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十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第十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1、第十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说明: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学写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二、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三、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四、板书设计

花园荒芜了 因无人管理 从前美丽的花园

忽然来了几个人 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花园照旧荒芜着

2、第十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学写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二、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三、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四、板书设计

花园荒芜了 因无人管理 从前美丽的花园

忽然来了几个人 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花园照旧荒芜着

3、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庆祝六一联欢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4、《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 学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花园荒芜了 因无人管理 从前美丽的花园

忽然来了几个人 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花园照旧荒芜着

5、《荒芜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绝妙”、“荒芜”的意思及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2、读懂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学习复述课文。

3、理解最后一小节的含义,懂得“快乐要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意义”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在读懂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荒芜的花园”的双重含义。

2、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1、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两幅关于花园的图片。

2、教师边出示:媒体1,有关花园景色的图片。

边提问:这是一所美丽的大花园,欣赏一下画上的树、人、花…你能用我们学到过的词语来形容它们吗?

——鸟语花香,绿草如茵,生气勃勃,充满快乐,花红柳绿(出示卡纸,齐读)

你认为这张怎样?看了之后你想到了那些词语?

——荒芜、荒凉、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出示卡纸,齐读)

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真好!

3、其实这两张图片描述的是同一座花园,花园原先是美丽的,后来变得荒芜这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荒芜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6

1、谁能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拼拼读读这些生字:开火车带读

媒体2  péng  pú    wù

帐篷   仆人  请勿入内

2、这些字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字很相像,请大家看清字形,给形近字组词。

同桌先试试,看谁组得多——交流——请大家读读老师组的词。

蓬(朝气蓬勃)仆(公仆)勿(请勿入内)

篷(斗篷)朴(朴素)匆(匆匆忙忙)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4、我们先不急着交流,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再想想。

5、出示填空:媒体3

贝尔太太在城外修了一座又大又美的花园,吸引了许多(贪玩)的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在花园里游玩,贝尔太太觉得人们快乐得有些(忘乎所以),所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毒蛇计,使游客对花园(望而却步),几年后,这座美丽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6、美丽和荒芜之间,原来存在这样的一个故事。一起来读一读。

7、教师边概括边出示板书:

贪玩的游客在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毫无顾忌、忘乎所以地游玩。贝尔太太非常生气,便想了一个绝妙的毒蛇计令他们望而却步,而花园也因此变得荒芜了。

三、理解复述18(7、11)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这样两部分,今天,我们要在读懂课文内容基础上,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这项本领叫作——复述课文(出示,学生齐读)。

要学习复述课文,首先要对课文熟读理解。

(一)、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课文1、2节,请大家读读,记记,说说游客们贪玩的表现。

媒体4出示:第1、2节。

1、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2、教师出示:媒体5 谁干什么

年轻人跳舞

毫无顾忌小孩子捕捉蝴蝶

忘乎所以老人垂钓

浪漫的人们支起帐篷、园中过夜

(贝尔太太的正面提示没有任何效果。)

3、游客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现:年轻人,在干什么——,顽皮的小孩子,在干什么——,悠闲的老人,在干什么——,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他们在干什么——,贝尔太太站在窗前…可是——

4、现在你理解毫无顾忌的意思了吗?

理解:毫无顾忌(忌,忌讳,顾虑。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

因为人们毫无顾忌,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一切!使贝尔太太却觉得人们真是有点——忘乎所以

理解: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对花园的主人道谢、对花园的赞美)

5、谁能根据提示,把人们贪玩的表现讲好。同桌交流学生复述

6、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复述,真是个好方法!

(二)复述课文第3、4节

接下来,我们练习课文第二部分的复述。复述这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对贝尔太太的绝妙毒蛇计了解得很清楚。

1、请大家联系贝尔太太的第一块告示牌,自由读读课文3、4节,想想,绝妙是什么意思?这个主意绝妙在哪里?

媒体6、7:绝妙的主意

2、小组讨论交流:

要点:1)原先事请勿入内,现在是表示欢迎。

2)特别提醒:草丛毒蛇。一切为游客着想。

3)万一被咬,须半小时紧急救治,但最近的一家医院需50分钟到达,言外之意,如果被咬,必死无疑。设置了一座无形的大门。

4)人们自觉地停住了脚步——望而却步。理解望而却步,因为害怕而自动地停住了脚步。

3、既然这个主意如此绝妙,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体会。

引读:后来…上面写着——首先对大家表示欢迎,为了安全起见,贝尔太太还特别提醒大家——最后贝尔太太还好意告诉大家——这真是个——,那些贪玩的游客——。

4、谁能将这个绝妙的主意讲给大家听。准备学生复述

5、能不能将两部分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其他的同学我们回家讲给别人听。)

四、感悟中心8

引读:几年后,偶尔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满快乐的花园去时,却发现——,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她的内心空荡荡的,犹如一座——

1、当时看来,这个主意是绝妙的,但现在看看妙不妙呢?

学生讨论交流:

1)贝尔太太不该出这个主意,使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其实,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是美丽的风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因为欣赏美景而快乐,风景也因为人的欣赏而更美丽!)

2)贝尔太太太渴望得到人们的感恩和道谢了——(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报,或许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为高尚,当然,人们也的确太粗心了点。)

3)贝尔太太的孤独、寂寞是自作自受。——(原先,人们快乐的笑声没有了,贝尔太太的内心变得空荡荡的,她多幺孤独、寂寞,她的心灵犹如那荒芜的花园。但我们对待一位老人要宽容些,不要说得那样刻薄。)

4)贝尔太太应该和人们一起分享快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意义。)

2、正如课文最后一小节所写——,媒体8。

1)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自由轻声读一读,想一想。

2)种植——创造快乐,容得下别人的快乐。滋润——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么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份快乐,那么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3)谁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3、我们不仅要读好这段话,还要回家抄写、背默这段话,把这个道理牢牢地记在心里。

五、读写结合,课外延伸2

1、抄写、背默最后一小节。

2、复述故事讲给别人听。

3、媒体9,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成续编课文

美丽的花园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荒芜的花园还会恢复昔日的美丽吗?请你见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板书:     5、荒芜的花园

游客             贝尔太太

毫无顾忌 忘乎所以

贪玩             十分生气 (毒蛇计)

望而却步      绝妙

6、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七单元《语文百花园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学会用音序法查字典;复习巩固内外结构汉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语文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技能或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

2.看图说话的表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课文?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并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比较好。

二、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1)先让学生按上下的顺序,把“乐”“量”“转”“种”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读的情况,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4)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字可以读多个音?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提出表扬。

(5)老师提出“多音字”的概念,交待学生遇到多音字,要看和什么字组成词语,注意不要混淆读音。

2.学习查字典。

教师以“该”字为例,教学“音序查字法”。师读课本上的步骤和学生一块来查这个字。在练习过程中师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几遍后,在查出“往”“过”在字典的那一页。

3.我会写。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

先让学生看着小黑板说一下这8个字的笔顺和部首,然后是讲解这8个字,只有“还”字是先写里面的“不”,在写外面的“走之儿”;其余的字全是“先外后内”;“回、困、园”三个字的书写规则是:先外在内后封口。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写完练习。

4.连一连、读一读。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

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些生字,然后让学生选择里面的词语。指名在这些卡片中选出。可以让学生找出同一个字的不同组词。

三、读一读《登太阳》

1.先让学生自读短文,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不认识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的读音,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学生自由读。可要求学生默读、不读出声来,也不用手指读。

5.教师检查读的情况。

四、教师总结

今天,同学们游览了语文百花园,收获真不少。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新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语文百花园的小主人,收获更多的知识。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能说会道:《请不要这样做》

一、交际指导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2.想一想,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3.讨论: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4.演一演,要把话说清楚。

二、交际例文

图一:小刚把香蕉皮随手扔到地上,一位老爷爷叫住他:“小朋友,不能随地乱扔,这样做破坏了环境,如果被人踩到还会发生危险。”“老爷爷,我错了”。说完,小刚主动把香蕉皮捡了起来。

图二:明明和同学去郊游,玩的口干舌燥。突然,明明发现有条小河,就拿出杯子去舀水喝,亮亮看见忙阻止:“这水不能喝,没有经过消毒,里面含有大量细菌。”

图三:春天来到了,天上那么多蜻蜓,真让人喜爱。文文拿着网子捉它们,一位小姐姐劝道:“弟弟,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请别伤害它。”

三、学生练习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写下来。

7、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语文百花园六》教学设计

“语文百花园”安排了四项内容。“语海畅游”这部分是基础知识练习,安排有:汉字真有趣、读一读说一说、看图填词语读句子。其他三项内容是“背一背”“读一读”和“能说会道”。

(一)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这是一项拓展识字的练习,利用部首来记字。像“花、苗、芽……”都是与草有关,所以都是“草字头”:而“宝、安”都是有“宝盖头”的字,可以想象因为在一个物体的遮挡下,宝贝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空、穿”都与“穴字头”的洞穴有关。教给学生

2读一读,说一说。

六个词语中都有两个数字,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放。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快速地记住这些词语。老师可以在学生兴趣浓厚的时候,启发他们找到

3看图填词语,读句子。

先让学生弄清楚被选的三个词语的意思,再分别根据句子需要,将其填入空格中。“青青的”和“清清的”读音相同,意思却不同,只有说水很干净时,才用“三点水旁”的“清”。

二、背一背

要求背诵的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风》是一首吟诵风的力量的诗。诗人对自然现象观察非常细微,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开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从时令上、强度上写出了无形的风的力量。诗歌对仗工整,特别是数量词的运用,在排列上下了一番工夫。

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

三、读一读

这是一项阅读练习,要求学生读一篇短文《桥》,它主要介绍桥的来源以及用途。文章内容浅显,学生能借助拼音和自己的经验,很快看懂短文。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把短文读通、读懂。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通过学习短文,知道了什么?

四、能说会道

《看谁想得妙》是一个综合性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在三个圆圈上添几笔,涂上颜色,画出各种不同的画;并要求向大家说一说;最后评一评,谁想得妙。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引导学生读题,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指导学生在三个圆圈上添几笔,画上颜色,变成不同的画。

(4)画好的同学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最后,大家评出画得最好的同学,并将画贴出来展示。

本次“语文百花园”的教学可安排3—4课时。

8、小学语文第七册《百花园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语海畅游》

一.读一读,辨一辨

1、目的:引导学生会读儿化韵。

2、过程:

(1)自己读一读,读出词语和儿化词的不同。

(2)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前后词语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3)我还知道一些儿化词。小米——小米儿 一点——一点儿

帮忙——帮忙儿 新词——新词儿

画——画儿 信——信儿

二.读一读,比一比,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目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把句子的意思说得更明确。

2、 过程:

(1)自己读一读,说说使用关联词有什么好处。

(2)补充练习:

a.小明的爸爸( )会说英语,( )还会说日语。

b.( )瘟神很厉害,( )桓景并不怕他。

c.这( )是我们班的光荣,( )是全校的光荣。

d.( )王子的外表失去了光彩,( )穷人不再挨饿,他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第二课时 《 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

2、过程:

(1)自读

(2)小组读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对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二.我的采集本:

1、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歇后语,积累语言。

2、 过程:

(1)读一读

(2)说一说歇后语的意思

(3)我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歇后语。

三、阅读平台

1、目的:让学生对文字的产生有一定的了解,感知文字的重要性,并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2、 过程:

(1).读题目,有什么疑问?——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什么样?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课时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美丽的民间传说》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3)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把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次习作教学的设计并非某一节课实施过程的具体设计,而是试图把这次习作融在一个“大过程”中。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民间传说中要介绍清楚: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感人的民间传说。

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

3、能相互修改和自己修改民间传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喜欢读、讲民间传说。

2、使学生喜欢写民间传说。

3、愿意把自己编写的民间传说讲给别人听。

教学环节:

(一)学前热身:

(1)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传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爸爸妈妈就曾经给他们讲过许多个了,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读,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学习,以后我们还能自己写写民间传说。

(2)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初步感知一下民间传说的基本构成要素。]

(3)在阅读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几篇民间传说,进一步去感受民间传说的有趣。

操作时机:学习完《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之后。

操作方法:

(1)教师推荐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在读、听故事前,需要布置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设一个交流的机会。(口语交际课)

(3)评价总结,为写作打基础。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能讲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楚;有有趣、感人的情节。)

(二)课上指导

回忆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在这里,提醒老师们注意三点:

让学生在写作前,一定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激励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想。

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动物或物件都可以当作人来写,让这些动物或物件能说,会动,就像牛郎织女中的老牛一样。

提醒学生:别人介绍的民间故事可能很长,选择主要情节写下来;主人公不要太多,两三个就行了。(否则,人物太多,情节就容易复杂,学生就写不清楚。)

(三)课上评改

实施步骤: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篇小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帮助读文同学改一改。

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忙改一改。

2.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童话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写传说故事喜爱的情感,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创编传说故事的快乐。与此同时,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听的同学能够有目的的听,并且在听过之后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读故事的同学则能够将他人提出的建议认真听取并努力改好自己的小故事。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必备的好品质。]

(四)成果展示

1.展板:把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粘贴出来;

让学生给自己的故事配图展出。

2.表演:小组形式表演自创的一个传说故事。

9、浙义教第十册让对比贯穿教学始终《小音乐家扬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校 洪永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课外成语10个以上;能围绕一个意思,有条理地说一段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珍惜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板块

一、“一比”扬科与音乐家比

1、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问:在你的印象当中,现在的音乐家是怎样的?

2、指名学生回答。(爱音乐、懂音乐、很富有、很著名……)

3、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的小音乐家扬科与现代的音乐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将课文的音乐家扬科与自己印象中的音乐家对比。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4、读文后回答。(贫穷、爱音乐、懂音乐……)

(抓住同学们回答的要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扬科贫穷、爱音乐的句子进行训练。)

5、谢谢同学们告诉我科很贫穷,也很爱音乐,使我对扬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老师想知道得具体一些,你能帮助我找到证据吗?

[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学生自然跃跃欲试。]

6、自己找,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按学生回答顺序出示原句。

(1)说明扬科贫穷的句子:

①扬科长得很瘦弱。

②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③扬科8岁就做了牧童。

④有时侯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⑤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⑥扬科躺在长凳上。

……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引导得出扬科穷的程度的词;(缺衣少食、一贫如洗、一无所有、揭不开锅、家徒四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描述,说出关于贫穷的词,起到了积累语言,加深理解的作用。]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句子排队,然后围绕贫穷的小扬科说一段话。

(5)说明扬科爱音乐的句子。

①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

②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③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④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有一把小提琴……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

(6)指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7)根据你的理解以《音乐天才扬科》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从上面的排列顺序的复述性的说话,到这里的自己组织材料的创造性说话。是一次从仿到创的提升。]

(8)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①扬科爱听自然界的音乐;②扬科爱听旅店里的音乐;③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

二、“二比”扬科与文中人物比

1、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个家境贫穷,同时又热爱音乐的小扬科,如果我还想对扬科有更全面的认识,该怎么办?

2、引导找出文中描写小扬科的词。

(瘦弱、柔弱、恐惧、凄惨、小猫、小鸟、可怜、惊恐、眼巴巴……)

[让学生自己呈现课文中的词语,主动学习,化理解内化于无形之中。]

3、课文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和扬科一样吗?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也忘不了。

②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

③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④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4、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5、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在下面这些括号中应填一些什么词呢?

( )的监工 ( )的更夫 ( )的管家 ( )的仆人

(狠毒 残暴 毒辣 粗鲁 吝啬 毫无人性 灭绝人性 以强凌弱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穷凶极恶……)

[又一次引领学生超越文本、积累词语。]

4、填了这些词以后,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此时想对扬科说、想对监工说、想对更夫说……真如泉涌一般,使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三比”扬科与同学比

1、小扬科是一个人才,他爱音乐、懂音乐,但他生不逢时,他只是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毒打致死,你有什么想法?

2、想想扬科,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教师出示一首残缺的诗,让学生讨论并试着填写。(括号部分残缺,所填供参考)

我与扬科比童年,扬科是苦我是( 甜)。

扬科 牧童住屋檐,我是学生 (把书念)。

扬科吃菜自己挖,我吃(肉鱼)嫌淡咸。

扬科摸琴挨皮鞭,我打破碗 (把地怨)。

扬科有伤无人治,我得感冒 ( 进医院)。

( ) ( )。

我与扬科比童年,珍惜幸福( 记心间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小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极好的机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读诗,背诗。

设计说明:

1、以“对比”为主线。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由三大板块组成。(扬科与印象中的音乐家、与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同学们自己的对比)这三大版块的起点都是对比,对比贯穿了全篇课文。通过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以亢奋的心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而这三次对比,又好似三步台阶,使学生的同情扬科、憎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得到步步升华。

2、以“朗读”为基点。课文的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多次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描写扬科贫穷的句子,描写扬科热爱音乐的句子,描写扬科受尽凌辱、折磨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以句串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运用”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超文本语文信息的积累与运用。如:表示扬科贫穷的词、填写形容监工、更夫等的词,这里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运用与积累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学生能根据理解写出词,这就是运用,而通过交流又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树上增添了枝叶,这也是积累。又如:填诗练习中,看是几个小括号,但他需要学生有一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