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该不该打──《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蚊子该不该打──《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一等奖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2、蚊子该不该打──《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3、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册《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册《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第八册《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激活思维 体悟生命──《生命 生命》文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作者写本文意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唤“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因此,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教法分析
“生命”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初中生正当年少,正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特别是刚上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花一样的年龄,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很少有杏林子这样的遭遇。什么“生老病死”,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对他们来说都太遥远,理解起来也很生涩。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应尽量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忌以尽快完成教材为满足,也不能囿于串讲课文的单一程式。我在给第一个班上这篇课文时,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教法,结果在“你是如何理解生命的?”这一环节上发现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十分肤浅,更谈不上对课文最后三段的透彻理解。他们的说辞大都空洞无物,苍白无力。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深思,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与其这样每个自然段精讲细讲却吃力不讨好,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激活思维,从而体悟“生命”。于是,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来给第二个班上这篇课文:
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组排比句:生命是在险境中奋力挣扎的小飞蛾;生命是在砖缝中不屈生长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规律跳动的心脏。请你仿造上面的写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写一组排比句。
三、教学实录
初步分析了文章的一至三段后教师出示讨论话题:文章的一至三段可以概括成一组排比句:生命是在险境中奋力挣扎的小飞蛾;生命是在砖缝中不屈生长的香瓜子苗;生命是在胸腔里规律跳动的心脏。请你仿造上面的写法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__”再写一组排比句。
(全场沉默,学生进入沉思,有的学生紧锁眉头。)
生(小心翼翼的举手):一定得写三个类似的内容吗?写一个可以吗?
(学生笑。老师示意一生)
生:不可以,因为排比句一定得由两个以上相似的内容组成。
师:对!不过这可能对你们有难度,所以今天老师暂时放宽要求,能写一句的就可以举手。
(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
生1:生命是在严寒风雪中兀自开放的腊梅。
师:你见过腊梅吗?
生1:没有,但我读过写腊梅的诗句。
师:背几句给大家听一听。
生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王安石的诗句,小学时学过的。
生2:“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师:这也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2:不是,是我在看课外书的时候摘录在文摘本中的。
师(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及时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摘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做个有心人。老师也从课外书中摘录了一些关于腊梅的诗句,与大家共享。
(教师出示)
1、明朝田汝成: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
2、宋朝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唐朝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4、宋代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
(学生齐读诗句)
师:你们能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腊梅的生命吗?
生:腊梅能在万花凋零的冬天开放,它们具有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性。
生:它们具有坚毅的生命力。
生:它们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开花,是生命中的强者。
生:它们是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强者形象
生:腊梅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就是因为它能在白雪皑皑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们倔强的生命使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因此,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没有与环境抗挣的意志。
师:(出示一枚腊梅枝)其实我们学校就有腊梅树,今天老师折了一小枝,能说说它给你们的印象吗?你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生:(惊奇)很普通,很平凡。
生:想不到腊梅树是这样的,它的叶子像桑葚树的叶子,没什么特别。
生:从腊梅的身上,我想到了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事物,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平凡的腊梅,它能开出芳香四溢的花朵,它的花期虽短,但花开得好,给百无聊赖的自然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腊梅的花开的有价值。
师:能找到书上的一句话来解释它存在的价值吗?
生:它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
师:是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平凡不平凡,也不在于长还是短,而在于有没有给世界留下什么。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腊梅一样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光彩有力,向世人证明你曾经在这个世上活过!
师:“世界万物皆有灵性”,你们能从自然界中找到类似的生命体现吗?
生3:生命是在岩缝中茁壮生长的青松。
生4:生命是在沙漠中擎天撼地的仙人掌。
生5:生命是在山野中破土而出的小草。
生6:生命是在山谷中傲然挺立的竹子。
生7:生命是在秋风中装点世界的菊花。
生命是在山崖中铺天盖地的映山红。
生8:生命是在田野中迎接阳光的向日葵。
师(问生8):为什么?
生8:我喜欢向日葵。因为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就抬起头,用笑脸迎接新的一天。它追求光,能永远向着太阳,它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束阳光,快乐地活着。向日葵的生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不能被烦恼左右自己的心情。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应“用微笑面对生活”。
(学生鼓掌)
师(表扬):想象力很丰富,想法也很新奇,有创意,这样的理解也很有说服力。健康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用微笑对待每一天,把欢乐和慰籍带给世人。
生9:生命是在湖边随意生长的杨柳。
(学生鼓掌。)
师:(表扬)又一个创意!能说说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生9:“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说明柳树很“贱”,截一段柳枝随意插在哪里都能成活。
生10:这不是柳树很“贱”。我认为,柳树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随遇而安,都能生根发芽,都能在夏天为人们撑起一片浓荫,这是对环境不苛求的表现。这样的生命是值得敬佩的。
(学生再次鼓掌)
师:刚才,大家将敏锐的眼光投放到了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发现了自然界中的种种生命体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对生命的感悟。的确,“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能运用这种方法试着从其他方面入手继续今天的讨论话题吗?
生11:生命是在沙漠中艰苦跋涉的骆驼。生命是在黑夜中勇敢投火的飞蛾。
生12:生命是在火灾中结团逃生的蚂蚁。生命是在绝境中死里逃生的蚂蚱。
生13:生命是在战火纷飞中英勇就义的英雄。
师(问生13):为什么?
生13:他们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轰轰烈烈、光彩有力。因为他们“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们大都英年早逝,但他们为国牺牲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虽死犹荣!
师:请大家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哪些人就是这样的英雄?
生14:焦裕禄;刘胡兰;罗盛教。
生15:邱少云;黄继光;赖宁;董存瑞……
师:“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的。这些为祖国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虽然死了,但是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们短暂的一生是充实高尚的!
师:历史人物离我们太远,能从身边的例子来解释生命的意义吗?
生16: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从小患病,但她在“生不如死”的境况下勇敢地活了下来,还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她是个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人。
生17: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没有被现实击倒,也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并自学成材,取得了常人都无法得到的成绩。她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让我难忘。
生18:张穆然虽身患绝症,但它像向日葵一样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体验着痛苦,写成了小说《闯关》。她的这种乐观、坚强深深打动了我,也打动了老师。因为,我看到老师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哭了。
(生笑)
师:的确,张穆然的事迹也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她与你们年纪相仿,正值花一样的年龄。可惜的是她不能像你们一样健健康康的生活。可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屏幕上的灿烂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因为这代表一种坚强,一种乐观,一种对生命的闯关!
生19:我觉得我家的邻居郭海华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已是癌症晚期,但他每天笑呵呵的,坚持锻炼,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他这种不惧怕死亡,勇于向生命挑战的精神令人敬畏。
(郭海华老师原是本校的教导主任,2004年被查出患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医生断言只有两个月的生命。通过他自己积极的治疗,再加上他乐观的秉性,现在他的生活依然很精彩。生19在自己的随笔中记录了这件事。)
师(问生19):能读一读你随笔本中对这件事情的精彩片段吗?
生19:……现在,郭海华老师已活了足足有1年多的时间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只有两个月的生命癌症患者出现奇迹,是什么,是什么?是坚定的决心,是顽强的毅力,是乐观的心态,是强烈的生命在向他呼喊。这就是一个癌症患者的生命!
(学生鼓掌)
师: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来改变的。
生:要像杏林子一样好好地使用生命。因为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生:不能让时间从手中白白流失。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管以后的境遇如何,都应该像郭海华老师、张穆然一样乐观地对待生活,微笑地对待每一天。勇敢的活下去就是擎天撼地的强者。
师:“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今天老师将它送给同学们,愿每个同学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三、教学反思
比较两堂课,一则沉闷,二则活跃;一则收效甚微,二则事半功倍。我想究其原因就是在课堂上有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真正意义上去感悟生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堂课中我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紧紧围绕“生命是_____”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讨论热烈激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思维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入境”、“悟神”,较好的实现了对“生命”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小结:
1、吟颂诗词,思考生命:
在课堂中为了突出“生命”这一主题,涉及到了很多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词。有些是学生已学的或是课外收集的,有些是教师提供的。这些诗句里无不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源于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绮丽的想象力;源于诗人从自身出发的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独特认识。课堂中学生与诗人携手,神游历史。他们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与诗人共呼吸,自己的灵魂自然会不自主的随之飞扬。同时,这些诗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料,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一次机会。因为“读书用时方恨少”,想与文人墨客共鸣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我在课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积累一些类似的“咏菊”诗、“咏柳”诗、“咏竹”诗等等,学生也兴趣盎然。
2、审视自然,感悟生命:
在这课堂中学生冲破文本这一狭小的空间,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大自然。是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这种奇迹无时无刻不在演绎,它存在自然界中的角角落落。因此教会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就显得很重要,那就是:教会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思考大自然指的就是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从这堂课学生的反映看来,学生在争论中,新的思想、新的认识不断涌现。比如说,对“杨柳”的理解,学生能抓住“贱”的特点来赞叹它的随遇而安,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撑起一片浓荫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品性。这样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对生命的认识也就更全面,从而达到了更好地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的确,只有关注自然、感悟自然,激发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呆板的说教难以收到奇效。
3、关注生活,诠释生命:
“世界万物皆灵性”,但这“灵性”毕竟是我们人为赋予的。因此让学生的眼光投射到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生动的例子来诠释,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才能更深刻。这堂课中,我组织学生谈古论今,从历史中的大人物再到身边的小人物,无话不说。其中的亮点之一,我想就在于“张穆然”的事迹。刚看完《少女张穆然》的电影,且刚写过观后感,学生余温未消,对她的那种乐观、坚强的精神自然感受更深切了。还有郭海华老师的例子,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自然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用事实说话,同龄人的事迹、身边人的事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体悟了他们的生命,就是懂得了怎样诠释生命的意义,就是明白了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8、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9、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