯科的繁华与热闹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一个外来人员,是一个连伙计都要嫌弃的学徒,这个城市并不接受他。”教室里凝重的氛围让我知道,女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孩子们都在为凡卡──这个可怜的孩子而悲愤。这时候,我对第一个发言的男同学说:“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吗?”“凡卡生活在这个大城市里,可是除了干活,他什么也得不到。他能得到的只有老板的毒打,伙计的捉弄,他得到的只有痛苦、饥饿、寒冷、孤独。”一席话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谁又能用语言来形容孩子们心中的震撼呢?虽然开始他们有不解,但经过思维的碰撞,他们达成了认识上的默契,情感上的沟通。此时,孩子们无声的表现、热切的眼神不正是对第一位学生送去的最大的赞赏吗?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不管是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还是凡卡不属于这个城市,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凡卡──这个9岁的弱小的孩子能从莫斯科得到一点关爱!”

【教学反思】

从上述案例看,第一位学生的发言确实是惊人“一鸣”。面对众生的不解如果教师出面解围,课堂无疑会从“众言堂”变成“一言堂”,教学氛围也会变得僵硬;教师在拯救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同时,熄灭的可能就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火花。此时,教师采用了延时评价,即: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正是这一拖延之计,给了广大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感悟“莫斯科”与“凡卡”之间的格格不入,来体验凡卡面对这一切时的渴望与无奈。这一时段延时评价的应用,创设了宽松、和谐的研读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得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想凡卡所想,悲凡卡所悲,为课堂自然建构“这个城市不属于凡卡”的内涵作了“无痕”的辅垫。当学生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再让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向全班解释,他的个性化感悟终于得到了全所未有的认同与赞赏。看来,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延时评价,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无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