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后羿射日》表格式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上《后羿射日》表格式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建议
二课时
第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激趣导入 激发兴趣 | |
师: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学生对神话故事都很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质疑课题 提出问题 | |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后羿是谁? 2、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3、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4、结果怎样? | 学生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动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
(三)认真读书 解决问题 | |
师: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书,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如下: (1)介绍后羿。 (2)因为十个太阳的玩劣,给大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时,世界将是什么样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要根据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进行想象。 (3)后羿是怎样射下太阳的要结合文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抓住非常“难过”体会后羿的心地善良。抓住“立刻”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急切心情。抓住“搭上、拉满、应声落下”体会后羿的武艺高强。 (4)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射下来之后世界的景色与人们的喜悦。 教师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学生的想象要与文章的第三与第七自然段的内容相联系。 |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理解了为什么射太阳是学习下文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好品质做了铺垫。 后羿射日的过程突出了他的武艺高强,爱民为民。 学生从“人们都很感激后羿,希望他留下来”体会人们对后羿的崇敬与爱戴。 |
(四)回归课文 深化情感 | |
1、指名学生讲这个故事。 2、面对后羿,太阳,以及人们,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出: 后羿“心地善良”,“一心为民除害”。 太阳是咎由自取。 人们对后羿充满崇敬和爱戴。 |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回归课文。 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表达爱憎中深化情感。 |
第二课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识记生字 交流方法 | |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生字也并不陌生了吧,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谁愿意做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忆方法教给大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关于生字特别要注意“茂”的写法。要注意区分“耍”与“要”的写法。 | 让学生做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搜集整理 拓展延伸 | |
师:每一个神话传说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能把自己搜集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讲) 课下大家还可以找一些神话故事来读一读。 |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 |
2、三上《后羿射日》表格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建议
二课时
第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激趣导入 激发兴趣 | |
师: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学生对神话故事都很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质疑课题 提出问题 | |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后羿是谁? 2、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3、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4、结果怎样? | 学生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动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
(三)认真读书 解决问题 | |
师:下面就请大家认真读书,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如下: (1)介绍后羿。 (2)因为十个太阳的玩劣,给大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引导学生想象: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时,世界将是什么样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要根据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理解进行想象。 (3)后羿是怎样射下太阳的要结合文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抓住非常“难过”体会后羿的心地善良。抓住“立刻”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急切心情。抓住“搭上、拉满、应声落下”体会后羿的武艺高强。 (4)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射下来之后世界的景色与人们的喜悦。 教师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学生的想象要与文章的第三与第七自然段的内容相联系。 |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理解了为什么射太阳是学习下文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后羿一心为民除害的好品质做了铺垫。 后羿射日的过程突出了他的武艺高强,爱民为民。 学生从“人们都很感激后羿,希望他留下来”体会人们对后羿的崇敬与爱戴。 |
(四)回归课文 深化情感 | |
1、指名学生讲这个故事。 2、面对后羿,太阳,以及人们,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出: 后羿“心地善良”,“一心为民除害”。 太阳是咎由自取。 人们对后羿充满崇敬和爱戴。 |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回归课文。 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表达爱憎中深化情感。 |
第二课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一)识记生字 交流方法 | |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生字也并不陌生了吧,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谁愿意做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忆方法教给大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关于生字特别要注意“茂”的写法。要注意区分“耍”与“要”的写法。 | 让学生做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搜集整理 拓展延伸 | |
师:每一个神话传说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能把自己搜集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讲) 课下大家还可以找一些神话故事来读一读。 |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 |
3、《后羿射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射日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1)后羿为什么射日?(2)后羿怎样射日?(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大家一齐读一读。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 1、指导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2、导读第2自然段。 3、齐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6、教师谈话:孩子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 你的心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 7、教师小结: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4、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二、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 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 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三、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 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四、拓展延伸,讲故事 1、教师小结: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什么神话故事了吗? 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 3、教师小结。五、指导书写 1、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4、《后羿射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射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
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
(1)后羿为什么射日?
(2)后羿怎样射日?
(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大家一齐读一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
1、指导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2、导读第2自然段。
3、齐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6、教师谈话:孩子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
你的心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
7、教师小结: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4、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二、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
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
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
三、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
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拓展延伸,讲故事
1、教师小结: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什么神话故事了吗?
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
3、教师小结。
五、指导书写
1、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5、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课题 |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学习《使至塞上》《黄鹤楼》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 |||||
重难点 |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揭示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一)学习《使至塞上》自学提纲: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解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使至塞上 单车 问边 属国 居延 征蓬 长河 萧关 候骑 燕然 3、体会“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奇丽意境。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2、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③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师: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④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这句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结: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准确。 (二)学习《黄鹤楼》自学提纲: 1、理解诗意 理解下列词义:悠悠 历历 萋萋 2、诵读思考: ①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②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③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④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⑤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 四、合作交流: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了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这四句,下笔突兀,围绕黄鹤楼反复吟颂诵,景物寥廓,情感空寂。“黄鹤楼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叫人浮想联翩,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前四句总体上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那么后四句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五六句,写的是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夕阳落山了,故乡在哪里?看着万古不息的江水,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心里荡起了游子的孤独与凄凉。 五、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课题 | 诵读欣赏《归园田居》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 |||||
重难点 | 4、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5、理解诗歌的内涵。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检查《使至塞上》、《黄鹤楼》背诵、默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义,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南山 稀 兴 荒秽 荷锄 道狭 足 但使 愿无违 3、赏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略 2、理解: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足:值得。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诵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4、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6、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 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我们应正确看待得失。 四、课堂小结。 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使至塞上》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使至塞上》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说说《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
板书 设计 | 归园田居
| |||||
教 学 反 思
6、《我有一盒彩笔》、《王冕学画》表格式教案
一、周学习内容:课文《我有一盒彩笔》、《王冕学画》
二、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认识31个二类字,会写16个字。积累两个新部首, 掌握多音字“藏、爪”的用法。
2. 积累: 读背古诗《惠崇〈春江晓景〉》,自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3. 作文:学写留言条。
三、 周学科融合:让学生开始课外搜集资料,继续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继续熟练学记生字。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四、 周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朗读这样琅琅上口的儿歌,成语故事。而且这首儿歌中富有童趣的想象力,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课题《我有一盒彩笔》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我有一盒彩笔》这是一首 儿童诗, 讲一位小朋友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了美好的今天和明天的理想.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心中的理想。
学法 教师导法 创设情境;加强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
学生学法 自学生字 ;读想结合,以读代讲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理解诗歌含义,感受我们的幸福生活,抒发美好的心愿。
2.积累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述的美;仿照课文,发挥想象编儿歌。
3.生字目标:学会认11个生字,学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藏”。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
一、谈话导入
二、板书课题:
1、说说“盒”字怎么写?认识“皿”字底。
2、齐读课题。
三、初读识字:
2.细读感悟点: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懂。
2、指名读、评议。
3、指导第1小节:
①师范读,生评议;
②学生自由读。
③师生合作读。
4、指导第2小节:
①学生自由读,说说:丁丁又画了什么?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③指名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评议。
5、齐读全文。
3.能力训练点:(1).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情景或心中的想象;(2).用“为了”的句式仿照课文写一句诗歌。
4.拓展延伸点:同学们,假如你也有一盒彩笔,你想画什么呢?鼓励学生画一幅风景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板书设计 我有一盒彩笔
画。。。。。。那是。。。。。。(想象)
我画。。。。。。为了。。。。。。(现实)
热爱生活 心中的理想
课后反思
《王冕学画》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本文悟出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的道理,即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同时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学法 教师导法 抓准教学要点 、充分利用插图
学生学法 利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积累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生字目标:学会本课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1).简介王冕:
王冕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从小刻苦自学,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
(2).设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他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他是怎样画荷花的?
2.细读感悟点:讲读课文。
(一)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集体评论他们读的如何。
(二)从讲读最后一段入手:
1.师:王冕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书中哪一段是写的这三个问题?
2.师:谁像谁?
3.师: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4.师:什么叫不灰心?
(三)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1.请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并说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实行类比的方法“入境”。
(1)让学生说说某种花雨后与雨前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看插图,说说雨后的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说:荷花更鲜艳了,花瓣……荷叶……
3.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4.师问:书中哪句话写王冕想要把荷花画下来
3.能力训练点:王冕学画画的条件好吗?和你们自己比一比。
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你知道王冕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知道了什么道理?
4.拓展延伸点:课后画一幅自己最想画的画,配上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王冕学画
坚持读书: 一边。。。。。。一边。。。。。。
学画的过程:看得出神
刻苦认真
7、三上《愿望》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掌握生字的书写。
2.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懂得同学如何友好待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
2.板书:3 愿望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读这篇课文,现在大家读得怎么样?
(1)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
(2)一个同学读第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2.教学生字。
(1)这一课有12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们。
(2)读读写以下词语。
独自 笑眯眯 湿润 邀 紧紧 友善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
四、探究方楠写下自己的愿望时的内心活动。
1.看看方楠的愿望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想想方楠的内心感受。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方楠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讨论: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一个方楠。
五、作业。
加偏旁组词
原( )( )本( )( )是(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复述故事大意。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4.引导学生懂得同学如何友好待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友好待人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简要总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了?
3.细读课文,看课文的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明白。
4.把问题进行明确归类。
(1)学生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
(2)各小组汇报自己小组对问题的思考,研讨结果。
5.联系起来谈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6.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老师和同学们到底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老师说的话,然后同桌合作,表演出来。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析。
(评析的重点:老师和同学们的神态,动作表现,最后妈妈的话和短信)
2.朗读的方式:单个读,然后练习分角色读。
三、拓展谈话。
1.什么是友善?结合《愿望》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充满友善的事例。
8、三上《元日》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 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9、三上《雪猴》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述: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2.板书 雪猴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己读通课文,针对“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边勾画,为小组合作研讨作准备。)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①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②文中四、五自然段中,通过“早操”,“捧水抹脸”,用脚趾在“嘴里掏掏”学军人洗脸刷牙,操练时“蹲在枝头观赏”,“咧嘴龇牙”地为军人鼓劲叫好,“在一旁摹仿”以及学着战士“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只有身上不舒服时才“搔一搔”等特有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猴善于摹仿,通人性,有感情。
③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采访归来在草地上聊天,“突然,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的描述,写出了雪猴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归纳,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3)点拨: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写我在草地上聊天,雪猴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向我报警这一事例,也反映了雪猴对边防军人的真挚情感。)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教育、表达方法等方面畅所欲言。)
(如:学习边防军人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0、三上《天气预报》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
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