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

1、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等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写作的背景。

2.诵读课文,正确划分重点语句的停顿。

3. 初步读懂课文,掌握文章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事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贫苦无依,带着他改嫁。十多岁后知道自己的身世,挥泪辞母,到外地求学。据史书记载,他每天只能吃到两顿稀饭,昼夜苦读,五年当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里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第,庆历三年(1043)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终因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1045)被贬。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2、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剥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被贬到岳州任知州。范仲淹很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第二年六月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借此机会,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因为当时,他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岳阳楼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 )守 霪( )雨 霏霏( )

岸芷( )汀( )兰 怒号( )

薄暮冥冥( )( ) 把( )酒临风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樯( )倾楫( )摧 属( )予作文

2.填空:

《岳阳楼记》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合作探究

1、正确、流畅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何时而也乐耶?

(7)若夫淫雨霏霏。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吾谁与归?

(10)其喜洋洋者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 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

第2段, 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

第3段, 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

第4段, 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

第5段, 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另外,赋体的特点,四字句,对偶句,押韵,朗读时要把音律美体现出来。

巩固练习

1、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4、第3段作者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朗读时要读出 感情和 的语气;第4段作者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朗读时要读出 感情,语调要 。这两段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5、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答 , 。

6、请写出两个出自的成语: 、 。

2、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写作的背景。

2.诵读课文,正确划分重点语句的停顿。

3. 初步读懂课文,掌握文章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事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贫苦无依,带着他改嫁。十多岁后知道自己的身世,挥泪辞母,到外地求学。据史书记载,他每天只能吃到两顿稀饭,昼夜苦读,五年当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里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第,庆历三年(1043)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终因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1045)被贬。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2、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剥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被贬到岳州任知州。范仲淹很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第二年六月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借此机会,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因为当时,他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岳阳楼是著名的古迹,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 )守 霪( )雨 霏霏( )

岸芷( )汀( )兰 怒号( )

薄暮冥冥( )( ) 把( )酒临风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樯( )倾楫( )摧 属( )予作文

2.填空:

《岳阳楼记》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合作探究

1、正确、流畅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何时而也乐耶?

(7)若夫淫雨霏霏。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吾谁与归?

(10)其喜洋洋者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 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

第2段, 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

第3段, 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

第4段, 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

第5段, 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另外,赋体的特点,四字句,对偶句,押韵,朗读时要把音律美体现出来。

巩固练习

1、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4、第3段作者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朗读时要读出 感情和 的语气;第4段作者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朗读时要读出 感情,语调要 。这两段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5、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答 , 。

6、请写出两个出自的成语: 、 。

3、《泥人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泥人张》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概述“奇”事;

2.研读手法,多角度欣赏“奇”人;(重难点)

3.开阔视野,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学法导航】

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

一、关于冯骥才

冯骥才, 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圈划生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1. 给生字词注音

估衣( )气最冲( ) 模子( )阔绰( )抠( )怵( )

一瞅( )谁有钱谁横( )横冲直撞( ) 撂( )戳( )

我的补充:

2.理解词义

架式 怵 找乐子 贱卖

3.尽量用上上面四个词语,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提示:概括主要内容,应尽量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

贩盐商天庆馆羞辱泥人张, 。

【合作探究】

1.小小说很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重视细节描绘,也常进行侧面表现,往往会用一些手法比如对比手法,在情节发展上讲究伏笔、照应、悬念,而且会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请你自行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的写法。

2.形象概括

这是一个 的“泥人张”。

【拓展提升】

运用本课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作手法,写一写咱们班的某位老师或同学,让大家猜猜是谁吧!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人物的个性,一二百字即可。

4、《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的中心思想。

6.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5、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29、古诗两首

导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导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明确古诗大意。

导学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检查预学案

一、我会搜集:

1.搜集唐代诗人林杰以及唐代文学家李商隐的简介。

2.搜集相关文章《唐诗鉴赏辞典》,理解詩的大意。

二、我会读:

1.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乞讨 灵巧 云霄 渡船 屏风 蜡烛 报晓 小偷

2.引导学生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大致了解乞巧节。

3.我会把古诗读通顺。

导学案

一、课外挖掘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四、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五、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1.通过读题目,我知道了这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

(1)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时年仅十七。

(2)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2.我会按注释读古诗理解诗意

(1)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3)长河:银河,天河。

3.同桌相互说一说诗意。

4、比赛背诵《乞巧》。

5、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6、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7、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二、主题丛书学习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1.你知道月亮是怎样的吗?月亮上有人居住吗?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月亮的传说或科学知识。

2.你能想象出来故事中嫦娥的心情吗?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短文,假设自己是嫦娥,进行描述。

板书设计 文 章来

6、《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 )碧 湍急( ) 轩邈( ) 泠泠( )鸢( )

经纶( ) 窥谷( )

2、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___ ,字__ , ___ 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 。

3 解释下列加框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 (3)水皆缥碧( )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4)负势竞上( )

(5)互相轩邈( )

(6)泠泠作响( )(7)蝉则千转不穷( )

(8)鸢飞戾天者( )(9)经纶世务者( )(10)横柯上蔽( )

4、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预习思考: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富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之美,概括为“ ,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 水 ”和“水 ”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山的 之美。

二、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的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

(1)读一读

1、听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再次熟悉。

2、自读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2)译一译

1、 自译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2、 互译 提出自己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

(3)思一思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本文主要在写什么?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

3、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4、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5、“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一品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隽永,请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例: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因为它采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流速和气势。

三、拓展延伸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_和_____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堂清反馈

一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案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 ) 水皆缥碧( )

经纶世务者( ) 互相轩邈( )( )

2、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5、默写测试: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之美的句子是:

2)、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3)、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

4)、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6、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 泠泠作响(línɡ)

C.嘤嘤成韵(yīnɡ)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7、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8、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4)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1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5、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16、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17、给予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7、岳阳楼记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题 岳阳楼记 拓展空间

学习目标 1.积累古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5. 理解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重点 积累古实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 了解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课时分配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学生自行读文,把不熟悉的字作标记。然后,看课下注释,查字典,互相询问,过好字音关。

2、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知识,及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1. 复习提问

1、 读准下列字音(注意大字)

滕子京 谪守 属予作文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淫雨 日星隐曜 樯倾楫摧

薄暮暝暝 岸芷汀兰 静影沉璧 何时而乐耶

2、 提问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教师准备如下

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从27岁步入仕途至64岁溘然长逝,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心系朝廷,忧国忧民,无时或已。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震古铄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 自从成为朝廷命官,范仲淹便心忧天下,以身许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虽三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即使受尽屈辱,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地方长官称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知邓州时,他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范仲淹却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只要有一点欢乐,他都愿与天下人共之。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是心在朝廷,情系百姓。明道年间,江淮、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济,仁宗不理,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这才命他安抚江淮。任参知政事时,将那些庸才宵小从官员登记簿上一笔勾销,硬是把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悉数罢黜。他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泽被一方。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范仲淹多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知开封府时搏击豪强,整顿吏治,京城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歌谣;饶州产茶,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鸟衔茶,负担沉重,仲淹任饶州知州后即奏免了这项弊政;庆历六年(1046年)仲淹知邓州(今属河南)时当地亢旱不雨,58岁的他亲率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登,家饶人足。。他乐善好施,回苏州省亲,把3000匹绢悉数散与亲朋故旧,并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亲族中的穷人。而他贵为大臣,非宴客不食肉,妻子则荆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仲淹以为过于奢侈,不准带回家。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是他的一贯品格。

导入

现在的执政者,宣扬的是为人民服务,在古代,就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的,就是北宋一位政治家----他就是范仲淹,让我们学习他的《岳阳楼记》

2. 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解题—记,是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是一篇山水游记。

岳阳楼,在洞庭湖畔,交通要地。人们多在此处聚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提到了这座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写洞庭湖的浩荡的。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这是一篇应朋友之邀而作的文章,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指名读第一段,学生先自译课文,借助工具书。注意下列词语: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

归纳本段内容:作记缘由。

学习第二段,学生借助工具书先自译课文,然后交流明确。注意:

1 重点背诵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 词语解释

胜状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大观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归纳层次意思,分两层

一层(“予观夫巴陵胜状……气象万千”)写洞庭湖美景。

二层(“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练习

1、概括一二两段的意思

2、解释词语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

胜状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大观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3. 反馈训练

利用教科书,把一二两段的译文写到练习本上。教师答疑解惑。

4. 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并了解了洞庭湖美景。为下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5 .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缘由 洞庭美景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6 .课下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8、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9、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 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 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 解释词语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

胜状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大观 迁客骚人 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3) 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 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此乐何极 崇辱偕忘 把酒临风

(6) 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长烟一空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此乐何极 崇辱偕忘 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7板书设计

恶劣景象----迁客骚人之悲

描写 抒情 对比 骈散 对偶 借代

湖光山色----迁客骚人之喜

8作业

背诵课文 课堂记事

教学反思

10、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说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5(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贫穷? ?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精神安贫乐道

11、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实录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2《五柳先生传》教案02(实录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品析?-?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实录】
一、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生: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生:(背诵)?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这位同学背得非常准确,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师:范读课文,强调重音、句读、语气。
生:(朗读两遍)
师: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疏通文章大意(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
生:(惊讶)
师:(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你就是“五柳先生”了)
生:我没姓。师:那先生叫什么呀?
生:我也没有名。
师: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生: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生:(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生: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生: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生: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生: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生: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学生笑)
生:先生常自己喝吗?生: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生: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生: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生:老师我能采访一下您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勇敢挑战鼓掌。(学生鼓掌)生:先生您有崇拜的偶像或知心朋友吗?
师:(思考)有啊!战国时的黔娄就是我的知己。
生:为什么?
师:因为我“不慕荣利”,他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俩算是志同道合吧!
生:可黔娄是战国时的人,您在现在就没有知心朋友吗?师:(沉吟片刻)恐怕没有,至今还未曾找到,可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学生鼓掌)
生:……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 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 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赞?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生: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生: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生: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生: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

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生: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生笑)
生: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生鼓掌)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生笑,鼓掌)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生笑)生: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生鼓掌)五、畅想篇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学生热情高涨: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
生: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
生: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生: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鼓掌)
生: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生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生鼓掌)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下课:勇士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