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案一等奖

《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案一等奖

1、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案一等奖

2015-03-15【复习目标】

1、 积累重点字词并背诵《五人墓碑记》第五、六两段

2、 掌握虚词“除”“间”“何”的用法

3、 关注个人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专题内涵解说】

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既是'人与自我',也是'人与社会'的重要命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在“烈士的抉择”中,介绍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其中显示了个人的重要作用。

【相关素材积累】

1、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褒扬文天祥)

2、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案

2015-03-15【复习目标】

1、 积累重点字词并背诵《五人墓碑记》第五、六两段

2、 掌握虚词“除”“间”“何”的用法

3、 关注个人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专题内涵解说】

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既是'人与自我',也是'人与社会'的重要命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在“烈士的抉择”中,介绍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其中显示了个人的重要作用。

【相关素材积累】

1、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褒扬文天祥)

3、《号角,为你长鸣》学案(必修三)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一.关文学常识

1.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水人。

2.《指南录》,是宋文天祥的诗集。“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                  ”,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

序,文体名称,亦称“叙”。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二.难读字注音

枢密使( )纾祸( )觇视(      ) 翌日(     ) 遽(   ) 羁縻( ) 分当引决( )东西二阃(   ) 庶几(        ) 天高地迥(       ) 号呼靡及( ) 渚洲(         )诋大酋(        )自刭(         ) 巡徼(       ) 檄文(       )邂逅(        ) 鲸波(         )毗陵(       ) 愧怍( )

三.通假字

⑴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⑵层见错出

四.古今异义

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⑵以至于永嘉

⑶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⑷为巡船所物色

⑸几彷徨死

五.词类活用

⑴北虽貌敬

⑵分当引决

⑶草行露宿

⑷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

⑸道海安,如皋

⑹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⑺名曰《指南录》

⑻则前诟虏帅失信

⑼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六.一词多义

①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

使

①会使辙交驰

②使北营

③使来者读之

①于是辞相印不受

②抗辞慷慨

①得间奔真州

②间以诗记所遭

③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中间崩倒之声

⑤扁鹊立有间

①如扬州

②劳苦功高如此

③固不如也

④杀人如不能举

七.虚词整理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

④吾其还也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将焉取之

①归而求救国之策

②死而死矣

③而不在使者之目

④而幸生也何所为

①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②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③将以有为也

④然而隐忍以行

⑤挟匕首以备不测

⑥几以捕系死

八.重点语句翻译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③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⑤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九.课外拓展

梅花岭记[清]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②以兵解,文少保③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患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④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⑤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馀烈乎? (选自《鲒埼亭文集选注》,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即史可法,崇祯进士。清兵入关后,坚守扬州,城破被执,从容就义。死后谥“忠烈”。②颜太师:即唐代颜真卿,被叛将李希烈杀害。③文少保:即南宋文天祥,坚持抗元,兵败被杀。④可程:即史可程,史可法弟,清兵入关后降清。⑤易姓:封建时代对改朝换代的说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威慨然任之    任:担负,承担          

B.谱汝诸孙中      谱:列入家谱

C.皆托忠烈之名    托:依托,凭借          

D.被执至南门      执:捉拿,拘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集诸将而语之曰                       忠烈大骂而死  

B.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C.谓颜太师以兵解                       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馀烈乎

D.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史忠烈公“忠烈”的一项是(     )

①吾誓与城为殉    ②忠烈大呼德威    ③我史阁部也      ④忠烈大骂而死

⑤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⑥无不泪下如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典型,精心叙写了史可法.在城陷前后的三件事,环环相扣,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中彰显人物的英雄本色。

B.抗清将领孙兆奎与降臣洪承畴的对话,看似与忠烈关系不大,实则以洪承畴的卖国求荣来反衬史可法的临难不苟、慷慨赴死。

C.在叙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及影响后,作者将其与颜太师、文少保并列,高度赞扬其浩然正气及永垂不朽的精神。

D.文章结尾叙写史可程的妻子不堪受辱、断然自裁之事,意在阐明史可法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人的激励。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列文言语段画线句断句。(3分)

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辞家人,呼 史 德 威 诀 曰 我 无 子 汝为 我 嗣 以 奉 吾 母 我 不 负国 威 无 负 我 我 死 当 葬 我 于 高 皇 帝 侧 其 或 不 能 梅 花 岭 可 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3分)

译文:                                                                                                     

                                                                      。

②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3分)

译文: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一)

编写:夏世伟     审核:丁尚宏   编号:9.4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分析并学习本文对比论述的手法

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如动词:

以旌其所为:旌,旗的一种→(        )    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坟墓→(     )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木匣→(        )  其疾病而死:(           )

缇骑按剑而前:(         )               为之声义:(            )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2)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                )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不能容于远近:(           )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

(4)形容词作动词    亦以明死生之大:(                   )

(5)使动用法    抶而仆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

3.古今异义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                )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            )今义  副词,十分,极 

视五人之死:古义(                  )今义  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       )今义  个人  

颜色不少变:古义(                )今义  色彩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               )今义  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4.文中重点实词

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⑵除

A.登自东除(           )

B.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C.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D.清除,去掉(            )

⑷去

A.阳虎去齐走赵(             )

B.除残去秽(              )

C.去今之墓而葬焉(                )

D.休去倚危栏(              )

⑸慷慨得志之徒(               )

(6)众不能堪(                     )

(7)按诛五人(                )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⑼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

(10)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11)蹈死不顾(              )

(12)不敢有所株治(             )

(13大阉亦逡巡畏义(            )

(14)忠义暴于朝廷(                )

(15)发:

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而又有剪发杜门

E发其志士之悲哉

5.虚词

(1)于:

A.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

B.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2)以: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6.特殊句式:指出是什么句式

(1)(           )

①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忠义暴于朝廷     ④荣于身后     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2)(            )

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②不能容于远近

③公之逮所由使也④激昂大义

(3)(           )

①即今傫然在墓者也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名句默写

1、嗟夫!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素不闻诗书之训,(            ),(          ),(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               )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         ),(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是以蓼洲周公,(           )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不然,(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能力提升:翻译文中语句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                                                                                                                                          

三、文本探讨:

1、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式?试分析

2、请以“学然后知不足”为题,写一个对比式的结构提纲。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二      

一、积累文言虚词“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其疾病而死

3、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4、则噪而相逐

5、扶而仆之       

6、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1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1、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1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1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16、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17、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8、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0、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2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22、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二)总结“而”的用法:

二、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三、作文素材积累:

【荆棘鸟的传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巨创来换取……

【红炉一点雪】

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还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一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有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为“长”;但飘落堆积姿态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亦可以视作“短”。——一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

当片片雪花你挤我攘地,争着投向艳色,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

美,这倒是真的。(《青年文摘》97年4月   李碧华  )

4、必修三语言,存在的家园专题学案

“语言,存在的家园”专题学案

姓名

一、《语言的演变》

【学习目标】

1. 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结构;2.抓住关键句,理解语言演变的基本特点;

3.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探究之情。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语言演变的基本特点;学习难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背景知识】

1.作者补充:吕叔湘,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2.写作背景:课文节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据作者在序中说:“1964年春天,有一天《文字改革》月刊的编者来看我,问能不能给那个刊物写点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结果就是后来在《文字改革》月刊上分期发表的《语文常谈》。…给这些文章取这么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这本书虽只有6万多字,但几乎把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论和知识都涉及到了,给初学语言学理论的人,尤其是我们这样的青年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知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5、《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学案(必修3教学设计)

课 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6、八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

《古诗三首》学案

一、《望岳》

1、默写全诗。

2、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

3、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 诗人 ,他与 、

、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本人被后人称为 。

4、这首诗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5、“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 的精神和 的气概。

二、《钱塘湖春行》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请写出诗的颈联并赏析。

答:

4、“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5、本事写了 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6、本诗的第二联从 角度,第三联从 的角度来写钱塘湖初春的景色。

7、请写出歌咏西湖的诗词名句。

三、《登飞来峰》

1、默写全诗。

2、本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的 家 家。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 。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

5、这首诗解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7、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 阐述人要在困境

以事实为依据阐述道理 中成才的道理

生于忧患, 从正反两方面论 人(正面) 个人 论证严密

死于安乐 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国(反面) 国家 层层推理

归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复习过程:

1. 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 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组织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自主掌握重点落实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3. 自主完成巩固提升一——五题。

4.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六、七题。

巩固提升: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是孔子之后的 宗师,被推尊为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 和 的书。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1.舜发于畎亩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百里xī 6.空乏 7.曾益其所不能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 4.人恒过 5.而后作

6.征于色 7.管夷吾举于士 8.百里奚举于市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行拂乱其所为。

六、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 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 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 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2.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内因是 ,译文为 外因是 ,译文为

3. 本文指出担当大任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翻译为 行为上要 ,翻译为 经受磨难的目的句是 ,翻译为

4. 文章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句子是

译文是

5. 成语“居安思危”和课文的论点“ ,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论点的翻译为

6. 文章运用了 、 和 三种认证方法。

7. 课文1、2自然段阐述了什么道理?第3自然段是如何论述的?(段意)

8. 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文中找出例句,具体分析)

七、拓展提升:

1. 全文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两例逆境成材的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文中出现的除外)

9、《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教后记

10、《啊,船长,我的船长》自学指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改诗

夏邑县群星中学高伟

家有五柳以为号,

不慕荣利静少言。

不求甚解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忘食。

嗜酒家贫不常得,

亲旧置酒每招之。

造饮辄醉不吝留,

常著文章以自娱。

衔觞赋诗示己志,

不戚贫贱汲富贵。

11、《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教学设计(必修3)

课 题

关雎

教学目标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背诵;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难点: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1 导入:欣赏《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谈一谈这首诗的结构、内容、主题。由这首透射着激情火花的爱情诗的粗线条赏析引入《关雎》的学习。

2 简介文化常识

《诗经》的地位、内容、体系。

3 古诗四步学习法:诵读——译读——赏读——背读

4诵读

(1)欣赏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教师组织]

5译读

(1)对注释合作翻译,再提出重点字词共同解决,最后尝试用散文化的语句解说全诗

(2)欣赏和韵的译文

(3)诗歌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昼思夜想,梦中也不能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结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4)《关雎》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又有荇菜即得之而“采之”,兴起淑女即得而“友之“。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也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诗歌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的展示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6赏读[在比较中赏析]

再次欣赏《我愿意是急流》,思考:

两首诗歌的结构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选取的题材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何异同?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角度有何异同?

7背读

背诵本诗

背诵与这首诗意境或表现手法相似的诗歌,加深体会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