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30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一等奖
1.认读9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教育学生学习渔翁,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4.喜爱童话故事,能借助课文表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会认字、多音字、会写字,能读准字音,正确书写8个字。
2.能借助课文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懂得平时在生活中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同学们,在阿拉伯有本很有名的书叫《一千零一夜》,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老师这里就有其中一个故事的动画片,想见识一下吗?(课件出示动画。)
2.谁来说说刚才你们看的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
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同时将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再反复读读,直到读准字音。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谁能说说刚才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生字或生词。(学生边说边带全班读两遍,老师相机板书字、词。)
3.分小组学习生字,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个自然段给你的印象最深?(根据学生的回答安排自然段学习顺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为什么这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因为魔鬼很可怕。)
②你能读读这一段中写有关魔鬼的句子吗?
③学生评价,指导朗读。
④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通过学生表演理解“撬”)你能模仿这个句子用“……像……像……像……”说个句子吗?
(2)学习第3、4、5、6、7、8自然段
①你知道课文中写渔翁和魔鬼对话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吗?
②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可以通过学生表演、换词、举例、找近义词等方法来理解:恶狠狠、疑惑、许愿、发誓、庞大。)
④同桌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3—8自然段,互相评价互相帮助。(朗读时要注意把相应的语气读出来。)
⑤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并指导朗读。
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融入角色,互动体验角色。
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现的欲望,应当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能说说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吗?
(3)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朗读。
3.小结,体会渔翁的机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并记一记。
疑惑 许愿 发誓 庞大 恶狠狠 披头散发
撬去 说谎 魔鬼 金银财宝 摇身一变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渔翁和魔鬼》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将8个生字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分类。
左右结构:瓶、披、狠、谎
上下结构:冒
半包围结构:凶、庞
独体字:叉
2.从构字特点看:
形声字有:瓶,左声右形;披,左形右声;狠,左形右声;谎,左形右声。
学习儿歌帮助学生辨析形声字:形声字好识记,一半表声一半表义,声旁帮助记字音,形旁帮助辨字义。
3.挖掘一切积极因素,运用汉字特点和汉字规律进行识字。
(1)口诀记字形:冒,目字要站稳,(mào)字压下来。
根据部件分析字形:瓶,左边是“并”,右边是“瓦”。
(3)对比记字形:“披”和“被”只是偏旁不同,可以放在一起来记。
三、指导写字。
要注意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学生介绍自己的写字方法。(先对字进行观察,再想一想该怎样写。)
(1)偏旁特点要抓住:
“扌”旁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披”。
(2)笔顺规则:
“凶”字的笔顺是先写里面的部分,再写外面的部分:
(3)突出易错部件:
“冒”字的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不要错写成“曰”。
(4)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谎”字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瓶”字的倒数第二笔是“乙”。
2.教师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用自己写的字来影响学生。
四、学生练习写字。
2、30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
1.认读9个会认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教育学生学习渔翁,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4.喜爱童话故事,能借助课文表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会认字、多音字、会写字,能读准字音,正确书写8个字。
2.能借助课文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懂得平时在生活中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同学们,在阿拉伯有本很有名的书叫《一千零一夜》,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老师这里就有其中一个故事的动画片,想见识一下吗?(课件出示动画。)
2.谁来说说刚才你们看的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
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同时将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再反复读读,直到读准字音。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谁能说说刚才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生字或生词。(学生边说边带全班读两遍,老师相机板书字、词。)
3.分小组学习生字,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个自然段给你的印象最深?(根据学生的回答安排自然段学习顺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为什么这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因为魔鬼很可怕。)
②你能读读这一段中写有关魔鬼的句子吗?
③学生评价,指导朗读。
④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通过学生表演理解“撬”)你能模仿这个句子用“……像……像……像……”说个句子吗?
(2)学习第3、4、5、6、7、8自然段
①你知道课文中写渔翁和魔鬼对话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吗?
②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可以通过学生表演、换词、举例、找近义词等方法来理解:恶狠狠、疑惑、许愿、发誓、庞大。)
④同桌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3—8自然段,互相评价互相帮助。(朗读时要注意把相应的语气读出来。)
⑤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并指导朗读。
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融入角色,互动体验角色。
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现的欲望,应当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能说说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吗?
(3)学生自选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表演朗读。
3.小结,体会渔翁的机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并记一记。
疑惑 许愿 发誓 庞大 恶狠狠 披头散发
撬去 说谎 魔鬼 金银财宝 摇身一变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渔翁和魔鬼》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将8个生字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分类。
左右结构:瓶、披、狠、谎
上下结构:冒
半包围结构:凶、庞
独体字:叉
2.从构字特点看:
形声字有:瓶,左声右形;披,左形右声;狠,左形右声;谎,左形右声。
学习儿歌帮助学生辨析形声字:形声字好识记,一半表声一半表义,声旁帮助记字音,形旁帮助辨字义。
3.挖掘一切积极因素,运用汉字特点和汉字规律进行识字。
(1)口诀记字形:冒,目字要站稳,(mào)字压下来。
根据部件分析字形:瓶,左边是“并”,右边是“瓦”。
(3)对比记字形:“披”和“被”只是偏旁不同,可以放在一起来记。
三、指导写字。
要注意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1.学生介绍自己的写字方法。(先对字进行观察,再想一想该怎样写。)
(1)偏旁特点要抓住:
“扌”旁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披”。
(2)笔顺规则:
“凶”字的笔顺是先写里面的部分,再写外面的部分:
(3)突出易错部件:
“冒”字的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不要错写成“曰”。
(4)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谎”字右边不要多写一点。
“瓶”字的倒数第二笔是“乙”。
2.教师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用自己写的字来影响学生。
四、学生练习写字。
3、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
1、 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朗读课文。
3、 能讲述故事,从而认识到鱼翁是个有勇气、有智慧的人。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在朗读中体会鱼翁是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鱼翁和魔鬼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出示鱼翁和魔鬼的图片,学生对比,认识到魔鬼的凶狠、可怕,鱼翁在魔鬼面前显得十分弱小。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鱼翁和魔鬼。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 初读识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 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认字情况。
3、 班级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 同桌互相认读词语。
5、 反馈:同桌一起读词语,看谁是学习的好伙伴。
6、 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7、 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
1、 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选字组词或说话。
3、 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自由说。
4、 教师指导范写。
5、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6、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听写词语。
二、 流利的朗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三、 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 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想象当鱼翁捞到这个黄铜瓶子时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魔鬼的语句,读一读。
(4) 看到这个魔鬼,你有什么感觉呢?这时鱼翁会想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到九自然段
(1) 同桌朗读这一部分。
(2) 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3) 学生自由回答。
(4) 魔鬼是怎样对待渔夫的呢?它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5) 指导朗读第三到五自然段,思考:魔鬼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鱼翁呢?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 鱼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呢?
(7) 分角色朗读六、七、八、九这四个自然段。
3、分角色熟读对话。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5、班级汇报表演,集体点评。
四、拓展延伸
1、鱼翁靠什么战胜魔鬼呢?
2、你喜欢这位鱼翁吗?
3、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吗?
4、齐读课文。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课外阅读其他童话故事。
4、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
难点:体会渔夫的智慧和魔鬼的凶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懂得了做人不能忘恩负义的道理。是啊,无论什么人,都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恩将仇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恩将仇报的人。他就是被渔翁救起的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学完这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理解的词语试着查字典理解。
3.指导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抽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巩固字音。
(2)指导重点字音。
罪:
(3)词语释义。
维持:保持。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读文。
3.指一名男同学和女生角色朗读全文。
四、再读感悟,体会人物行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渔翁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前有个老渔翁,靠打鱼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渔翁想:这个瓶子在市场上可以卖不少的金币呢!”
(这个句子写出渔翁时刻想方设法为家里增加收入)
(3)“渔翁吓得全身发抖。”
(对突然出现的魔鬼感到害怕)
(4)“我犯了什么罪,你要杀我?”“你恩将仇报,太不讲道理!”
(这两句写出渔翁由害怕变为勇敢,敢于批评质问魔鬼)
(5)“渔翁想:它是魔鬼,我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付它。”“你骗人!这个小小的瓶子,怎能装得下你庞大的身体呢?”
(这句写出渔翁能急中生智,用计来诱骗魔鬼上当)
(6)“渔翁等到青烟全都进入瓶中,赶快拿起那个盖印的?块,把瓶口牢牢塞住,然后大声说;“好了!魔鬼,你回到海里去吧!”
(这句写出渔翁极为细致,冷静而又富有心计)
2.小结:渔翁由于家里贫寒,靠打鱼为生,在打鱼的过程中捞起一个铜瓶,本想将铜瓶换成金币贴补家用,哪料瓶中冒出一个魔鬼,渔翁由高兴变为恐慌,又由恐慌变为镇静,设计诱使魔鬼钻入瓶中,收服了魔鬼。
3.从文中找出魔鬼的话读一读,体会魔鬼的本性。
(1)投影出示:
“好啊!你把我打捞上来,我马上就要把你杀死”
“我本来是个无恶不作的魔鬼,后来被天神苏里曼捉住,装进这个瓶子,用锡封住这个瓶口,盖上印,然后投进海里。”
5、《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9 个会认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 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 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 教育学生学习渔翁, 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4. 喜爱童话故事, 能借助课文表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重点:
1. 学习会认字、多音字、会写字, 能读准字音, 正确书写8 个字。
2. 能借助课文演渔翁和魔鬼的故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 能说出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 并感悟渔翁的聪明、勇敢、机智, 懂得平时在生活中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1. 同学们, 在阿拉伯有本很有名的书叫《一千零→夜》, 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老师这里就有其中一个故事的动画片, 想见识一下吗?( 课件出示动画。)
2. 谁来说说刚才你们看的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
3.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会认字。
1.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同时将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 再反复读读, 直到读准字音。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 谁能说说刚才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生字或生词。( 学生边说边带全班读两遍, 老师相机板书字、词。)
3. 分小组学习生字,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个自然段给你的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的回答安排自然段学习顺序。)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为什么这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 因为魔鬼很可怕。)
②你能读读这一段中写有关魔鬼的句子吗?
③学生评价, 指导朗读。
④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 好在哪?( 通过学生表演理解“撬”。)
你能模仿这个句子用“……像……像……像……”说个句子吗?
(2) 学习第3 、4 、5 、6 、7 、8 自然段
①你知道课文中写渔翁和魔鬼对话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吗?
②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 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③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释疑。
( 可以通过学生表演、换词、举例、找近义词等方法来理解: 恶狠狠、疑惑、许愿、发誓、庞大。)
④同桌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3-8 自然段, 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朗读时要注意把相应的语气读出来。)
⑤指名分角色朗读, 学生评价并指导朗读。
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 融入角色, 互动体验角色。
(1)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 你能说说渔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吗?
(3) 学生自选角色, 自由组合, 进行表演朗读。
3. 小结, 体会渔翁的机智。
6、二年级下《渔翁和魔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
3、能讲述故事,从而认识到鱼翁是个有勇气、有智慧的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在朗读中体会鱼翁是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鱼翁和魔鬼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鱼翁和魔鬼的图片,学生对比,认识到魔鬼的凶狠、可怕,鱼翁在魔鬼面前显得十分弱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鱼翁和魔鬼。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认字情况。
3、班级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认读词语。
5、反馈:同桌一起读词语,看谁是学习的好伙伴。
6、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选字组词或说话。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自由说。
4、教师指导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6、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二、流利的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想象当鱼翁捞到这个黄铜瓶子时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魔鬼的语句,读一读。
(4)看到这个魔鬼,你有什么感觉呢?这时鱼翁会想些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到九自然段
(1)同桌朗读这一部分。
(2)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4)魔鬼是怎样对待渔夫的呢?它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5)指导朗读第三到五自然段,思考:魔鬼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鱼翁呢?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鱼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呢?
(7)分角色朗读六、七、八、九这四个自然段。
3、分角色熟读对话。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5、班级汇报表演,集体点评。
四、拓展延伸
1、鱼翁靠什么战胜魔鬼呢?
2、你喜欢这位鱼翁吗?
3、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吗?
4、齐读课文。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课外阅读其他童话故事。
7、三年级下册《8渔翁和魔鬼》教案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渔夫的智慧和魔鬼的凶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九色鹿》这篇课文,懂得了做人不能忘恩负义的道理。是啊,无论什么人,都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恩将仇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恩将仇报的人。他就是被渔翁救起的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学完这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理解的词语试着查字典理解。
3.指导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抽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巩固字音。
(2)指导重点字音。
罪:
(3)词语释义。
维持:保持。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读文。
3.指一名男同学和女生角色朗读全文。
四、再读感悟,体会人物行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渔翁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前有个老渔翁,靠打鱼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渔翁想:这个瓶子在市场上可以卖不少的金币呢!”
(这个句子写出渔翁时刻想方设法为家里增加收入)
(3)“渔翁吓得全身发抖。”
(对突然出现的魔鬼感到害怕)
(4)“我犯了什么罪,你要杀我?”“你恩将仇报,太不讲道理!”
(这两句写出渔翁由害怕变为勇敢,敢于批评质问魔鬼)
(5)“渔翁想:它是魔鬼,我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付它。”“你骗人!这个小小的瓶子,怎能装得下你庞大的身体呢?”
(这句写出渔翁能急中生智,用计来诱骗魔鬼上当)
(6)“渔翁等到青烟全都进入瓶中,赶快拿起那个盖印的?块,把瓶口牢牢塞住,然后大声说;“好了!魔鬼,你回到海里去吧!”
(这句写出渔翁极为细致,冷静而又富有心计)
2.小结:渔翁由于家里贫寒,靠打鱼为生,在打鱼的过程中捞起一个铜瓶,本想将铜瓶换成金币贴补家用,哪料瓶中冒出一个魔鬼,渔翁由高兴变为恐慌,又由恐慌变为镇静,设计诱使魔鬼钻入瓶中,收服了魔鬼。
3.从文中找出魔鬼的话读一读,体会魔鬼的本性。
(1)投影出示:
“好啊!你把我打捞上来,我马上就要把你杀死”
“我本来是个无恶不作的魔鬼,后来被天神苏里曼捉住,装进这个瓶子,用锡封住这个瓶口,盖上印,然后投进海里。”
8、《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多媒体在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运用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动画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⑴ 学生自由读第6段,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⑵ 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
(动画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⑶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
出示文字片: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⑷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结合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_。等等。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9、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_爷爷和小树最新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_爷爷和小树最新教学设计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10 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一种笔画 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棵、穿、伞的猜字图。
2、学唱歌曲《小松树》
预设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
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
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
4、师出示爷爷、爸爸,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偏旁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1、师课件显红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2、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
3、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4、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猜字游戏:
(1)一个学生指字,另一个背对着黑板猜。其他同学当裁判。
如:一个学生指冷,另一个同学如果猜的是冷,其他同学就说:冷冷猜对了,请你快快回到座位上。如果猜的是暖。同学们就说:暖暖猜错了,请你想一想……
(2)看图猜字。师出示穿、棵、伞三个字的图,学生集体猜字。随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穿什么或今天穿了什么;自己知道哪些伞。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一)学习第一段
1、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2、学生自己练习读。
3、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4、指名读。
5、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6、再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
2、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4、板书:穿衣,不冷。
5、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6、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7、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8、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9、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
10、演一演第二段。
(三)第三段。
1、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2、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
3、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板书:撑伞,不热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
6、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7、演一演第三段课本剧。
四、连读全文、背诵。
(1)看着填空练习背诵。
我家()小树。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
(2)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3)试着独立背诵。
(4)同桌互背,相互纠正。
(5)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五、学唱童谣。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_爷爷和小树最新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
下雪了,
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小树不冷了,
大热天,
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
爷爷不热了,
爷爷,真好!
小树,真好!
六、拓展说话:春天和秋天,爷爷和小树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七、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学生打开书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3.在书上田字格中把每个生字写一遍。
4.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不、四)
(1)教师指导书写不字。
①电脑出示带田格中的不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第二笔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起笔;撇变绿色。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上边出一点小头,竖变橘黄色。点击鼠标,闪2下。最后一笔点要与左边的撇对称。撇和点变绿色,点击鼠标,闪2下。
③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⑤展示学生书写的不字,进行评改。
(2)教师指导书写四字。
①电脑出示带田格的四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四的第一笔在竖中线的左边,行笔向下略向右倾斜。电脑竖变成红色。
第四笔是竖弯,教师问:这是什么笔画,教学新笔画。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电脑:竖弯变成绿色,闪2下。?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独立书写
⑤同桌同学互评并修改。
⑥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
5.同样指导写好五字。
6、将书上田格中不、开、四、五4个字各写一遍。
八、巩固练习
1、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个生字写3遍。
2、后练习3,读一读,说一说。
3、唱一唱《小松树》
九、课外延伸: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_爷爷和小树最新教学设计
1、演一演《爷爷和小树》
2、读一读:树1
树是一座吹不倒的凉亭, 农夫们累了,
就会跑到他那里休息, 他从未嫌弃过谁。
树2
树有很多手 他想捉天上的云
他想捉天上的星星 树的头发很多
不怕动物的袭击 却怕暴风雨的来临
板书设计:
穿衣 不冷
爷爷 和 小树
不热 撑伞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_爷爷和小树最新教学设计,28-爷爷和小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10、将军和蜘蛛《将军和蜘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平昌县江口第二小学
王雪梅
一、激情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可怜。我很同情她。
生:我很舍不得她。
师:小女孩的遭遇这么不幸,可作者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出示课件1(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齐读。
师: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是什么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小女孩走入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去感受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朗读学习
(一)教师指导理解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师:请大家快速地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看文中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板书课题:19、卖火柴的小女孩)
☆出示课件2:(想一想)
师: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
生:五次。
师:你怎么知道?能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吗?
生:第一次、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第二次、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第三次、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第四次、她在墙上擦着了一根火柴;第五次、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师:第一次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眼前出现了什么幻想?说明现实生活怎样?他渴望得到什么?
(板书:幻想、渴望、现实)
☆出示课件3:第一次擦火柴的朗读
生:观看。
师:用“﹋”标出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
生:大火炉。(板书:火炉)
师:小女孩这一次的幻想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1、高兴,2、温暖,3、幸福,4、欢乐(板书:温暖)
师:读这段文字应该读出小女孩内心的惊喜。
☆出示课件4: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呢?
生:1、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2、因为她太冷了(板书:寒冷)
师:画出这段话中感受深的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找并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来明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生:1、火柴是用来维持生计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实在是太冷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终于抽出一根擦燃了。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是经过了一翻思想斗争的,迫不得以才抽出第一根火柴。
师: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了温暖,而现实是怎么样呢?用“——”标出文中原句
生:“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幻景消失后,要读出小女孩的遗憾和你对她的同情。
师;是啊!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温暖,但是回到现实中,包围她的只是这寒冷、漆黑的夜晚。
指导朗读: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句子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出示课件5:
a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同情)
b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犹豫)
c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惊喜)
d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满足)
e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失望)
师:我们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用了什么方法?
生:听、看、读
师: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指导你们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
生:1、默读,了解内容。
2、轻读,体会含义。
3、朗读,表达感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小女孩2——5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想想小女孩2——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说明现实生活怎样?渴望得到什么?并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这些内容,把手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6:
学习方法
师: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下面的录象能帮助你们解答一此问题。请同学们用心听认真看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填好手中的表格。
☆出示课件7、8、9:小女孩子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擦燃火柴的朗读。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位同学说说说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她感受到什么样的幸福?
生:1、……;2、……
师:
☆出示课件10: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生:读
师:这段话中有一句“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板书:烤鹅)
同学们想一想“妙“在哪里?
生:小女孩实在太饿,马上就可以吃。(板书:饥饿)
师:火柴灭了以后呢?
生: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你们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什么?
生谈:①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别是那么大,当穷人还在忍饥挨饿时,富人却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②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冷酷的现实,隔绝了她和美好的幻想,当小女孩回到现实中来时,只会更加痛苦。
师:虽然现实只会让人更加痛苦,但是小女孩仍然无法抑制住内心对幸福快乐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师:在小女孩第三次擦火柴中,她的幻想是什么?哪位同学说说?
生:说。(板书:圣诞树
欢乐)
☆出示课件11并齐读: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枝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师:在小女孩的第四次幻想中,小女孩为什么会在火焰中看见奶奶?
生:1、因为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板书:
奶奶、爱抚、孤苦)
2、因为第四次擦火柴是在小女孩最虚弱的时候,她必然想起唯一能带给她温和,慈爱的奶奶.
师:想象一下,当她看到奶奶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喜悦。
生:非常激动。
生:会很兴奋。
师:那我们就尝试着用喜悦、激动和兴奋的语气齐读下面这段话:
☆出示课件12:(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那么读下面这段话该用什么样的的语气?
☆出示课件13: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生:1、急切地;2、祈求地,3、迫不及待地
师:(读出撕心裂肺地叫和小女孩的极端恐惧、极端激动的心情。)
师:哪一位同学能读出这样的语气。
生:指名读。齐读。
师:范读。
师:小女孩急切地想留住奶奶,她不再是一根一根的擦,而是擦着了——(生接下句)
生:一大把火柴。
师:当这一大把火柴擦燃了,小女孩又幻想到了什么?边听录音边看投影
(三)分析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并总结五次擦燃火柴
☆出示课件14: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朗读。
师:小女孩子第五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是什么?
生:说。
☆师出示课件15。
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板书:飞走)
师:句中的光明和快乐指什么?
生:1、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的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师:好,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女孩子五次擦燃火柴,现在说共同来交流一下表格的内容。
☆出示课件16:表格
生:动笔填写
生说师一一出示答案。
师:同学们,小女孩真的同她的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最后后两年自然段,说说你认为小女孩的命运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读
师:小女孩真的同她的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吗
生:没有。……
师:在那黑暗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地方?
生:没有。
师:小女孩的命运到底如何?
生:第二天她却死在了墙角。
(四)师生共同探讨结尾和中心
☆出示课件17:悲惨的命运
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齐读一遍,要边读边用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
☆出示课件18: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冻死了。
师: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死去时神态?
生: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
生: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这种对比效果,更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师:说得真好。
师:小女孩的遭遇这么不幸,作者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你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课件19: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同学们怎么理解?
生:A:小女孩活着就只有痛苦,只有死了,才能真正地解脱。
B:小女孩只有离开了世界,才能不痛苦
C、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
(板书:幸福)
师:作者这样结尾的好处在哪里?
生: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不满。
师:师:说得太好了!这样的结尾真是独具匠心。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以喜写悲悲更悲”的写法更能激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师:这篇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时候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做一道填空题
☆出示课件20:
这篇童话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生:做
生:说
三.拓展延伸
师: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同学们,想一想,安徒生笔下的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
生: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
师:激情总结:小女孩悲惨的离开了人世,她是生活在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死在喜气洋洋的新年之夜,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扼杀了她幼小的生命。而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
生:社会主义社会。
师:你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1、幸福的;2、美好的
师:我们淋浴着党的阳光,生活在幸福之中,该怎么做才不辜负这金色的童年呢?
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吧。
师:说得好!
☆出示课件21
那么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下课后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去写一写,明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附:板书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
渴望
现实
火炉
(温暖)
寒冷
烤鹅
(食物)
饥饿
圣诞树
(欢乐)
痛苦
奶奶
(爱抚)
孤苦
飞走
(幸福)
死去
11、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部编版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教学是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上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关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部编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6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骄傲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故事有2个主人公,一个叫陶罐,跟老师一起写(分析陶的写法),另外一个叫铁罐,(出示课题)
2、读题,
师:谁来读题?(读题)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让我们去读读课文。
要求:
1、努力把生字词读正确,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完以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能用这个句式试着说一说: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陶罐御厨奚落懦弱
轻蔑争辩恼怒羞耻
流逝宫殿掘开
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小老师带读,正音,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提示和睦相处是多音字。
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表现人物的神态?(懦弱、轻蔑、恼怒、羞耻)并适当理解。
3、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再来读读难读的句子。
4、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出示: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指名说。
追问,铁罐哪里去了?
补充小资料袋: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4、整体感知
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的,故事一开头就写出了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这段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骄傲、奚落)
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往下读读看
5、认真默读2~9自然段,
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三、学习课文29自然段
1、抓住人物神态语气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部分对话。
出示第一部分对话:1-6自然段
○第一次练读(直接读对话)
①同桌分别挑选一个角色,自由练习该怎么读。
指名分角色读,评价。
②注意神态的词语就能把句子读好。那铁罐和陶罐在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找出第一次对话时描写神态的词语。
你看看陶罐说的这句话,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他很谦虚?(称呼上)
再看看铁罐对他的称呼呢?(真是太骄傲了,没礼貌)
③再请一组对话。
问1:铁罐,你为什么这么傲慢啊?
问2:陶罐,听了铁罐的傲慢的语气,你没有生气,反而很谦虚,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讲出铁罐的坚硬和陶罐的易碎的特点。)
④你还找到了铁罐说话时的哪些神态和语气?
(更加轻蔑)轻蔑是怎样的,你能来做个动作吗?谁来用更加轻蔑的神气读读铁罐说的这句话?(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
(恼怒)恼怒就是说他(很生气了,越来越骄傲)铁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呢?(因为陶罐在争辩)
⑤陶罐要争辩些什么?出示句子(他不是懦弱)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陶罐还想继续说下去)会说些什么呢?(自己读读,想想指名说)但是铁罐容许他争辩吗?(不)哪里看出来的?(铁罐打断他说的话)所以这里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的快一点,硬一点。
⑥再指名2人来读这两句对话
○第2次推荐读(直接读对话)
(1)再同桌分角色练读,要读出铁罐和陶罐不同的神态和语气,你还可以加上一些眼神和动作。
(2)推荐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来推荐一位同学读铁罐,一位同学读陶罐。到台上来读,表演读,其他同学同样要听仔细,一会来点评。
(3)评价(估计读的好)如果读的不好,老师范读
○第3次展示读(直接读对话)
师:下面1、2大组做铁罐,3、4大组女生做陶罐,分角色来读这部分对话。
2、想象神态朗读
出示余下的对话:7-9自然段。
(1)师:这部分对话又该怎么读呢?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吗?
出示:陶罐()地说(心平气和、温和、平静、好言好语等)
铁罐()地说(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
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2)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3)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问1:铁罐,为什么你越来越生气了?
问2:陶罐,你为什么总是心平气和呢?难道你真的很懦弱吗?最后为什么又不再理会铁罐了呢?
3、全部对话练读
4、整体感悟
师:刚才大家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读懂并体会了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
铁罐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傲慢,一次比一次狂妄,而陶罐却始终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在和它讲道理。
5、师:为什么铁罐一次比一次傲慢?
骄傲的铁罐自以为很坚硬,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比,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板书:坚硬
是的,陶罐的确不坚硬,容易碎,板书:易碎。
但是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他惧怕了吗?
指导书写:谦虚。
四、存疑结束
师:同学们,骄傲的铁罐一直拿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陶罐的短处,那故事最后的结局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更深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预设:
27陶罐和铁罐
(无价之宝)陶罐谦虚,友爱,善良
(无踪无影)铁罐骄傲,自大,傲慢无理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陶罐和铁罐》,知道了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只是陶罐,另一只是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成了无价之宝,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板书: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二、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板书: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陶罐很容易碎(板书:易碎),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齐读后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当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样子的?而铁罐呢?
请快速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内容。出示14、17段,分别齐读。
(引导学生抓住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影子也没见到等词语朗读理解。)
2、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
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知道实践,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三、作业:
其实,像陶罐和铁罐这样的故事我们以前在课内课外都读到过,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骆驼和羊》,老师还重新编了一个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想读吗?咱们自己也能编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
板书预设:谦虚、友爱陶罐←→铁罐骄傲、自大
↓↓
易碎坚硬
↓↓
永久氧化
↓↓
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以上就是关于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部编版的内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今天小编就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